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煤炭资源情况和特点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全国煤炭基础储量3,189.60亿吨,排名位居世界前列,2010年全国新增煤炭储量430.60亿吨,2011年全国新增煤炭储量575.10亿吨。同时我国煤炭品种多样化,从低变及程度的褐煤到高变质程度的无烟煤都有储存。但我国煤炭勘探程度较低,经济可采储量较少,人均占有量低。在目前经勘探证实的储量中,经查储量仅占30%,而且大部分已经开发利用,煤炭后备储量相当紧张。而且由于人口众多,煤炭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约为234.4吨,而世界人均的煤炭资源占有量为312.7吨,美国人均占有量更高达1,045吨,远高于中国的人均水平。
同时,我国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极不平衡,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煤炭资源的分布与消费区分布极不协调。煤炭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集中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北的北方地区,以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的储量最为丰富。晋陕蒙(西)地区(简称“三西”地区)集中了中国煤炭资源的60%,另外还有近9%集中于川、云、贵、渝地区。从各大行政区内部看,煤炭资源分布也不平衡,如华东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的80%集中在安徽、山东,而工业主要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南地区煤炭资源的70%集中在河南,而工业主要在武汉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南煤炭资源的60%集中在贵州,而工业主要在四川;东北地区相对好一些,但也有52%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北部黑龙江,而工业集中在辽宁。
分煤种看,中国动力煤资源丰富,炼焦煤资源稀缺。各地区煤炭品种和质量变化较大,分布也不理想。中国炼焦煤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四种主要炼焦煤种中,瘦煤、焦煤、肥煤有一半左右集中在山西,而拥有大型钢铁企业的华东、中南、东北地区,炼焦煤很少。在东北地区,钢铁工业在辽宁,炼焦煤大多在黑龙江;西南地区,钢铁工业在四川,而炼焦煤主要集中在贵州。此外,我国适于露天开采的煤炭储量少,仅占总储量的7%左右,其中70%是褐煤,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和云南。
基于上述客观情况,我国煤炭运输成为各发达省市能源保障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煤炭运输情况主要是以铁路运输为主,水运、陆运为辅,而近几年铁路运量的提升主要是来自大秦线。在金融危机之前,铁路运输一直是运量限制了煤炭在各省市间的调配,但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部分产业发展增速明显放缓,煤炭需求明显下降,致使煤炭运力不足的问题有所缓解。
2、煤炭行业相关政策
2005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从完善规划指导、淘汰落后能力、改善安全状况、加强环境保护等入手,实现煤炭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006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加快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应对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总量调控、关小上大、有进有退、产能置换”的原则,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全面提升煤炭工业产业水平。“十一五”时期煤炭行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包括:适时建设一批大型煤矿项目,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基本形成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中小煤矿协调发展的格局。
2007年国务院决定在山西进行“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此次试点工作出台了4项经济政策,即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有偿出让煤炭资源矿业权、提取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和提取煤矿转产发展资金。该政策可使煤炭生产企业成本大幅上升。
2007年1月,国家发改委在其发布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即优化煤炭布局,调控煤炭总量,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整合改造中小型煤矿,淘汰资源回收率低、安全隐患大的小煤矿,加快煤炭科技创新,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矿区。
在国土部2009年3月出台“全国暂停受理新的社会出资的煤炭探矿权申请”后,4月山西省再次出台“节流”举措——《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全力推进山西煤炭产业整合:到2011年,山西全省煤炭矿井总数由2598座减少到1000座,到2015年减到800座,保留矿井要全部实现以综采为主的机械化开采。兼并重组整合后的煤炭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年产300万吨,单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万吨。
3、中国煤炭行业概况
我国作为能源的消费大国和生产大国,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消费中占70%左右,在短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从我国能源发展方向看,“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发展方针不会动摇,煤炭工业发展的政策保障将不断加强。
(1)煤炭供给
2006至2009年的4年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685亿元,较“十五”期间净增6,280亿元。2008年和2009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为2,410.79亿元和3,021.4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56%和25.33%。2010年以来,一方面,煤炭资源整合正在逐步深化,其中的技术改造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煤炭市场仍处在供不应求阶段,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煤炭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96.86亿元,投资增速25.9%,增幅比去年同期回升3.6个百分点(参见图5-1)。2012年1-6月全国煤炭固定资产投资为2,102.63亿元,同比增长23.06%,较上年同期增幅扩大4.01个百分点,成为当前采矿业的重点投资方向。
2011年全国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经网。
随着煤炭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全国原煤产量也随之呈现出增加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全国煤炭产量较上年增长12.7%,至29.6亿吨;2010年全国原煤产量完成32.4亿吨,同比增长8.9%;2011年全国原煤生产总量达35.2亿吨,同比增加8.7%。2012年1-6月,全国煤炭产量完成195,042万吨,同比增加14,502万吨,增长7.70%。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产量完成93,529万吨,同比减少1,388万吨,减幅1.46%。
2010-2011年全国原煤月度产量及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经网。
(2)煤炭需求
我国煤炭消费的主要领域来自下游的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等,共约占总消费量的70%以上。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均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电力、钢铁等产业对煤炭的需求旺盛。2009年国内煤炭下游行业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其中,发电量37,146.5亿千瓦时,增长6.3%;粗钢56,803.3万吨,增长12.9%;水泥16.2亿吨,增长18.5%。2010年,在各地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等因素的作用下,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主要行业煤炭消耗增幅减缓,火力发电量单月增速从4月份的25.6%逐渐回落,进入四季度后火力发电量回落到上年同期水平。2010年粗钢、生铁、水泥分别增长9.3%、7.4%和15.5%,比上年回落4.2、8.5和2.4个百分点。2011年以来,随着经济逐步回升向好,我国煤炭消费量呈现增长态势,在主要耗煤行业中,电力行业消费煤炭19.5亿吨,同比增长10.8%;钢铁行业消费煤炭5.7亿吨,同比增长6.3%;建材行业消费煤炭5.1亿吨,同比增长7.9%;化工行业消费煤炭1.6亿吨,增长13.5%。步入2012年,受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下行明显,钢铁、电力、水泥等产业增速下滑使煤炭需求增幅有所回落煤炭市场需求增速回落。
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煤炭在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占55%左右,消费总量将达到38亿吨左右;到2050年,煤炭消费比重仍将占50%左右。今后一个时期,煤炭需求总量仍将保持适度的增长,并总体呈现出紧平衡状态。
(3)煤炭价格
自2002年1月1日电煤指导价取消后,煤炭价格基本实现市场化。受到需求的强力拉动,煤炭价格在过去几年间显著上涨,但2008年3季度末开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煤炭价格出现大幅度回落,2008年底逐步止跌企稳。
2009年上半年,由于国际市场原油和煤炭价格低位徘徊,国内多数煤炭消费行业增长未见起色,国内煤炭市场价格持续小幅阴跌。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全国发电量持续开始正增长,钢铁行业自6月开始强劲复苏,产量持续两位数增长,水泥产量三季度增速也在20%左右。下游行业的回暖开始拉动煤炭需求回升,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推动资产和资源类商品价格上涨,而通胀预期的增加进一步推动煤炭的价格上涨。
进入2010年以来,全国煤炭价格随供需变化出现阶段性波动,呈现出淡季不淡、旺季不紧的基本特点。3、4月份,受高耗能行业快速增长拉动、西南地区干旱来水偏枯、恶劣天气频繁,以及部分产煤省区资源整合、安全整顿等因素影响,煤炭市场淡季不淡,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进入迎峰度夏后,随着南方地区普降暴雨、水电增发,以及节能减排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高耗能行业增幅下降,火电增幅明显回落,煤炭市场旺季不紧,供应宽松。入冬以来,除华中地区个别电厂存煤偏紧外,煤炭市场供应形势整体平稳,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基本上严格执行了年初所签订的产运需衔接合同价格,对稳定市场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1年全国煤炭价格呈现波动态势,虽然煤炭产量也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但受需求旺盛影响,2011年煤价整体再度上了一个台阶。据测算,2011年,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平均最低平仓价为814元/吨,与2010年相比,每吨上涨超过70元,涨幅接近10%。与动力煤相比,炼焦煤、喷吹煤和无烟块煤价格涨幅还要更大,与2010年相比,2011年这些煤种平均价格涨幅多数在20%以上。
2010—2011年秦皇岛港5500大卡山西优混煤炭平均价格煤炭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中经网。
2012年以来,受经济下滑以及进口煤影响,煤炭价格出现下跌,6月底,发热量5500大卡/千克的优质动力煤,在京唐港的价格已降至680元/吨。
4、未来发展展望
我国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框架已定,“十二五”期间将优先建设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到2015年5,0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煤矿产量要占65%以上,形成20个1,000-4,000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从火电、建材、钢铁和化工等四大主要用煤行业的需求角度分析,预计到2015年,全国工业用煤也将达到38亿吨。按照“十一五”期间煤炭产量年均增长2亿吨的幅度推算,“十二五”末,原煤年产量也将攀升至38亿吨的水平。另一方面,煤炭行业也将按照国家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围绕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科学化水平,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为主线,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推进煤炭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矿井,淘汰落后产能;推行绿色开采,建设生态矿山;强化安全生产,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和谐矿区,提高职工生活质量;构建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总之,实践表明,煤炭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在国家经济的整体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会轻易动摇。在包括取得国际能源定价权方面,我国也更加需要做强做大资源类企业。从长期看,我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煤炭需求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煤炭市场将会呈现供需平衡的基本格局。随着国家各项行业政策的实施和推进,煤炭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煤炭工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也将得以强化,为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奠定了重要基础。
5、山西省内煤炭行业情况介绍
山西是中国第一产煤、输煤大省及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易开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煤炭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基本形成了勘探设计、矿建生产、加工利用、煤机制造、教育科研、多经三产等协调发展的煤炭工业体系。30多年来,煤炭工业不仅在“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质”的上面更是发生了深刻巨变,煤炭工业成为山西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2011年,山煤集团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202位,全国煤炭100强企业第16位,山西省企业100强第8位,连续五年位居省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A级企业前三位,跻身全省重点企业方阵。
2011年山西省原煤产量、出省销量、销售收入、实现利税、上缴税费、工业总产值等六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同比大幅增长,煤炭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产业素质得到跨越提升,转型跨越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2011年煤炭产量8.60亿吨,同比增加1.20亿多吨,增幅16.20%左右。煤炭出省销量持续增长:累计完成出省销量53,559万吨,同比增加6,197万吨,增幅为13.09%。其中,铁路出省销量完成41,773万吨,同比增加3,924万吨,增幅为10.37%;公路出省销量完成11,787万吨,同比增加2,274万吨,增幅为23.90%。
全行业销售累计完成7,100亿元,同比增加2,113亿元,增幅为42.37%。其中省属五大煤炭集团累计完成4,953亿元,同比增加1,623亿元,增幅为48.73%;实现利税继续增长:累计完成1,380亿元,同比增加339亿元,增幅32.56%。其中省属五大煤炭集团累计完成706亿元,同比增加142亿元,增幅为24.12%;全行业上缴税费完成1,050亿元,同比增加302亿元,增幅为40.37%,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50%。其中省属五大集团累计完成498亿元,同比增加106亿元,增幅为26.97%;煤炭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全省煤炭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5,619亿元,同比增加1,347亿元,增幅31.50%;
2011年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为0.092,同比降低0.109,下降了54.23%,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省煤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同比下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继续向好趋稳。与此同时,山西今后将不再增加矿井数量,不再增加办矿主体。今后两年是山西省历史上矿井建设规模最大、投资强度最高的时期,仅今年在建和新开工的各类煤矿项目就有600多个,涉及产能6亿多吨,当年要完成投资750亿元,约占全省计划投资总额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