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取查阅有关部门相关资料及对海南省部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基础环境调查和采样监测分析,并建立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的指标体系,对部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在此基础上找出农村水源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评估;海南农村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7-2284(2012)05-0054-02
海南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地处北纬3°58′~20°10′,东经108°37′~117°50′之间。全省总面积3.54万km2(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4万km2),海域面积约200万km2。海南大小河流众多,从中部山区或丘陵区向四周分流入海,构成放射状的海岛水系。主要河流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流域面积分别为7 033、5 150、3 693km2。三大江河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流域面积在1 000~2 000km2 的有陵水河和宁远河。流域面积在500~1 000km2 的河流有:珠碧江、望楼河、文谰江、北门江、太阳河、藤桥河、春江和文教河。海南岛河流具有河短坡陡,暴涨暴落,基流量小,含沙量小的特点。
1 水源地基本情况
1.1 项目背景
2010年3月,环境保护部在前几年阶段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循序推进,又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办(2010)27号文)”,决定在全国12个试点省范围内开展农村地区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按照国家要求,海南省为12个试点省之一,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对全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作了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根据国家的筛选原则选取了180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重点开展了调查及评估工作。
1.2 水源地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的180个农村水源地中,其中集中式水源地(供水人口大于500人的水源地)120个,分散式水源地60个。按水源地类型分,河流型水源地45个,湖库型水源地2个,地下水型水源地133个(其中潜水水源地110个,占82.7%;承压水水源地23个,占17.3%;潜水地下水埋深范围是1.5~30m,承压水地下水埋深范围是60~270m;地下水的主要含水介质是孔隙介质,有少部分是岩溶介质和孔隙介质)。180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饮水服务人口24.4 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5.4%;实际取水量781.96万m3/a(其中地下水型水源地133个实际取水量542.42万m3/a,占这次农村水源地供水总量的69.4%),占全省工业生活用水量的0.2%。调查的所有农村集中式水源地都未划分保护区,都未发生过污染事故。
2 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
2.1 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
2.1.1 河流型水源地
全省45个河流型农村水源地中达到Ⅱ类水质要求的水源地21个,达到Ⅲ类水质要求的水源地14个,水质为Ⅳ类水源地10个,达标率为77.8%。水源地超标指标主要是铁、锰、溶解氧、化学需氧量、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铁和锰超标原因是水源地周边土壤以砖红壤为主,土壤背景值铁和锰的含量较高;化学需氧量超标原因是水源地受农业面源和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溶解氧超标原因是农村生活污水影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超标原因是上游洗衣服等洗涤活动引起。
2.1.2 湖库型水源地
2个湖库型农村水源地都未达到Ⅲ类水质要求,超标指标主要是硝酸盐(以N计)、化学需氧量、锰等。硝酸盐(以N计)超标原因是受水源地周边地质影响;化学需氧量超标原因是水源地受农业面源和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锰超标原因是水源地周边土壤以砖红壤为主,土壤背景值铁和锰的含量较高。
2.1.3 地下水型水源地
海南省133个地下水型农村水源地中达到Ⅲ类水质要求的水源地有79个,水质为Ⅳ类的水源地有40个,水质为Ⅴ类的水源地有14个,达标率为59.4%。水源地超标指标主要是总大肠菌群、铁、锰、pH 值、氨氮(NH3-N)、硝酸盐(以N计)、亚硝酸盐(以N 计)、总硬度(以CaCO3计)、氟化物(以F-计)、氯化物等。总大肠菌群超标原因是养殖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铁和锰超标原因是水源地周边土壤以砖红壤为主,土壤背景值铁和锰的含量较高;pH值超标原因是原生地质结构引起;氨氮(NH3-N)超标原因是生活污水和垃圾影响;硝酸盐(以N计)超标原因是受农村生活污水和农业化肥污染影响;亚硝酸盐(以N计)超标原因是制胶片废水引起;总硬度(以CaCO3计)超标原因是受地质影响;氟化物(以F-计)和氯化物超标原因是离海较近,受海水渗透影响。
2.2 水源地污染源状况
海南农村水源地污水排放总量为508.99万t/a,其中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量41.31万t/a,占总量的8.1%;非点源废水排放量467.68万t/a,占总量的91.9%。污染源COD排放总量1 615.49t/a,其中工业污染源COD排放量169.74t/a,占总量的10.5%;非点源COD 排放量1 445.75t/a,占总量的89.5%。污染源氨氮排放总量279.55t/a,其中工业污染源氨氮排放量0.42t/a,占总量的0.2%;非点源源氨氮排放量279.13t/a,占总量的99.8%。
3 水源地环境评估
3.1 水源地环境评估体系
在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成果基础上,从环境禀赋、污染状况、环境监管和环境风险4个领域,对每个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分析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原因。
(1)环境禀赋评估是对饮用水水源地的自然条件进行评估,分析水源地选址的合理性。地表水型水源地环境禀赋评估综合利用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成果,评估水源地受上游来水水质影响的情况,分析选址的合理性和存在主要问题。地下水型水源地环境禀赋评估是利用水文地质参数,评估选址的合理性和存在的问题。
(2)污染状况评估是分析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源状况。环境质量评估是分析水源地水质类别、主要污染指标和超标倍数情况,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增加富营养化程度评估。污染源评估是分析水源保护区污染源结构特征,评估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的成因。
(3)环境监管评估是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监督管理进行评估,环境监管评估分成水源保护区管理、监测能力、应急能力评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评估主要评估保护区划分情况、近3年污染事故发生情况、污染源管理情况,分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水源地环境监测能力评估主要评估2009年水源地水质监测开展情况,分析水源地环境监测能力存在问题。水源地应急能力评估主要评估水源地应急预案制定情况,分析水源地应急预警能力存在的问题。
(4)环境风险评估是对污染源风险和水质风险进行评估,识别潜在风险因素。环境风险评估分成污染源风险、水源地水质风险评估。污染源风险评估主要分析一级保护区内违法项目、二级保护区内污染企业、危险品运输等影响水源地风险源。水质风险评估主要分析近几年水源地水质变化趋势,针对水质呈恶化趋势的水源地,查找水质恶化原因。
3.2 水源地环境评估结果
(1)环境禀赋评估结果较好。根据全省180农村水源地环境禀赋综合评估结果,环境禀赋评估结果较好。白沙县青松乡打炳村南波柱岭水源地、澄迈县金江镇兴加朗村地表水型水源地、保亭县加茂镇藤桥东河半弓支流六底上村溪水源地等102个水源地的环境禀赋条件较好。位于所在流域下游的东方市感城镇感恩村感恩河水源地、文昌市铺前镇凡榄村地下水型水源地等14个水源地环境禀赋评估结果较差。
(2)环境污染状况总体一般。180个水源地有114个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Ⅲ类标准,占63.3%;位于中部山区的五指山市、保亭县、琼中县等中部市县,生态环境好、污染少,水源地水质相对较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海口、三亚、琼海等市县,对水源地保护意识较强,水源地保护工作相对完善,故水源地水质较好;昌江县、儋州市、东方市等西线城市由于农村卫生条件较差,农业面源污染严重造成水源地水质较差。多数水源地的以非点源污染为主,地下水污染与农村生活污染关系密切,地表水水源地受农业面源影响较大。
(3)环境监管评估为较差水平。全省农村水源地管理机构健全程度差,存在权责不清的情况;水源地环境保护法规建设不完善,所有农村水源地均没有专门的水源地环境保护法规和应急预案;现有监测监控能力与应急较薄弱;农村集中式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进展较慢,保护区的各项工作还没有开始走上正轨,农村分散式水源地的环境管理没有提上日程,使得保护监管能力建设、标识建设以及应急响应等比较滞后。
(4)环境风险评估有一定的压力。海南省经济快速发展造成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相对较大,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增大,对水源地将产生一定的风险;另外海南省水资源虽总量丰富,但降雨受台风等气候调节影响,水资源总量极不稳定且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保障方面仍存在一定风险。多数水源地保护区内农业和农村生产活动比较强烈,使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面临较大的环境压力。
对海南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禀赋、污染状况、环境监管和环境风险4个方面的综合评估显示我省农村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属于中等偏下水平。
4 水源地主要问题
4.1 水源地选址存在一定问题
水源地的选址非常重要,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应选择在居住区上游,避开回流区、死水区和航运河道,避免咸潮对取水水质的影响;湖库型饮用水水源需考虑湖库泥沙淤积和水生生物生长对水质的影响;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应设在地下水污染源上游,选择包气带防污性较好的地带,避开排水沟、工业和农业生产设施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应无厕所、粪坑、垃圾) 堆、畜圈、渗坑等无有害物质和化学物质堆积。
海南省农村水源地大多数处于流域上游,区位条件较好,部分位于流域下游,环境禀赋条件相对较差。部分水源地内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比较强烈,水源保护区内人口和农业种植活动较多,环境禀赋条件较差。
4.2 水源地水质不容乐观,个别水源地水质超标严重
180个农村水源地有114个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Ⅲ类标准,占63.3%;超过国家Ⅲ类标准的水源地占调查总数的36.7%。全部水源地中有114个水源地生物指标超标,说明海南省的饮用水质情况并不容乐观,亟须开展对农村水源地的保护,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受丰水期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较大的影响,水土流失导致水源中铁、锰超标现象较为普遍,超标原因主要是受土壤铁、锰背景值高影响;部分地表水水源地的总氮、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有超标现象,超标原因主要是受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源污染影响;大部分地下水型水源地的卫生学指标不达标,超标原因主要是农村生活源和畜禽养殖污染影响;滨海地区的地下水型水源地氟化物和氯化物有一定超标,主要是受海水渗透影响。
4.3 水源地污染源结构以非点源为主,污染治理难度较大
180个农村水源地中99.5%的水源地以非点源污染为主,在非点源污染中农村生活、分散式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比重较大。由于水源地周边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比较强烈,87.2%的地下水型水源地污染源结构以村生活污染以及村庄内的分散式畜禽养殖污染为主;74.5%的地表水型水源地污染源结构以农业面源污染为主。与工业点源和集中排放的生活污水污染相比,非点源污染的治理难度更大。
4.4 水源地的环境监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环境风险加大
180个农村水源地中的120个集中式水源地都没有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划及批复,只在此次调查时进行了保护区初步划分,水源地管理机构和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环境监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由于海南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水源地环境监管缺位等原因,造成今后一段时间内我省农村水源地境风险加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周边的农业的快速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农村人口不断增加,农村卫生条件较差成为海南省农村水源地面临的主要风险。
参考文献:
[1] 海南统计局.海南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68-69.
[2] 刘贤词,邢 巧,王晓辉,等.海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5):56-59.
[3] 刘贤词,邢 巧,王晓辉.海南省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09,3(4):19-20.
[4] 买永彬,顾方乔,陶战.农业环境学[M].天津: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262-263.
作者简介:刘贤词(1980-),男,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环境研究规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