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煤炭市场回顾与展望

2012-01-20 01:15:00

2011年中国的煤炭市场(主要指沿海市场)最值得我们去回顾一下的事有以下四点:一、明显的“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特征;二、进口煤超过2010年;三、白热化的煤电之争;四、水电出力严重不足。下面分别说一说这四件事:

1.明显的“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特征

往年也会出现“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情况,但是都是有特殊原因造成的。比如水电的出力情况,在淡季本来不缺电的情况,水电不出力, 造成电力紧张,而在旺季本来不缺电,可水电又特别给力,造成电力过剩,这就给煤炭市场造成“ 淡季不淡, 旺季不旺”的现象。但是今年大家都深有感触并达成共识的“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特征却不是由这样的阶段性的特殊原因造成的,而是由煤炭市场的内在运行规律造成的。

中国的煤炭市场具有鲜明的时段性,它一年之中的波动就是围绕着这些时间点来起伏的。这个时段性就是夏季用电高峰(迎峰度夏)和冬季的用电高峰(迎峰度冬)以及每年春节前后的用电低谷。一般的起始点是每年的五月至八月为迎峰度夏,九月至来年一月为迎峰度冬,一月至四月为春淡季。由于这些年电力企业被高涨的煤价压的喘不过气来,加之人们市场意识的增强,人们纷纷抢在行情启动之前采购煤炭,以求买到低价煤,这样就把行情提前了。所谓行情实际上就是人的行为,大多数人都行动了,一波行情自然就启动了,人们在淡季大量采购煤炭,到旺季已

储备够了煤而放缓采购,也就形成了“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市场特点。

2011年促成这个特点如此明显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今年国家和许多地方政府都建了大量的煤炭储备基地,这些储备基地的基本任务就是在淡季采购煤炭进行储备,到旺季供应市场以缓解市场的紧张。由于这些储备基地投入运营,更加促成了今年中国煤炭市场“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说“淡季不淡,旺季不旺”将会常态化,这是我们从事煤炭业务必须认识到的。

2.进口煤超过2010年

2011年的进口煤呈“V”型走势,春节后急剧减少,可是五月份以后又急速增加,到九月份还创下了1900多万吨的历史天量。现在许多人估计,2011年全年的进口量将超过2010年达到1.7-1.8亿吨以上,这是让许多人始料不及的,包括笔者在内。

去年初为什么预计不到进口煤会达到如此程度,主要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有想到欧洲会发生如此严重的债务危机,以及世界经济会因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再次下行。二是没有想到我们国内的大国企会如此大规模的介入进口煤市场。但影响中国进口煤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在欧洲债务危机影响下的世界经济走势。去年初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的动力煤在125USD,还有上涨的趋势,比当时秦皇岛平仓价高出40多元,还未算海运费,可是到当前澳煤的价格已滑落到110USD,已经比当前秦皇岛的平仓价低了120元/吨。这都是世界经济下行导致煤炭需求减少带来的结果。如果不是因为澳洲各港的装船条件差,滞期严重的话,可能中国所有的船都会去澳大利亚装煤了,所以大国企大规模介入进口煤市场一点也不奇怪。

国外的煤要进入中国市场,它必须比中国煤的价格低,只要中国的煤价还处于高位,进口煤就会成为中国煤炭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平抑中国煤价的一个基本因素。神华集团估计2 0 12年中国将进口2亿吨煤。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煤炭市场明年将不会有太好的行情。

3.白热化的煤电之争

2011年,中国煤炭市场上(也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生活中)最热闹的事情就是煤电之争。双方各有喉舌。煤炭方是《中国煤炭报》,电力方是《中国电力报》,站在中间立场的是《中国能源报》争论的不亦乐乎。加之全国其他媒体的推波助澜,俨然一出美国的音乐剧,热闹非凡。除了博舆论的同情外,其实双方都是说给国务院听的。所以从煤电之争这件事上,先不说对错,首先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市场环境是不完善的,本该由市场解决的问题,最终没有政府出面就解决不了。

二是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享受了国家无数优惠,可以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国营大企业,特别是国资委属下的大央企,用老百姓的话说是“关键时候掉链子。”到了国家需要他们作贡献时,没有谁会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二位,谁都是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放在第二位,甚至根本不顾国家恶化社会的利益。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企业就是企业,无论它是国营还是民营,对企业来说企业的利益第一,这完全符合市场的原则。所以对这些大国企完全不必给予特殊的优惠,也不必往他们脸上抹道德的油彩,也不必对他们寄予什么希望,把他们放到市场去就行了。第二,也可以看到我们的这些大国企在度过了九十年代艰苦岁月之后,不仅过去那些备受批判的国企病没有改掉,反而从市场上又学到了更多的坏毛病。所以一纸限价令和一纸涨价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煤电矛盾,可能会引出更多的麻烦,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由此引出的问题,可能在2012年的中国煤炭市场上持续发作,影响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煤电之争的焦点在煤价,煤价高是事实,但煤价为什么高却说法不一,有成本说,有需求说,有税费说,但笔者认为煤价高主要是交易效率低造成的,而交易效率低主要是铁路运能不足造成的。

这已是一个说了多年的问题,但一直未能解决。

如果铁路运能100%的满足煤的运输需求,煤价将会应声而落。因为中国目前的煤炭行业并未形成真正的垄断,所谓的垄断仅指国营大企业在铁路运能上的优先权,所以破解了铁路运能问题也就破解了煤价高的问题。

4.水电出力严重不足

这个问题一般不太引人注意,但是对从事沿海煤炭业务的人来说,这其实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西南的水电大部分都送往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所以水电不出力,火电就得多发电,火电多发就得多用煤,这就是“水火矛盾”,但这个矛盾不像煤电矛盾是人为因素为主,产生“水火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也就是中国的西南地区下不下雨。而西南下不下雨又关联到东南沿海有没有台风,有了台风,台风进不进入中国内陆。今年恰恰是台风少,仅有几个台风又从中国沿海擦边而过,要不去了日本,要不去了东南亚,结果中国西南缺水,而东南却洪涝成灾。

目前最终的数据还未见到,但根据前三季度数据估计今年水电出力可能只有30%左右。目前中国水电装机已近两亿千瓦,这么大的负荷压到火电身上,将增加多少煤炭的消耗,所以今年如果水电出力很好的话,沿海市场的煤价一定不会涨到850元/吨。

下面谈谈对2012年的展望:2012年对中国煤炭市场不利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一、欧洲债务危机造成的世界经济再次下行,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出口加工业。二、国家调控房地产的政策使钢铁、建材等与房地产有关的行业受到重大影响。三、国家为控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紧缩性金融政策使许多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资金压力,导致经营困难。四、世界经济不景气,造成国际煤价下滑,这个趋势在2012年还将延续,这就会使进口煤大量增加,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

但2 0 1 2年对中国煤炭市场有利的因素也很多:一、中国经济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从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所有问题中央政府是心中有数的,中央政府一定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已是明证。二、能源需求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刚性的除非遇到类似战争这样的大变局,能源消费是不会大起大落的。何况2011年对房地产调控和对通胀的控制都很成功,给2012年的经济运行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三、虽然房地产业在调控下出现了下滑,但保障房建设将能弥补商业房地产业下滑对各行业的影响,包括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四、由于铁路运能没有增加,所以2012年煤炭的总供给量不会有大幅增长。五、地方政府和煤炭生产企业也会限产保价。六、到2011年底火电总装机将突破7.5亿KW,加之国家调高了电价,相信明年电煤的消耗将出现较大的增长。七、2011年底的煤炭供需衔接工作,国家已出台政策,减少了近一亿吨的重点合同煤,首度取消钢铁(有色)的配额。这反映出国家要逐步将煤炭交易全面市场化的意向,煤炭全面市场化必然有电力的全面市场化,如果这两点都做到了,这是对中国煤炭市场最大的利好。

综合以上的对比分析,应该说2012年中国煤炭市场不会出现大的起落,还是会按其固有的规律去运行,只是2011年冬季的煤价下调的幅度比往年更深一些,而2012年行情起来后上涨的幅度达不到2011年的水平。

对“十二五”规划的一些看法

国家能源局预计2011年上半年将新增发电装机3000万千瓦,也即到2011年6月底中国的发电装机总容量就已经突破10亿千瓦,居世界第一。这是个什么规模呢?

超过10亿千瓦的发电装机总容量是日本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的3.3倍,是欧盟所有国家发电装机总容量的1.25倍,与美国基本持平略微超出,这当然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从1995年的2.18亿千瓦,在16年的时间就增长到超过10亿千瓦,增长了4.6倍。

这其中火电装机的增长更令人瞩目,从2000年的23754万千瓦增长到2011年的7.5亿-8亿千瓦,增长了近3倍,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发电用煤量也由2000年的5.9亿吨增长到2010年的16亿吨,增长2.7倍。但是这些成就并不值得我们骄傲,首先我们来看发电量与GDP的比例。

2010年我国的发电总量为42280亿千瓦时,而我国的GDP为39.8万亿人民币,换算成美元(按2008年的汇率1:6.95换算)为57266万亿美元,而美国2008年的发电量为41193.87亿千瓦,当年的GDP为1 1 5 3 2 1.1亿美元,为中国2 0 1 0 G D P 的2 倍, 创造相同的G D P 美国只用了中国的二分之一的电。日本2 0 0 8 年G D P为5 1 3 9 9 . 8 亿美元, 同期发电量8 4 7 7 . 4 7 亿千瓦时,也就是说日本创造的与中国几乎等量的GDP,只用了相当于中国的五分之一的电。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2006年的数据,每万美元的标准煤耗中国是1 1 . 0 1吨, 美国是2 . 9 4 吨, 英国是1 . 5 8 吨, 日本也是1 . 5 8 吨, 在2 0 0 8 年出版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可持续能源实施“十一五”节能目标的途径与措施研究》课题组的报告中说,中国的能耗比日本高8倍,根据上面厦门大学提供的数据来测算是6.9倍,当然这几年由于拆掉了许多煤耗高的小机组,新上了许多煤耗低的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中国的能耗状况已有很大改善,但与日本的差距不会低于5倍,我们从2008年的GDP电耗的比较上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由此可以看到, 如果按我们目前的能耗强度,我们要达到美国2008年的GDP总量,将需要20亿千瓦的发电装机总容量。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日本具有中国目前的装机总容量,按他们的能耗水平,他们将可创造25万亿美元的GDP,如果他们有20亿千瓦的装机总容量,他们所创造的就不是11万亿美元的GDP,而是50万亿美元的GDP。

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应如何看待中国未来的发电装机容量的发展呢?中国究竟需要多少发电装机总容量?中国在有如此之规模的发电装机总容量的情况下,2011年竟然发生电荒。中央电视台报道,五月份以来,中国有12个省区拉闸限电。

预计今年到迎峰度夏高峰期,全国缺电将达4000万千瓦,还有专家预计到2013年中国将出现更大规模缺电,不知这些判断的根据何在?

在国家电力工业部规划司,电力部电力科学研究院,1995年12月曾出过一份《2020年全国电力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专家们根据产值单耗和国民生产总值预测及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电分析,作出了预测,并分为高方案和低方案两种预测,到2010年总需电量:低方案为26010亿千瓦时,高方案为28450亿千瓦时。

到2020年低方案为39000亿千瓦时,高方案为47450亿千瓦时。由此,所需的装机总容量:2010年低方案5.65亿千瓦,高方案为6.18亿千瓦。2020年低方案8.66亿千瓦,高方案10.54亿千瓦。

但今天的现实已远远超出了这份报告的预测,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中国的装机总容量将在2010年底9.62亿千瓦的基础上再增加5个多亿的装机,达到15亿千瓦,其中仅煤电机组就将达到10亿千瓦以上。这是十二五末的数字,已经是19 9 5年预测数字的两倍。那么到了2020年十三五末的数字又会是多少呢?按目前的态势来看,可能会超过一些专家估计的16.4亿千瓦的发电装机总容量。可能会达到18亿千瓦。发电量会达到82800亿千瓦时,照此推算下去,到2030年中国的发电装机总容量及发电量又将如何呢?简直不敢想象。

我们国家真的需要这么多的发电装机容量吗?我们国家的自然环境能容纳的下这么多的发电装机容量和发如此之多的电吗?这里最主要的是煤电机组的问题。一个是燃煤带来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一个是燃煤带来的二氧化硫的排放,如果届时煤机组占全部发电装机总容量的65%的话,煤电装机将达11.7亿千瓦,按5000大卡的煤炭算,按利用率5000小时算,全年发电用煤将达到26.2亿吨,按0.5%的硫分来算,每年将向大气中排放1310万吨二氧化硫。如果煤机组的比例只占60%的话,也需25亿吨的发电用煤,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硫也将达到1250万吨,这与我们国家向全世界作出的到2020年单位GDP减排40%的承诺是背道而驰的,这里就不说我们的铁路、公路、港口是否能满足需求的问题了。

所以我们努力的方向不应是一味的扩大装机总容量,而应该是:一、从发电侧管理方面来说,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利用率。二、从需求侧来说,则应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设备技术水平来节能降耗。同时我们也应思考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问题,中国人不应该也不能像现在的美国人一样生活。

仅从发电侧管理来说, 又仅从火电来说,2010年火电利用小时为5031小时,如果火电利用小时平均能提高500小时,7亿千瓦的火电装机每年将多发电3500亿千瓦时,按2010年平均5031小时的利用率来算,等于多增7000万千瓦的火电装机,那么所谓今年迎峰度夏全国3000万千瓦的缺口将根本不可能存在。笔者不是发电方面的专家,不知火电设备的利用小时是否可能如此大幅度的提高,但笔者了解有许多电厂的利用小时去年都在6 0 0 0 小时左右,根据这些电厂的情况来看,火电全行业提高500小时的利用率是完全有可能的。障碍主要在电网、配电方面,而输配电的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力产业的管理体制问题。从经济学的理论来说,增加发电装机容量是外生变量,而提高技术构成和理顺管理体制是内生变量,而内生变量决定外生变量的效率。所以我们更应重视电力行业的内生变量问题。秦皇岛港今年以来的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设备,人员未增加的情况下,每天增加一千多车的卸车量,多增加16万吨左右的下水量,估算下来,全年能增加3000-4000万吨的吞吐量。

而目前的电力行业,不仅未能像秦皇岛一样增加生产能力,反而因电价问题在目前大面积缺电的时候,大范围的停机检修,致使缺电“缺”上加“缺”。这就是内在的体制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体制问题,增加再多的发电装机又有什么用呢?

海运煤炭市场将来怎么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秦皇岛港海运煤炭市场终于有了一定的规律,特别是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代表国家发布了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在国内、国际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话语权,是件可喜可贺的大好事。但是海运煤炭市场将来怎么发展,却是件没有明确答案的事。许多煤炭生产企业和消费企业都表示了自己的煤炭业务很难与海运煤炭市场衔接的看法,这个问题不是海运煤炭市场一家的问题,这是当下中国所有已建立的煤炭交易市场都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整个国家的市场结构和人们的市场意识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无论你作何努力都没法改变这个现状,更不是你港口自己有了煤矿就可以改变这个现状的。

海运煤炭市场的根本出路在于把自己建设成全国性的煤炭交易中心,因为它具备了全国任何一个煤炭交易市场所不具备的天然地理和运输条件,代国家发布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已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但如果想以河北港务集团自己办煤矿,让海运煤炭市场经营河北港务集团自己的煤的办法来维持海运煤炭市场的运作,那么海运煤炭市场就将永远是个地方性的交易场所,由此可以说海运煤炭市场只有脱离河北港务集团它才能成为全国性的煤炭交易中心,退一步讲,海运煤炭市场即使离不开港口,那也只能是港口成为海运煤炭市场的一个部分,而不是煤炭市场成为港口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海运煤炭市场永远只能维持现状,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

其实要解决这个难题也并不是一个难于上青天的事。只要将神华、中煤、同煤、伊泰四家的销售全部统一到海运煤炭市场中来,一个全国性的煤炭交易中心就将立马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不仅将大大方便煤炭用户的采购,也将大大提高环渤海各个煤炭下水港口的效率,同时也会提高这四家煤炭生产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促进他们的效率。为将来的以期货为中心的煤炭金融建立一个坚实的平台。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将大大增强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问题只是看人们有没有这样的魄力,有没有这样的智慧。有人会将此嗤之为“天方夜谈”,但请大家回忆一下,几十年前当蒙代尔提出“欧元”的设想时,不也同样被人视为“天方夜谈”吗?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