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煤炭
  • 综合
  • 淮北矿业:奋力迈向“质量时代”

淮北矿业:奋力迈向“质量时代”

2017-09-21 09:00:16 中国煤炭网   作者: 陈磊 王盟 郭壮  

我们给“质量时代”贴上了五个标志:到2020年迈进最具竞争力的大型能源化工企业行列,人才和科技的核心竞争力达到行业中等以上水平,质量和效益的经济竞争力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产品和产业结构的产业竞争力位居行业第一方阵,管理和文化的基础竞争力居于行业领先水平。——王明胜

奋力迈向“质量时代”——访淮北矿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明胜

在煤炭行业脱困发展的路上,淮北矿业集团坚持“稳中精进、转型升级、聚焦双效、实干兴企”的工作总基调,取得了卓越成效。淮北矿业集团是怎么做的,未来如何规划产业布局,如何看待煤炭市场走势,以及在资本市场上有何动作……日前,淮北矿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明胜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发布以来,淮北矿业集团做了哪些脱困的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明胜:一年多来,淮北矿业集团认真积极稳妥去产能,去杠杆,降负债,千方百计降本增效,取得了生存保卫战的胜利,继去年一举扭亏后,今年1月至7月实现营业收入348.8亿元,六大板块均实现盈利,同比增盈13.3亿元。

实现扭亏脱困主要得益于“一外三内”四大支撑力。“一外”就是外部支撑,国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三去一降一补”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三内”就是三个内部支撑:加强内部管理、推进改革创新、倡导实干作风。

这两年淮北矿业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内部管理和内部改革上,通过改革,解决了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在管理上,我们坚持煤与非煤并重,精准推进煤炭产业减亏治亏、非煤产业增盈创效,内部市场化、安全技术经济一体化、对标管理同步发力降本增效。

在内部改革上,我们按照“减、放、改、管”的思路,制定实施“1+41”改革方案。实行公司机关大部制改革,机关部门由26个减至15个,科室由152个减至84个,2016年以来累计精简二级单位科级机构278个。推广“一矿两井、一企多点、一人多岗”模式。把位置相近、资源相连的朔里矿井、石台矿井合并重组,成立朔石矿业公司,实行一套班子、一个机关管理,降低运行成本。今年上半年,朔石矿业公司盈利7000万元。

淮北矿业先后分三批对13家子公司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华塑股份公司、临涣焦化公司等子公司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后,经济效益显著增加。上半年,2家化工企业经营效果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我们还全面推行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问责清单制度,分两批下放管理事权共64项,完善了机关与基层权责体系,做到清单以外无权力,最大限度激发基层活力。

问:去产能过程中,职工安置是重中之重。淮北矿业是怎么做的,效果如何?

王明胜:2016年,我们圆满完成了年度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任务,去产能任务完成100%,职工安置100%,做到了产能减下去、职工安置好。

淮北矿业精准定制职工安置“套餐”,重点实施好“七个一批”,确保职工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即内部退养一批,矿井调剂一批,转型安置一批,外出托管一批,劳务输出一批,自主创业一批,托底安置一批。2016年,3对去产能矿井涉及的7019名职工全部分流安置完毕。比如,内部退养一批,指的是对距离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职工,经个人申请、单位批准后,办理内部退养,分流安置2731人。矿井调剂一批,指的是有计划、成建制将部分矿井去产能人员,转移到有效益、有发展潜力且人员紧缺的矿井,转移安置2857人。外出托管一批,指的是依托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炭安全高效开采、煤炭洗选等技术优势,组建专业化队伍,加大煤矿、选煤厂外出托管力度,外出安置779人。自主创业一批,指的是组织创业技能培训,鼓励有意愿、有技能的职工自主创业,集团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分流安置384人。如今,矿区涌现出了淮北博弈矿山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靖靖、宿州市晟成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全胜、安徽省梵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尚等一大批优秀创业典型。他们不仅自己闯出了新路,还带出了大批职工共同创业。

职工安置是去产能重中之重。在去产能过程中,我们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争取广大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凡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一律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充分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应急处

置,制定突发事件应对预案和处置办法,特别是对涉及职工人数多、安置任务重、稳定压力大的矿井,实施关口前移,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各项工作稳定有序推进。

经上级批准,2017年岱河矿退出关闭,去产能120万吨,8月初矿井停止生产,11月底具备验收条件。目前,岱河矿已分流安置4704人,安置率达83%。对剩余997名职工,我们也制定了具体的分流安置方案,确保每一名职工都能得到妥善安置。

但是,由于企业自身安置能力不足,安置岗位有限,加之部分职工技能单一,无法做到自主就业。通过调研摸排,约有5000人安置困难。恳请各级政府提供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岗位,妥善安置这部分职工。

问:淮北矿业当前的产业布局是什么?围绕产业布局,今后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王明胜:目前,淮北矿业已形成了煤炭采选、化工、电力、物流、现代服务、金融六大板块竞相发展的格局,实现了从井下到地面、从煤炭到化工、从“黑色”到“多彩”的历史性跨越。

1月至7月,六大板块全部盈利,除煤炭主业实现较大幅度盈利外,化工板块实现利润3.28亿元,物流贸易板块实现利润0.72亿元,现代服务板块实现利润0.19亿元,生产技术服务板块实现利润0.37亿元,电力板块实现利润0.14亿元,金融板块实现利润0.74亿元。

按照“以煤为基、多元经营、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思路,“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着力打造以煤电为一体,煤化工、盐化工为两翼,金融、现代服务、现代物流统筹发展的产业格局,到2020年,建成“双千亿”企业,营业收入力争1000亿元,资产总额1200亿元以上,进入中国工业企业200强。

淮北矿业提出,坚定不移把发展推向“质量时代”。我们给“质量时代”贴上了五个标志:到2020年迈进最具竞争力的大型能源化工企业行列,人才和科技的核心竞争力达到行业中等以上水平,质量和效益的经济竞争力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产品和产业结构的产业竞争力位居行业第一方阵,管理和文化的基础竞争力居于行业领先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在四个方面着力:以管理水平的提升加快迈向“质量时代”,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快迈向“质量时代”,以思想观念的解放加快迈向“质量时代”,以品牌战略的实施加快迈向“质量时代”。

问:淮北矿业是怎么去杠杆降负债的?市场化债转股的进展如何?在资产资本市场化方面进行了哪些尝试?

王明胜:我认为,市场化银行债转股是企业去杠杆的有效办法之一。此外,企业加强内部管控,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也是去杠杆降负债的直接有效措施。

去年12月28日,淮北矿业和省国资委、中国建设银行签订了市场化债转股框架协议,债转股总规模100亿元。为落实三方协议,我们与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联合成立债转股工作团队,制定总体方案,分期设立了淮北矿业转型发展基金和降本增效基金。目前,总规模100亿元的债转股资金已到位51.23亿元,是安徽省属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第一单,也是安徽省目前最大一单债转股资金。我们将在9月启动剩余的48.77亿元,预计年底完成。今年1月至7月,资产负债率比2016年底降低了5个百分点。资金全部到位后,资产负债率可降低10个百分点。

我们从十个方面加强自身杠杆约束、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债务和融资结构,积极稳妥降低杠杆率。1月至7月,我们实现了较大幅度的盈利,为降低负债直接产生利好。另外,我们严控投资,盘活内部土地、资金等资产,提高资产回报率。

近年来,我们着力打造并初步形成了财务公司、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上市公司“四位一体”的金融产业格局。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推进以财务公司为依托的金融服务平台,以投资公司为依托的股权投资平台,以上市公司为依托的资本运作平台“三大平台”建设,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

下一步,我们考虑,以煤电金融、化工金融和物流金融为重点,努力营造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支持核心竞争力培育、支持技术创新能力跃升的产融结合体系,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高资产证券化率,逐步实现资金、资本的快速积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发展能力。

目前,我们正在筹划股份公司上市工作,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谋划其他子公司新三板挂牌或上市。到2020年,淮北矿业将拥有4家上市公司。

按照“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淮北矿业金融产业平台总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不低于90亿元、9.5亿元和4亿元。

问:您如何看待企业脱困发展中科技创新与人才的作用?

王明胜:创新是煤炭企业度危求进、再铸辉煌的必由之路,也是唯一出路。改变未来只能依靠创新和人才。

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坚持“以我为主、产学研联合为辅”,用好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淮北矿业列入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科技攻关课题50余项,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安监总局科技成果奖13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安徽省科技奖20余项,7家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淮北矿业先后涌现出党的十七大代表方国胜,党的十八大代表杨杰,党的十九大代表王忠才,第三届感动中国的十大矿工戴志林等全国高技能人才杰出代表和一批优秀职工。

今后,我们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加强人才工作。一是培养引进高端创新型人才,满足金融、电力、化工、物流、现代服务等产业多元发展需要。

二是激发人才活力。我们正在筹备企业第11次人才工作暨第13次科技大会,全面总结人才和科技创新工作。三是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近期我们出台了《淮北矿业关于加强新时期工人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创新工人队伍发展制度方面,将拓宽工人成长通道,打破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之间界限,打通高技能工人与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技能工人申报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称。

最近出台的《淮北矿业工匠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培养20名在行业、全省、全国知名的技能大师,200名在全矿区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公司级工匠,2000名左右经验丰富、实操能力突出的矿厂级能工巧匠。

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北矿业在民生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职工得到了哪些实惠?

王明胜:安全和职业健康是民生工作的第一保障。我们制定的《淮北矿业职业病危害防治五年规划》,明确要求做到8个100%,让职工“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健健康康退休”。目前,集团实现了安全生产一周年,创历史最长安全生产周期;童亭矿实现安全生产十二周年,成为全省安全生产周期最长矿井。

培训是最好福利。我们先后下发了《淮北矿业职工教育培训五年规划》《淮北矿业职工教育强制培训管理规定》等,促进职工岗位成才。

我们努力实现收入增长,在经营最困难时期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切实关心职工维护矿区稳定的实施意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证了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和“五险一金”足额提取。领导干部带头降收入,共同渡过难关。今年1月至7月,在岗职工人均收入同比增加1573元/月。

我们还建立健全了帮扶救助长效机制。五年来,共走访慰问困难职工5.3万人次,发放救助金2100万元;400多名中层管理人员和1000多名科区级干部与困难职工结成了帮扶对子,送去慰问金756万元;金秋助学3061名困难职工子女,救助资金513万元;职工大病医疗救助12046人次,发放救助款4000多万元;职工互助保障理赔3950人次,赔偿金额821万元。

问:淮北矿业“三供一业”的移交进展情况如何?您理想中淮北矿业的机构建制是什么,从业人数是多少?

王明胜:淮北矿业的职工、家属、离退休人员有30多万人,每年“三供一业”费用支出近2亿元。“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涉及25个基层单位,面积约66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1300多人。

我们采取“先移交、后改造”的模式,实施一周一调度,工作进展比较顺利。淮北矿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走在了全省国有企业前列,目前供水已移交58226户,供电已移交38414户,供气已移交80810户,2017年底基本完成,2018年全部完成。

结合淮北煤炭的赋存条件、地质状况、自然灾害等实际,统筹考虑企业效率效益、持续发展、就业民生等情况,煤炭主业用工总量控制在4万人以内,年产200万吨矿井用工总量控制在1500人至2000人。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向这个目标迈进。

问:您对未来一段时间煤炭市场和行业形势的判断是什么?

王明胜:供给侧改革、互联网+、新型城镇化、工业4.0、“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传统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指明新方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为企业发展提供新机遇。特别是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部署,煤炭去产能政策落地,这都为煤炭企业发展带来重大利好。从长远看,煤炭主体能源地位未变,国家推进能源消费多元化,煤炭消费占比将下降,2020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将降至62%以下。但我国石油、天然气等优质化石能源比重较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一个时期,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2016年下半年,煤炭形势开始好转,经营效果开始显现,但是扭亏并没有脱困,还需要两年至三年的恢复期,因此,我不赞同行业发展出现大拐点的说法。以淮北矿业为例,我认为,稳中精进、稳中向好的支撑因素在增强,发展开始进入新周期的培育阶段,正在转入腾笼换鸟、转型升级,迈向“质量时代”的新阶段。

当前,煤炭企业尤其需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实践证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单纯依靠要素资源投入的高增长、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已是“过时黄花”。克制自己的冲动和盲从,保持战略耐心不盲目,不打无把握之仗、不做急功近利之事、不投力不能及之资,避免伤及元气,对于煤炭企业来说,这比多挣几个钱更金贵。

当前,要抓住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政策机遇,继续苦练内功,巩固提高。守正出奇,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在坚守煤炭主业的同时,推动发展动力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发展层次加快向高端引领转变,推动发展方式加快向内涵集约转变,加速培育新的成长周期。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淮北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