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能源效率融入核心业务实践—从机构职责审视能源管理体系

2014-01-15 10:25:20 睿博能源智库(RAP)

摘要

目前,工业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能源效率,主要因为越来越多的机构利益相关者(如能源供应商、政府、投资商和客户)对能源效率的兴趣日益增加。随着更多活动和更多关注的增多,企业开始设定新岗位,采用新实践,以提高能源效率,同时,对能效项目进行确定、评估并提交,以获得资助,确保其实施。

本文将确定并评估澳大利亚工业企业能效项目实践者在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过程中的新兴做法。更具体地,本文旨在明确并解释澳大利亚能效项目实践企业所进行的主要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将能源效率纳入企业核心业务实践,以持续改进能源绩效。

本研究介绍了20个能效项目实践者所做的案例研究分析报告,该报告源自2011年9月澳大利亚能效机遇项目系列研讨会,此外本文用一个理论框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描述,该理论框架基于机构职责的理念。而机构职责就是探索影响机构认知、规范和管理层面的做法,而这些又会影响个体和企业的能效决策。最后,本文通过分析该研究对实践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的意义做出结论,这些实践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对工业企业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改进企业机构和经济情况很感兴趣。

引言

我们如何才能提高工业企业的能源效率绩效呢?这是能效项目实践者和政府决策制定者关心的一个问题。过去几年,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使相关机构利益相关者(如能源供应商、政府、投资商和客户)对能源效率的兴趣日益增强。尽管鼓励工业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的驱动因素越来越多,但研究表明,缩小企业的实际能耗和最佳能耗之间的差距仍然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挑战(Crittenden & Lewis. 2011) 。

本文旨在确定并解释能效实践企业的主要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是将能源效率纳入工业企业的核心业务。因此,本文将就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方面的一些新兴做法,提出重要见解。本文中“核心业务”和“核心业务实践”这两个概念是有所区别的。企业的“核心业务”可认为是企业从中获得收入和利润的业务,而“核心业务实践”则是企业日常业务过程中每天开展的定期活动。许多企业的能效项目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开展的。能效项目实践者面临的一个挑战是整合能效实践,将其变成一项日常工作。对此,通常是将能效实践融入企业体系和各运行程序中。

本文介绍的实证工作基于案例研究报告的分析,该报告源于2011年9月澳大利亚能效机遇项目系列研讨会,由20个工业企业能效项目实践者所做。更具体地,本文旨在就以下几个问题提供一些观点:? 能效项目实践者为了成功将能源效率纳入工业企业核心业务实践,采取了哪些行动?? 如何解释这些行动背后的动因? ? 这对政策制定者和能效项目实践者意味着什么?

本文首先进行了简要的文献综述,明确了在实施标准化能源管理体系过程中的一些潜在问题,并引入了分析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建立在机构职责理论和理念的基础上。之后介绍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对于能效项目实践者、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意义。

标准化的能源管理体系—实施及成效

能源管理体系能够使组织建立必要的制度和程序,以实现对能源效率的运营控制和持续提高。(Reinaudetal.2012:10)。能源管理体系旨在为企业提供一个框架,企业可以利用它将能源效率纳入其管理实践,包括微调企业的生产工艺和完善工业系统的能源效率。(McKaneetal.2009:2)。而能源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可以带来很多好处,包括节约能源成本和其他一系列的协同效益,如提高生产力、增强安全性和减少维护成本等。

能源管理体系通常基于持续改进的理念,具体包括“策划-实施-检查-行动”这样一个循环过程。“策划”包括确定能源基准、开展能源审计及建立能源绩效指标、目的、目标和行动计划,然后实施(“实施”),通常随后就是定期监视和测量(“检查”),然后定期采取行动(“行动”),采取措施以提高能源绩效,改进能源管理体系自身结构。(ISO,2011年)

标准化过程指将一系列松散的活动步骤转换成一套普遍认可的严密而明确的规则,这些规则应适于能源管理实践(Perkmann,2008)。标准化过程可以由企业自己、工业小组及政府发起并支持,也可通过国际机构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来执行。管理实践的标准化可以减少某些特定能源管理实践在应用时的变化,有助于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进行比较,允许第三方认证,判定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还能为咨询公司的结构型产品和服务提供保障。

强制实施或为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提供补贴,被广泛认为是鼓励工业企业提高其能源效率的有效途径,因为工业企业不同部门的能源使用通常存在很大的差异(Reinaudetal,2012)。据估计,ISO50001能源管理标准的发布,有望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实现节约能源成本和其他效益(McKaneetal,2009)。

然而,标准化的能源管理体系存在许多潜在的局限性。通过了解为推动环境管理体系和ISO14001标准实施而进行的大量研究,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采用能源管理体系的潜在问题。例如,Nawrocka等人(2009年)综合考察了23项研究的“元研究”,这23项研究旨在确立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情况之间的关系。但他们仍无法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这表明不同企业其体系的成效存在很大差异。k?nn?l?等人(2007)认为,标准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如ISO14001,其主要局限性是它们可能鼓励采用渐进式改进措施,但是没想到这会制约环境绩效在环境因素识别和措施方面的更多根本性改善。Yin和Schmeidler(2009)发现ISO14001的实施过程存在很大的差异,并指出其原因是参与企业的环境绩效存在很大差异。

这些研究强调了企业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所用方式研究的相关性。然而,多数能效相关研究着眼于识别限制企业能效项目采纳的障碍。通过更密切关注企业效率的实施情况、能效项目实践者和政策制定者,可以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实施的最佳实践和支持。本研究将通过审查以下问题来解决这一需要:能效项目实践者为了成功将能源效率纳入工业企业核心业务实践,采取了哪些行动?

除了确定这些实践措施,我们还必须思考这些实践为什么有效以及政策制定者如何鼓励工业企业广泛采用这些实践方案。下一节将介绍机构职责的概念,并解释为什么它能够提供一个有效的理论框架来探讨这些问题。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绩效的差异性–从机构职责角度出发

多数能效差距相关学术研究和实证研究,重点关注限制企业能效项目采纳的障碍。本研究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假定个体和组织基于合理的行动(方案),该行动(方案)旨在为其带来直接的财务效益和其他实质性效益(Biggartetal.2007,Paton2001)。与经济学观点不同,制度理论认为,企业在开放的系统中运作(Hoffman,2001年),而这些系统深深植根于它们所在的社会环境(Powell2007)。Scott(2008:48)将制度定义为有高度弹性的“社会结构”,由文化-认知机制、标准机制、调控机制等组成,旨在提供稳定的、有意义的社会生活[本文提到的理论源自“机构的制度主义”(Greenwoodetal.2008),需要指出该方法中的“机构”与一般意义上的“机构”有所差异,一般情况下,“机构”是指政府机构或有影响力的大型组织。]。制度行为就像“游戏规则”,因为它们会通过实施Scott提出的三种机制,影响组织的行为(Kraatz2008)。企业针对能源效率做出决策,采取行动时,我们会考虑利用这三种体制机制(认知机制、标准机制和调控机制)来影响个体和企业行为。

认知机制与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及用于创造意义的参考框架(Hoffman,2001)有关。认知假设常用来反映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假设和被认为是“正确而自然”的行为(Zietsma2009)。标准机制影响个体和企业的行为,是通过价值观、规范、职责期望、权力体系、行为责任和准则(Scott1995),而不是财务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行为人之所以会受到影响,是因为他们想要成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Geels2004)。March和Olsen(2006)认为,标准的社会通过一个“恰当的逻辑”影响行为,它告诉我们“像我这样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什么?”

调控机制通过由行为人制定的正式规则和激励机制影响企业行为(Strang2000),这些行为人有权强制要求企业遵守规则,而且在企业违反规则时,有权做出制裁(Scott2001)。最常见的监管机制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要求执行的法律,其他的监管机制包括行业标准(Hoffman1999)、企业强制执行的行为准则及认证和标签计划(Gale2004)。

认知机制、标准机制和调控机制在许多相互联系的层面上影响个体和企业的行为,这些层面包括世界体系、社会、组织领域、组织人数、组织和组织子系统等(Scott2001)。制度分析通常着眼于组织领域层面,它是由“许多不同组织组成的团体,包括生产者、消费者、监管者、顾问,共同开展活动,享受同样的声誉,承担类似的监管压力”(Powell2007:976)。然而,Powell等人(2008:?277)认为,“制度在每个个体的日常活动中不断再生”。对个体和组织实践的关注,可以让我们深刻了解制度的产生、发展和中断的方式(Lawrenceetal.2006)。对组织层面上活动的思考,让我们了解实践发生变化的方式,以及在组织和工业部门(Hoffman2001)领域层面的宣传方式。进行多层次的制度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行为人用于影响制度实践发展的策略,并评估该策略的成效,以及会对他们产生影响的因素。

制度分析的一种方法是认真看待制度企业家的机构职责。制度企业家是“变革的推动者,他们积极参与变革现行制度”(Batti-lanaetal.2009:70)。基于该定义,负责通过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将能源效率融入企业核心业务的管理者,被认为是制度企业家。之后,机构职责理念应运而生,用于“审核个体及群体行为人的实践,旨在制定新制度、保存旧制度和瓦解背离的制度”(Lawrenceetal.2011:?52)。

与能效实践相关时,机构职责的宗旨是配合环境管理体系的目标,即将能效纳入管理实践,包括微调工业生产工艺并提高其能源效率”(McKaneetal.2009:?1)。

将机构职责框架引入能效实践,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个制度框架,来帮助确定和解释管理者有效利用能源管理体系开展的实践活动。应用制度框架时,主要研究问题包括:

能效项目实践者如何采取行动:影响能源效率的基本信念和假设(与机构认知机制有关)

获得社会认知,创建宣传网络,鼓励提高能源效率(与机构规范机制有关)建立与提高能效相关的奖惩机制(与机构监管机制相关)

这些问题及机构职责的理论结构,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某些??策略在推进能效实践制度化的进程中起作用,即将能源效率纳入工业企业核心业务实践。本文在下一部分中将介绍用于确定机构职责实践的研究内容,并探讨这些机构职责是否可能影响工业企业能效实践的认知机制、规范机制和调控机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006年颁布的能效机遇法(CommonwealthofAustralia2006,Reinaudetal.2012)对澳大利亚工业企业采用能源管理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自2011年6月,共280家企业根据这项法令完成注册。本法规定,年能耗量超过0.5PJ的企业必须开展能效评估,以达到能效机遇法的标准,且每年必须汇报评估结果。本法鼓励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该体系须与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ISO50001的原则保持一致。评估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六方面:领导力;人才队伍;信息、数据和分析;能效机会确认与评估;决策和成果交流。(详细信息点击www.energyefficiencyopportunities.gov.au)。

对2006年6月-2010年7月进行能效评估的207家企业的公开报告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可实现节能141.9PJ,且投资回收期不到四年。如果实现所有的确认的能效机会,则与“一切照常”的基线相比,这些项目每年将为澳大利亚减少2%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估计企业获得的效益每年为12亿美元。确认能效机会的企业报告称他们已实施或拟实施能效项目,有望实现75.5PJ的节能量。据估计,这些项目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净效益为减排每吨二氧化碳约获得117美元的价值(RET2011A)。

自2006年7月该项目启动,政府一直优先考虑公司内部的能力建设和技术建设,为了帮助其实现节能目标,每年都会在澳大利亚主要城市开展为期两天的研讨会。2011年9月,约600人参加了能效机会项目研讨会,其中包括企业代表和顾问。2011年研讨会旨在为能效机会项目参与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个机会,以交流项目最新动态、分享对最佳实践的想法,并识别、评估和实现能效机会(RET2011B)。

研讨会评估结果再次表明工业小组会议和演讲是研讨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这些会议中,企业参与者就案例研究进行演讲,介绍企业如何开展能效项目、主要成果、吸取的经验教训和未来的行动计划。之后研讨会与会者有机会向演讲者提问进行交流。同时,也举行非正式的小组会议,六到八名与会者,讨论与能效机会项目相关的具体问题。

工业研讨会和学术会议非常有助于企业机构的发展。会议为临时聚在一起且来自不同组织机构的人提供一个环境,在这里他们进行分析、讨论和辩论,来定义和制定机构领域。在与会者中间开展公开讨论和私下讨论,鼓励探讨、辩论观点。(Garud2008)。

本研究借鉴了20个工业企业及一些工业子行业代表所做的工业案例研究报告,该报告源自2011年9月澳大利亚能效机会项目系列研讨会,包括化学制品业、食品业和饮料制造业(糖、啤酒、一般的食品)、采矿业(煤和黄金)、金属(铝、钢)和造纸业。每个企业都参与了全期的能效机会项目,在能效机会项目的第一个五年期内,要求企业至少对其能源使用的80%进行评估。在提交报告时,会企业必须制定出能效机会项目第二个五年期内的规划,第二个五年期结束时,需要进行新的评估,至少评估企业能源使用总量的90%,使用NVivo定性分析软件,记录、转录并分析报告的内容。

报告提交者或企业其他人员首先必须分析确定所采取的行动,这些行动必须体现“将能源效率纳入核心业务实践”这一目标。第二阶段按照这些活动对(与企业能效有关的)认知机制、规范机制和调控机制的影响,进行分类。本文在下一部分中将介绍报告提交者选择的行动方案。

研究成果—能效项目实践者的机构职责实践

以下将分三个部分介绍这些研究成果。首先,探讨影响认知机制制度化的能效项目实践者的机构职责,即通过采取与决策者认知和利益一致且基于基本理念框架的行动方案;第二,探讨旨在影响标准机制的能效项目实践者的机构职责,即通过在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营造一种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采取行动,提高能效机遇;第三部分探讨建立正式的奖惩机制的能效项目实践者的机构职责,即支持能效改进的激励行为。行业报告的分析重点介绍了能效项目实践者将能源效率纳入企业核心业务实践的许多一般做法。总结结果见表1。

表1:能效项目实践者旨在改变的机构机制及采取的行动总结

目标和机构机制 机构职责实践概述 机构职责实践应用
影响能效的基本理念和相关假设—认知机制 以重要决策者能理解和感兴趣的方式向他们说明采取能效相关行动的理由
  • 改善支持数据采集、分析和报告的基础设施;
  • 定期更新企业高层简报;
  • 将协同效益纳入能效项目的业务案例提议;
  • 将能源效率纳入企业培训计划
形成社会认知和社会网络,鼓励提高能效—规范机制 创建责任制和网络,形成个体和团体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采取措施,提高能效改进机会
  • 将能效责任制纳入正式的职责说明;
  • 建立和管理跨部门的能效团队;
  • 制定并实施组织范围内的交流活动及改变管理策略;
  • 将能效纳入书面的操作流程。
对能效改进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调控机制 建立正式的奖惩机制,鼓励支持提高能效
  • 将能效标准纳入绩效管理体系;
  • 建立支持外部通报和其他合规性要求的体系和流程。

 

认知机制—构建行动基本理念

报告提交者经常提到与认知层面有关的四种机构职责实践,分别是:改善支持数据采集、分析和通报的基础设施;定期更新企业高层简报;将协同效益纳入能效项目的业务案例提议;将能源效率纳入企业培训计划。改善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支持数据的采集、分析和通报

报告提交者强调了改善能源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基础设施是提高认知,将能效纳入决策制定和经营实践的一个基本要素。企业之间能源信息系统的复杂程度各不相同。一些企业有全面的分户计量系统,而其他企业仍然致力于提高数据质量和总计量收费数据的应用。但所有企业一致认为在过去五年他们已经提高了数据的质量,并承诺将继续作出改进。

一位报告提交者介绍了在过去几年取得的进步,并阐述了优质数据作为判定能源效率基础的重要性。

五年前,我们直接向执行总裁递交了三分报告,衷心希望该项目能蓬勃开展。我认为他们的兴趣是基于预感,而非别的东西。一旦我们开始投入项目,并进行规范的能源管理,包括获取能耗数据,并进行分析汇编,整理成报告。该报告可以清晰地表明在哪些地方产生影响,然后我们可以向董事会提交这些不理想的数据,让他们看到我们需要审视的东西。

报告提交者发现建立投资能源信息系统的理由是一项挑战。许多人认为渐进的方法比较有效,即利用第一个案例的已有数据进行评估,确认能效机会和取得的结果,将节能量作为投资更复杂能源信息系统的理由。对于在能源信息系统方面富有经验的(如可获得子系统准确、实时的数据)企业,报告提交者强调这些系统是在数年内逐步建立起来的。他们阐述了能效机会项目的设计特点之一即该项目的制定以5年为周期,他们正利用企业第二个五年期的规划,确定它与现存系统的差距,特别是与能源数据和信息有关的差距,并为解决这些差距提出投资建议定期更新企业高层简报许多报告提交者指出,在他们开始实施能效机会项目之前,企业高层对能源使用的相关策略、运营风险以及能效机会的认识和理解都相当有限。

许多情况下,这或者是因为缺乏可用的能源数据,或者是由于现有数据构成方式的局限性。还有一些情况,是由于误导或未经证实的假设所导致。某些组织的高层管理者做出的不正确的假设包括:“我们是用能大户,我们就必须被别人关重”,“一定会有其他人在推动解决这些问题,我就无需管了”和“碳定价将对能源成本产生最大的影响,但在这方面我们也无能为力”。

报告提交者频繁提出构建采取行动提高能源效率的理由对各级有影响力的组织政策制定者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大量对能源绩效感兴趣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其中包括政府立法人员、客户、投资者和能源供应商。大家普遍认为澳大利亚碳税的引入(2012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固定价格期为三年)和上升的能源价格,对提高工厂高层和企业管理的认知水平及制定行动方案起着显著作用。

由于外部商业环境的动态变化特性和利益相关者日益浓厚的兴趣,企业高层管理的定期简报至关重要。这些简报通常包括企业的能源绩效、能源管理项目进展情况、更新立法变化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交流新的兴趣。报告提交者介绍了机构职责,表明跟进当前信息并确保企业高层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以假设为依据的重要性。将其他效益纳入能效项目的业务案例提议

一个自我限制的假设是,顾问和企业内部人员关注能源效率问题时,过分强调降低能源成本,而不关注具体项目可能带来的其他效益,这种方法可能强化了这样的想法:企业组织的能源管理独立于该组织的其他重点关注事项。

结合项目可带来的其他效益,并开展交流,之后形成书面文章,重点强调决定项目开展与否的管理者的利益,是项目获得支持及在企业内加强关注能效整体价值的重要影响因素。

例如,一个企业发现用于处理原料的推土机工作时间的30%都在空转,但是并不关闭推土机,其主要原因之一,850马力的主发动机用于驱动驾驶室冷却系统。企业试点成功,利用可替代的电能驱动驾驶室冷却系统,就可以关闭推土机的发动机,从而减少推土机的空转时间,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燃料使用量,而且还可以缩短操作时间,使维护成本显著降低。将能源效率纳入企业的培训计划

大多数报告提交者参与了企业培训项目的设计和/或改进活动。在能效机会项目第一个五年期的早期,培训项目重点针对参与项目管理的人员。然而,随着能源效率意识在整个企业内的形成和提高,培训项目就将目标直接转向核心业务实践。下面将介绍一家制造公司能效项目实践者介绍的一种培训方法。

“我们目前正在开发标准化培训项目,对象是我们的生产经营者、维修团队、中层管理人员和生产计划员,该项目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例如,公司的一个生产计划员就能真的搞砸能源效率,如果他们在设计产品时,采用了并排的方式,就会增加不必要的制冷负荷。所以每个员工都需要知道他们的行为会给公司的能源效率带来怎样的后果。”规范机制—建立职责,社会网络和标准运营程序

报告提交者经常提到与规范机制有关的四种机构职责实践,分别是:将能源效率责任制纳入正式的职责说明;组建和管理跨部门的能效团队;设计和实施企业—广泛交流并改变管理策略;将能源效率纳入书面操作流程。1.将能源效率责任制纳入正式的职责说明

许多报告提交者认为企业能源效率责任制的作用发生了转变,从专注于技术问题,转向更加注重加大支持力度,让企业内合适的员工参与到能效实践中。他们发现,在实施能效机会项目的整个过程中他们的职责在不断转变。部分原因是对问题的复杂性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意识到对额外资源的需要。此外,也强烈地意识到需要大量的技术和业务人员来识别和实现能效机会,当然也需要支持人员,如会计师和人力资源专家等。

约半数报告提交者有操作或工程实践背景,半数有环境管理或合规性管理背景。有一个企业的能源效率的高级负责人是财务总监。一个报告提交者总结了企业内部实施能源效率项目所需的一般技能:

“工程师们确实了解能源,但我不认为这就够了,因为你需要具备良好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了解系统技能的人才,我认为这些能力同技术技能一样重要。”

大多数企业已明确为其实地工作人员建立了书面的责任制,这些工作人员的工程技术背景的差异性可能比较大。正如一位报告提交者所说:

“我们对能源冠军有一个比较正式的描述,能源冠军必须拥有不同的技能和背景。在一个生产点,能源冠军是工厂的工程师,而另一个生产点或许是项目工程师,另一个可能又是工厂的会计。我们已经拥有具备不同技能的人员在不同的现场推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因为他们充满了激情,又热衷于做些事情。”

报告提交者建议,在为他们自己和工作现场人员建立明确的职责后,他们期待实现能效责任与其管理职责及关键技术职责的一体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希望与企业内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士更密切地合作。

“对于外部核查过程,我们强调更多地在整个企业宣传能源效率相关知识,并更务实地评定能源冠军。我们仍然可以让员工认真负责地履行好职责任务。包括弄清楚在某个时期,提供数据或递交报告的具体要求,并明确主要责任。”

总之,报告提交者指出机构职责规范了工作人员的责任,为开展能效提高的努力和时间提供了合理的依据。2.组建和管理跨部门的能效团队

报告提交者发现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让各部门和各级人员接受能源管理方法。建立企业层面和生产点层面的跨部门能源团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一些报告提交者指出,过去几年,他们已经扩大其跨部门团队的规模。例如,一个报告提交者这样描述其能源指导委员会具有丰富经验和多样化的作用:

“我们已经成立了能源指导委员会,其成员包括全国制造业经理、供应链开发部经理、公司项目工程师以及市场营销人员。拥有一支高层次的团队十分重要,因为如果我能让全国制造业经理对能源效率感兴趣,那么他们的工厂经理也会对此产生兴趣,然后工厂的每个人都会对能源效率感兴趣。”

报告提交者还介绍了管理能源效率团队的重要性,因为人员调动会使团队很难正常运作,有时其他的优先事项,如生产中出现了问题等,也会使能效团队工作受阻。

对于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能效团队,也有相关经验教训。例如,一个制造工厂发现他们的团队过于庞大,这意味着在推进能效项目时,团队成员比较容易逃避责任,总想让其他人去完成任务。总体而言,小规模的集中团队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在组建和管理跨部门能效团队时,报告提交者履行的机构职责,包括为团队明确性质;通过具有影响力的人员加入,激发团队的兴趣;创建论坛,让团队成员在意识到能效和改进绩效业务实践重要性的过程中,拓宽其业务和跨部门知识的视野。3.设计和实施企业—广泛交流并改变管理策略

报告提交者介绍了一系列沟通策略和技巧,用于提高企业对能效重要性的认识,并就交流中遇到的难题和所取得的成绩发表个人见解。以钢铁制造商为例,他们正通过提出一系列的企业变革措施,撬动能效机会项目的实施。这些措施旨在通过意识的提高,支持能效项目实施,包括为了解员工如何看待能源效率及应如何看待能效改进的机会而开展的能源文化调查。为了促进能源效率,研发了能效“品牌”并设计了卡通人物作为能效标识。此外,企业自身改变计划还补充了一系列其他措施,旨在通过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职责说明和关键绩效指标的开发,将能源效率纳入业务实践。

报告提交者介绍了他们实施的一系列沟通策略,包括使用告示牌、交流会、日历、视频短片、比赛和??海报等。这些措施有望改进未来的沟通项目,促使企业员工进行更密切地沟通交流。4.将能源效率纳入书面操作流程

报告提交者介绍了将能源效率纳入书面操作流程的重要性及好处,包括减少实践的变化,从而减少能源的使用,以便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地“关注能源效率”而无需依赖激励机制。一位发言人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这一过程的重要性: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形成了31个能效项目的实施流程,并且一直在改善它们。我们真的应该记录我们所做的事情,如果一个工作人员离岗,就可以利用这一成熟稳健的体系来继续开展能效项目。”调控机制—建立正式的奖励和惩处措施

报告提交者经常提到与调控层面有关的两种机构职责实践,即将能效标准纳入员工绩效管理体系;建立支持外部通报和其他合规性要求的体系和流程。将能效标准纳入员工绩效管理体系

许多报告提交者认为将能源管理责任制纳入正式员工绩效管理体系是实现变革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取得成功的一家公司,已经建立起能源绩效和企业高层管理薪酬奖金之间的直接联系。该公司的报告提交者解释,上述做法在公司已经进行了许多年,生产点和企业层面之间会高度协商。首先,必须回顾已有关键绩效指标并制订新的指标。原来传统绩效指标并没有将超出管理人员和员工控制范围的能源绩效变化考虑在内。而新的关键绩效指标经过与专家协商才形成,而且在最具文化创新的一个生产点进行试点后,推广到全部生产点[若需案例详细信息,请参考RET(2011年),采矿与输矿过程柴油的使用分析,加拿大资源、能源与旅游政府部门。]。

许多其他报告提交者称他们正在开展同样的工作,许多重大挑战依然存在,但是随着公司内部能源信息系统的改善,通过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合作,他们认为,在实现绩效管理体系一体化方面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功。建立支持外部通报和其他合规性要求的体系和流程

参与研讨会的每家企业都有义务遵守能效机会项目法规。这意味着会有一个外部机构对他们的能源管理实践进行核查,通过电脑验证审计或一个包括实地考察的完整审计过程。能效机会项目实践者利用外部合规性责任制来完善他们的能源管理实践。许多提出者称,与不接受外部的验证过程相比,法定的规定会督促他们采用更系统的方法,更仔细地记录项目进展情况。

一些公司为了更好地应对外部验证,会先开展内部验证。一位提出者发现这样做可为企业高层管理提供重要的着眼点,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并参与到能效项目中。他进行了如下描述:

“对于承担大量生产责任而没有太多业余时间的人,如何让他们参与到能效项目中?近来我们发现了一种方法,即将主要管理人员集中到一起,进行自愿验证。所以,交给行政总裁的就是一个关键绩效指标,而不是关键绩效指标中的一个。这样做很有效!”

直接参与了外部验证过程的发言人发现,这个过程对获得意见反馈非常有用,如果没有被强制要求进行外部验证,他们就无法获得意见反馈。该发言人进行了如下解释:

“我们发现验证过程真的非常有用,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从验证审计过程中获得的反馈意见将帮助我们完善后续能效评估的目标。”

验证的形式和重点似乎也影响参与企业的态度。在能效机会项目的案例中,政府代表与特定行业的专家及外部顾问合作共同进行验证。

“来自部门的员工很灵活、很能干。他们清楚自己在追求什么,他们真正想得到什么样的能效评估结果。我们进行了自己内部的审计,发现审计涵盖了多数需要的要素。因此,这个流程有助于完善项目的实施过程。”

总之,提出者能利用外部验证要求来吸引企业高层管理,证明稳健系统的建立,并利用来自验证过程的反馈意见来支持企业的持续改进。总结与讨论

本文旨在识别并解释能效项目实践者在将能源效率纳入工业企业核心业务实践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行动,同时也想针对与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相关的新兴做法发表重要观点。

本文重点从企业层面介绍了机构职责分析的重要性,机构职责分析是了解企业业务实践变化的途径,“制度在每个个体的日常活动中不断再生”(Powelletal.2008:?277)。这项研究对能效项目实践者、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我们将讨论这些意义。能效项目实践者—机构职责是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框架

来自能效机遇研讨会的20个工业企业能效项目实践者分享了经验,强调了认真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介绍了有助于将能源效率纳入核心业务实践的实践方案。此外,还强调了能效项目实践者面临的挑战。例如,外部利益相关者日益渐浓的兴趣和法律法规的变化意味着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的驱动因素在不断增加,而这些变化的动态特性,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能效项目实践者可能发现在自己企业内部应用机构职责框架非常有用。这些机构职责包括进行差距分析,以检验当前的实践,并思考可以影响企业基本信念和能效假设的新策略;形成鼓励提高能源效率的社会认知和网络;建立正式的奖励机制和惩处机制。政策制定者—推进能源管理体系的使用,鼓励整个工业进行对话,探讨实施问题

由政府部门开展的年度研讨会负责管理澳大利亚能效机会法案,该法案为本项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背景。这种类型的会议和研讨会为能效项目实践者提供了一个重要机会,他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分享经验,包括遇到的挑战和挫折,最重要的是,分享他们将能效纳入企业核心业务实践的最佳实践方案。从机构角度看,这有助于支持能效实践在全行业的推广。

根据标准体制,工业实践者有机会与同行比较他们的经验,从而提供一条有效途径,让各自企业所采取的行动合法化,在某些情况下,通过行动建立他们的信心,他们或许通过该行动可以获得同行的最佳实践成果。交流经验对能效项目实践者特别有益,因为许多企业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开展能效项目。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是由志同道合的人组成的人际网的一份子,且大家面临着类似的挑战,这种意识可以为他们提供支持、认可和新想法,并帮助他们树立对工作的信心。

就认知体制机制而言,研讨会等可为能效项目实践者提供一个机会,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了解企业内与能源效率项目实施相关的技术问题,获得企业内其他人授权并支持的策略,以帮助能效项目的开展。其他企业及政府代表的听证会,也能帮助他们理解项目的法律规定。在许多情况下,与政府官员相比,同行或许是更可靠的消息来源。

就政府代表而言,研讨会等提供了一个机会,介绍相关法律要求,并确保相关要求得到充分理解。从为相关企业带来的效益入手,制定这些法律要求,可以帮助研讨会参与者更好地了解立法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好处。就所有参与者自身而言,讨论如何利用项目立法要求也大有裨益,特别是针对一些企业提供的实践案例,在案例中介绍他们如何成功地将能源效率作为标准纳入其员工绩效管理体系。

研讨会和会议只是政策制定者和项目经理用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其他措施包括建立正规和非正规的行业网络,开展并推广案例研究、支持教育和培训计划的发展、实施奖励机制、进行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效益的全行业分析(Reinaudetal.2012)。教育和培训计划

企业能效项目实践者都在积极努力工作,以克服能源效率与核心业务实践一体化的障碍,政策制定者和项目经理正在考虑用同样的方法,开展教育和培训计划,以强化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的认知、提高他们的技能、扩充他们的知识并将教育培训计划合法化。举一个这方面的例子,新南威尔士州政府的能效培训项目[3.详见:http://www.environment.nsw.gov.au/sustainbus/greenskills/eneftraining3.htm],该项目针对各种不同水平的会计师和业务经理,为他们制定教材,并开展培训课程。企业中高层管理可以通过专业的课程和在线研讨会,获得能效相关培训。悉尼科技大学和其他大学也正致力于将能源效率教材引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财会和管理课程。

教育和培训计划也可以将机构职责作为一种手段,来推广能效项目实践者为实现能源效率与核心业务实践一体化而采取的行动方案。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框架的其中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提供一个包含认知机制、标准机制和调控机制的整体方法,这些机制可以影响个体和企业的行为。深入研究

本研究为企业层面提供了一个应用理论框架(基于机构职责)的机会。机构职责理论的优点之一,它是一个理论框架,可以应用于多个层面。未来的研究可以建立在本研究的基础之上,本研究专注于企业层面,介绍了主要管理人员在实现能源效率与其企业一体化的过程中所做的工作,更仔细地考虑政策制定者和其他行业利益相关者在鼓励工业界广泛采纳能源效率过程中的机构职责。这些工作可以解释“分散机构”这一概念,目前正在被研究的“分散机构”概念是制度理论的一方面(Battillana2009,Perkmann2008,Zietsma2010)。“分散机构”的研究需要考虑机构层面和生产点层面的多种企业机构人员在单独和协同支持工业企业能效改进时的相互关系。结论

能源管理体系在帮助企业提高其能源效率绩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只有有效地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其作用才能体现出来。本文重点介绍了成功的能效项目实践者有效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新兴做法。分析所用的机构职责框架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这部分实践能够将能源效率有效地纳入公司的核心业务实践。能效项目实践者可以从确定的实践中吸取经验,并思考这些实践是否适于自己的公司。他们也可以用机构职责理论框架来审查及制定自己的策略,推进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政策制定者可以考虑如何帮助企业共享和实施成功的实践。未来的研究应能推广机构职责理论框架,使其能更好地解释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完善企业和整个工业的能效实践,实现节能目标。

 参考文献

Battilana,J。,Leca,B。&Boxenbaum,E。2009,‘HowActorsChangeInstitutions:TowardsaTheoryofInstitutionalEntrepreneurship’,TheAcademyofManagementAnnals,vol。3,no。1,pp。65–107。

Biggart,N。W。&Lutzenhiser,L。2007,‘EconomicSociologyandtheSocialProblemofEnergyInefficiency’,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vol。50,no。8,pp。1070–87。

CommonwealthofAustralia2006,‘EnergyEfficiencyOpportunitiesAct’。

Crittenden,P。&Lewis,H。2011,‘Acceleratingtheuptakeofenergyefficiencyinindustry–acasestudyoftheAustral-ianEnergyEfficiencyOpportunitiesprogram’,paperpresentedtotheEnergyefficiencyfirst:Thefoundationofalow-carbonsociety,EuropeanCouncilforanEnergyEfficientEconomy2011SummerStudy,BelambraPresqu’?ledeGiens,France。

Gale,F。2004,‘Theconsultationdilemmainprivateregulatoryregimes:negotiatingFSCregionalstandardsintheUnitedStatesandCanada’,JournalofEnvironmentalPolicy&Planning,vol。6,no。1,pp。673–99。

Garud,R。2008,‘ConferencesasVenuesfortheConfigurationofEmergingOrganizationalFields:TheCaseofCochlearImplants’,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vol。45,no。6,pp。1061–88。

Geels,F。W。2004,‘Fromsectoralsystemsofinnovationtosocio-technicalsystems。Insightsaboutdynamicsandchangefromsociologyandinstitutionaltheory’,ResearchPolicy,vol。33,pp。897–920。

Greenwood,R。,Oliver,C。,Sahlin,K。&Suddaby,R。2008,‘Introduction’,inR。Greenwood,C。Oliver,R。Suddaby&K。Sahlin(eds),TheSAGEhandbookofOrganizationalInstitutionalism,Sage,London。

Hoffman,A。1999,‘Institutionalevolutionandchange:EnvironmentalismandtheU。S。chemicalindustry’,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vol。42,no。4,pp。351–71。

Hoffman,A。J。2001,‘LinkingOrganizationalandField-LevelAnalyses:TheDiffusionofCorporateEnvironmentalPractice’,OrganizationEnvironment,vol。14,no。2,pp。133–56。ISO2011,‘WintheEnergyChallenge’,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

K?nn?l?,T。&Unruh,G。C。2007,‘Reallychangingthecourse:thelimitations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sforinnovation’,BusinessStrategyandtheEnvironment,vol。16,no。8,pp。525–37。

Kraatz,M。S。&Block,E。S。2008,‘OrganizationalImplicationsofInstitutionalPluralism’,inR。Greenwood,C。Oliver,R。Suddaby&K。Sahlin-Andersson(eds),TheSagehandbookoforganizationalinstitutionalism,Sage,London。

Lawrence,T。B。&Suddaby,R。2006,‘Institutionsandinstitutionalwork’,inS。R。Clegg,T。B。Lawrence&W。R。Nord(eds),Handbookoforganizationstudies,2ndEdition,Sage,London。

Lawrence,T。,Suddaby,R。&Leca,B。2011,‘InstitutionalWork:RefocusingInstitutionalStudiesofOrganization’,JournalofManagementInquiry,vol。20,no。1,pp。52–8。

March,J。G。&Olsen,J。P。2006,‘TheLogicofAppropriateness’,inM。Moran,M。Rein&R。E。Goodin(eds),TheOxfordHandbookofPublicPolicy,OxfordUniversityPress,USA,pp。689–708。

McKane,A。,Desai,D。,Matteini,M。,Meffert,W。,Williams,R。&Risser,R。2009,‘ThinkingGlobally:HowISO50001–EnergyManagementcanmakeindustrialenergyef-ficiencystandardpractice’,LawrenceBerkeleyNationalLaboratory。

Nawrocka,D。&Parker,T。2009,‘Findingtheconnection: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sandenvironmentalperformance’,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vol。17,no。6,pp。601–7。

Paton,B。2001,‘Efficiencygainswithinfirmsundervoluntaryenvironmentalinitiatives’,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vol。9,pp。167–78。

Perkmann,M。&Spicer,A。2008,‘Howaremanagementfashionsinstitutionalized?Theroleofinstitutionalwork’,HumanRelations,vol。61,no。6,pp。811–44。

Powell,W。W。2007,‘TheNewInstitutionalism’,inS。R。Clegg&J。R。Bailey(eds),The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OrganizationStudies,SagePublishers。

Powell,W。W。&Colyvas,J。A。2008,‘MicrofoundationsofInsti-tutionalTheory’,inR。Greenwood,C。Oliver,R。Suddaby&K。Sahlin(eds),TheSAGEhandbookofOrganizationalInstitutionalism,Sage,London。

Reinaud,J。,Goldberg,A。&Rozite,V。2012,‘PolicyPathwayonEnergyManagementProgrammesforIndustry:GainingThroughSaving’,OECD/IEAandIIP,Paris。

RET2011a,‘Continuingopportunities。EnergyEfficiencyOpportunitiesprogram–2010report。AlookatresultsfortheEEOprogram2006–2010。’,AustralianGovernmentDepartmentofResources,Energy&Tourism(RET)。

RET2011b,‘EnergyEfficiencyOpportunitiesWorkshopProgram’。Accessedfromwww。energyefficiencyopportunities。gov。auMarch2012。

Scott,W。R。2001,‘InstitutionsandOrganizations’,2ndEdition,ThousandOaks,CA:Sage。

Scott,W。R。2008,InstitutionsandOrganizations:IdeasandInterests。,Sage,ThousandOaks。

Strang,D。&Sine,W。D。2000,‘Inter-OrganizationalInstitutions’,J。A。C。Baum(ed。)CompaniontoOrganizations。Blackwellpublishing。

Yin,H。&Schmeidler,P。J。2009,‘WhydostandardizedISO14001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sleadtoheterogeneousenvironmentaloutcomes?’,BusinessStrategyandtheEnvironment,vol。18,no。7,pp。469–86。

Zietsma,C。&McKnight,B。2009,‘Buildingtheironcage:institutionalcreationworkinthecontextofcompetingproto-institutions’,inT。B。Lawrence,R。Suddaby&B。Leca(eds),InstitutionalWork。ActorsandAgencyinInstitutionalStudiesofOrganizations。,Cambridge。

Zietsma,C。&Lawrence,T。B。2010,‘InstitutionalWorkintheTransformationofanOrganizationalField:TheInterplayofBoundaryWorkandPracticeWork’,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vol。55,no。2,pp。189–221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能源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