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近年来越来越多,建筑垃圾资源化是未来必然的趋势。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的重要性,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工作。
据报道,2017年7月13日,北京市首座正式规划建设、手续齐全的建筑垃圾处置厂——北京市政路桥大兴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厂正式投运。作为全国最大规模的建筑垃圾处置厂,年处理能力达100万吨。
然而,媒体记者实地探访发现,首月在这儿处理的建筑垃圾仅3万多吨,远低于预期。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吃不饱、相关优惠政策未落地等因素,让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叫好不叫座”。
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紧迫性
虽然按照发达国家经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厂从“吃不饱”到“吃饱”、从亏损到盈利,往往需要经历数年时间的过程。但眼下,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也该提速了。
当前建筑垃圾的特点:一是数量巨大,每年约有35亿吨左右的建筑垃圾产生;二是种类复杂,高混杂且多砖瓦;三是目前处理方式简单,多数露天堆存或填埋;四是缺少分类、分级、分拣。按一万吨的建筑垃圾占地2亩计(堆高5米),我国每年至少产出15亿吨,一年就占地30万亩以上。建筑垃圾如总是堆放,不到200年,我国的城市土地都将被建筑垃圾所覆盖。
据《人民日报》此前报道,建筑行业公认的数据是,每产生1万吨建筑垃圾,至少需要1亩土地堆放。据此计算,如果建筑垃圾择地堆放,我国每年将需要拿出20多万亩土地用于堆放建筑垃圾。在寸土寸金的长三角地区,这样的处理方式未免奢侈。况且,露天堆放也存在不测的安全隐患。
专家介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会产生由于发酵和雨水的淋溶、冲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渗滤出的污水——渗滤液或淋滤液,会造成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淋滤液在地表漫流,流入地表水体中;淋滤液在土层中会渗到附近地表水体中。
因此,发展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首先,其产业链形成后能有效带动许多产业的需求和发展,而且有利于治理环境污染;其次,由于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广阔的增长前景,可以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后,建筑垃圾处理产业还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节能环保产业,有利于发展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建筑垃圾资源化困境与破题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城市旧改项目的推进,建筑垃圾的解决方案,国人一直在探索中,但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率尚不足5%。究其根源,由于建筑垃圾的处置仍属于公益性项目,利润有限,且建筑垃圾成分复杂,资源化难度较大,因而鲜有企业愿意涉足。同样,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前期需投入巨额资金,如果由政府全额投资兴建,资金方面略显捉襟见肘。
也因此,当下之计,各地有必要切实提高认识水平,从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看到建筑垃圾处理。一方面,提高政府补贴,让建筑垃圾企业有积极性;另一方面,生产建筑垃圾的一方,要承担一定的处置费。这样,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力、NGO助推、公众参与”这样的一个系统工程,从而让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找到利益相关点、平衡点。
专家们对建筑垃圾再生的愿景是:首先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企业用自身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取得盈利。其次是正确认识和解决建筑垃圾与建设工程的关系,降低资源化成本,加大宣传和示范,形成业界重视,全社会支持的局面,避免走生活垃圾30年后才强制分类的老路。
无论如何,一个正在加速城市化的中国,必须正视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巨量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与其到处乱抛垃圾、贻害地方,还不如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该提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