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岁末年初,中国能源网对2012年我国能源界发生的重大新闻进行全面梳理,广泛征求能源行业专家学者意见,评选出2012年能源行业十大新闻,以飨读者。十大新闻事件分别是:十八大报告首提“能源革命”“美丽中国”理念、国务院发布《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迎来“阶梯时代”、国家助力页岩气大发展、“海洋石油981”南海正式开钻、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获加政府批准、电煤价格并轨实质启动、核电重启 从新上路、煤炭市场全球化挑战“十二五”规划、国际市场受阻 政策促光伏产业回归国内。
十八大报告首提“能源革命”“美丽中国”理念
    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解读
    由“变革”到“革命”,从“合理控制”到“控制”透露出国家能源发展的重大变化。“美丽中国”描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美好蓝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具体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专家点评
孙耀唯
国家电监会信息中心主任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必须下大气力推动能源发展的市场化,对整个能源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调整,包括提高能耗和转变生产方式、消费方式都很有好处。所以核心问题是推动能源的革命和消费革命的本质是推动体制的变革和创新。电价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不是低电价对经济有发展,高电价对经济没有发展。能源与消费的革命,是电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要以为低电价有利于经济发展,高电价促进产业升级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和转型,所以电价发展需要创新。
国务院发布《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
    国务院发布《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能源发展现状、面临的诸多挑战以及努力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和加强能源国际合作的总体部署。白皮书指出,中国能源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国际合作、改善民生”的能源发展方针,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努力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解读
    作为面向国内外社会阐述未来中国能源政策战略的官方文件,能源政策白皮书不仅显示了未来中国能源战略的顶层设计和思路转变,而且在能源价格改革、能源领域民间投资和外资放宽准入、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等方面体现了亮点。
专家点评
韩晓平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
    2006年到2011年的五年间,我国的能源经济发展非常迅速。这十年,我国的能源工业支持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快速地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能源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无论是电力、煤炭还是石油、天然气,国的能源工业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多元化的投资是推动、保证石油能源供应非常关键的支撑,特别是在清洁能源上,只有更多企业进行更多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投入,才能够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维持环境不断的改善。所以现在让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非常关键。
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全面迎来“阶梯时代”
    2012年,我国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步入“深水区”,水电油气定价机制逐步理顺。从2012年7月1日起,全国除西藏和新疆以外的29个省(区、市)统一实行居民阶梯电价。据悉,全国家发改委已就水价改革事宜制定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随着阶梯电价在全国施行,阶梯水价、阶梯气价也在部分省市展开,可以说阶梯化收费已成为未来我国资源品价格制定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已经全面迎来“阶梯时代”。
解读
    回首2012年能源领域的重要变革,“阶梯”无疑是重要热词。由于资源品是民生之本,一味追求“纯市场化”改革,显然偏离国情。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水电气完全市场化显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阶梯化收费便成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专家点评
周望军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
    由于各地经济社会条件差别较大,阶梯电价政策不搞全国一刀切。居民阶梯电价的核心是多用电者多付费,通过价格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居民阶梯电价分为三档,第一档不提价,覆盖本地区80%居民用户;第二档电价适当提高,覆盖95%用户;第三档电价较大幅度提高。同时,对城乡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设置每户每月10度或15度的免费用电量。这次阶梯电价方案规定:各地根据情况每个月给低收入户10度到15度的免费电;实施阶梯电价换电表费用不用城乡居民承担。
国家助力页岩气大发展
    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将改变全球能源地缘政治大格局。国际能源署在《2012世界能源展望》中指出,未来能源供给中心将西移,而能源需求中心将东渐,亚太地区对中东原油的依赖会进一步加强。2012年,页岩气的发展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9月,国土资源部举行页岩气第二轮探矿权招标,首次允许民企和外资企业参与;11月,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出台《页岩气开发利用补贴政策》支持页岩气的开发利用,2012年~2015年的补贴标准为0.4元/立方米。
解读
    与直接补贴开发利用的页岩气相比,制定其他方面的支持或补贴政策更复杂,周期更长,而且亟待完善。相关政策已明确指出,将来页岩气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所以当页岩气进入商业化的利用阶段后,其他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
专家点评
叶檀
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
    中国能源仍处于煤炭占主导的时代,进口原油依赖度越高,运输生命线上遭遇的阻力也就越大,原油海上运输大动脉形成了阻塞口。中国在煤炭与原油遭遇环境掣肘后,将目光投向了页岩气。但巨大的投资额与未来的风险,使有关部门不得不动用全国资源投资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建立明确的游戏规则,建立环境与各方利益保护机制,在管网、配套设施等方面建立全方位市场参与机制以打破日后的垄断陷阱,严厉约束权贵企业转嫁风险,是页岩气市场化的重中之重。
中国“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南海开钻
    2012年5月9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半潜式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正式开钻,这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对有效开发南海深水油气资源具有积极意义,也为与周边国家合作勘探开发深水油气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海洋石油981”长114米,宽89米。作为一架兼具勘探、钻井、完井和修井等作业功能的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该平台总造价近60亿元。
解读
    大型深水装备是“流动的国土”,是大力推进海洋石油工业跨越发展的“战略利器”,“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正式开钻,开启了中国海油正式挺进深水的新征程,拓展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空间,必将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和维护领海主权做出新贡献。
专家点评
林伯强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东南亚地区的国有石油公司虽然资金雄厚,但往往缺乏顶尖的技术,因而它们常常会和欧美能源巨头合作,借助其技术和资金,共同获取南海的石油收益。中国根本无法改变众多海外石油公司在南海开采石油的现状,惟一能做的就是抓紧时间开采南海的石油。走向深海油气开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比陆地油气,海洋油气开发更是高风险、高投入,事实上,各方只有加强合作,践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原则,才能真正促进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获加拿大政府批准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12年12月8日宣布,中海油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申请,根据加拿大投资法,已获得加拿大工业部的批准。该批准是这一收购完成的先决条件之一。此前一天,加拿大政府已宣布,决定批准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尼克森的申请。这是中国企业迄今完成的最大海外并购交易。在获得加拿大政府批准后,这笔交易的完成还要涉及尼克森资产所在国相关政府的批准,包括美国、英国等国相关部门,并要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
解读
    随着中东局势的不稳定性,美国、欧盟等国家对伊朗和叙利亚的石油禁运,致使中国不得不考虑拓展其他石油市场,而北美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海外能源收购的新热土。中海油成功收购尼克森公司,有望提升中加战略伙伴关系的实际意义,并推动两国经贸合作的深层次发展。
专家点评
董秀成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中海油是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中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企业,通过收购尼克森公司,可以使其国际化的进展进一步加快。更重要的是,中海油通过收购可以快速提升产量规模,以更快的速度追赶其他大的石油公司。成功收购尼克森,是中国油企第一次大规模地走进发达国家的市场。从商业风险的角度来说,发达国家具有更成熟的市场环境,收购发达国家的项目具有更小的商业风险。 “走向发达国家市场”应该成为未来“走出去”的重要思路。
电煤价格并轨实质启动
    2012年12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从2013年起取消重点合同和电煤价格双轨制,发改委不再下达年度跨省区煤炭铁路运力配置意向框架。多年来,煤、电双方围绕电煤价格是否和煤炭市场价格彻底并轨争论不休。从两个行业的自身发展考量,电煤价格“双轨制”已到非改不可的境地。业内人士普遍期望,电煤价格并轨,电煤市场率先实现完全市场化,能够倒逼阻力重重的铁路运力改革和电价改革。
解读
    电煤价格并轨,不但理顺了煤炭市场价格,打通了煤炭流通环节,降低煤炭流通成本,还会大大激发发电企业和煤炭企业合作联营的积极性,煤电一体化将步入快车道;发电和煤炭联系日趋紧密的生产和经营,将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价格更为稳定的煤炭和电力供应。
专家点评
李英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总经济师
    影响煤电价格关系的根本原因不是所谓的“市场煤、计划电” ,电煤价格并轨也解决不了煤电价格矛盾。完善煤电联动机制,促进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对煤电价格联动机制进行完善并及时执行。降低电煤价格联动幅度,同时下调发电企业消化电煤价格比例,如在5%~10%之间,在保持发电企业议价动力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燃煤成本变化的扭曲;建立全国统一的电煤长期合同和现货市场平台,并对运输价格进行严格监管,参照国际市场价格对电煤制定最高限价。
中国核电重启
    因福岛核事故而暂停审批核电项目一年之际,产业界重启中国核电项目审批的呼声越发急切。进入2012年,随着政策上的走强,核电新建项目审批的重启呼声也日渐高亢。而“硬缺电”态势也助推了这一呼声。中国有14个核电站正在运行,27个核电站正在建设,选择发展核电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2012年10月24日《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意味着国内核电项目建设正式重启。
解读
    核电重启符合市场预期,目前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正在进行,核电“被定义”为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安全检查后重启核电符合国家长远发展利益。当然,核电重启争议颇多,但对我国核电业将会产生利好,相关核电企业也有望迎来发展良机。
专家点评
赵成昆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
    国务院确定了我国核电谨慎重启的方针和要求,“十二五”期间不安排内陆核电站项目,使得我们有时间论证内陆核电站的安全和布局。在生态环境恶化和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能源和环境危机面前,核能可以在我国能源领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扮演这一重要角色的不仅是沿海地区的核电站,也应包括内陆核电站。从能源资源短缺、节能减排以及电网接纳能力和核电电价竞争性等角度来看,内陆省份需要发展核电,并且已具备建设核电的条件。
煤炭市场全球化挑战“十二五”规划
    煤炭“十二五”规划于2012年发布,规划称到2015年煤炭生产能力为41亿吨,产量控制在39亿吨。然而,煤炭市场自2012年5月份以来,我国煤炭价格再次进入快速下行通道,各个港口的煤炭库存均创历史新高,煤炭市场出现供需宽松、总量过剩的局面。而煤炭进口的大幅增加被认为是造成目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进口的煤炭不仅极大地冲击了国内煤炭市场的价格,也令国内的煤炭生产大受影响,直接挑战“十二五”所规划的煤炭生产总量。
解读
    煤炭市场持续下行的原因,主要是需求不足、供应过剩和价格博弈综合作用的结果。受煤价下跌影响,目前不少煤炭企业已经被迫停产或半停产,煤炭行业供不应求的十年“黄金期”已经终结。“暴利时代”过后,我国煤炭行业加快兼并重组将是今后必然之路。
专家点评
王显政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
    2012年5月以来,全国煤炭需求、产销量和转运量的增速大幅下滑,净进口持续快速增长,由此导致的全社会库存增加、煤炭价格指数和市场景气指数大幅下滑。煤炭行业目前处于供求平衡、相对宽松和结构性过剩的态势。预计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约48至53亿吨,我国短期煤炭供应宽松与长期总量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在产量增加、产能提升、安全环保等方面,还需要科技的有力支撑,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国际市场受阻 政策促光伏产业回归国内
    2012年,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出现了令人始料不及的变化,尤其是我国光伏电池遭到来自欧美印多国的“双反”调查,使得大量光伏企业停产倒闭。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并上调了目标,我国能源政策白皮书明确指出将大力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国家能源局推出了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电网出台了分布式光伏免费并网政策。国务院高层高度关注光伏产业,确定五项措施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其中按电量补贴政策引人注目。
解读
    中国光伏从无到有,得到政府扶持的光伏产业园在各地开花,产能迅速占到全球的70%以上,一哄而上的背后,是光伏企业患上了严重的依赖症:既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扶持,又过度依赖国外市场。产能过剩使整个行业步入寒冬,致万亿资金存在坏账风险。
专家点评
史立山
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
    中国光伏产业的成效和问题是并存的。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很多因素都在发生变化,如果继续走现在蜂拥发展的老路,很可能难以为继。所以现在光伏产业目前的状况是在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盲目发展必然结果。中国的光伏产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很多的问题还没有理清楚,适应光伏发电运营的体制和支持光伏发电运营的政策都不完善,国家、地方、企业等各方面的认识也不一致,这一切都有待梳理总结。
专题策划:曹吉生    设计/制作:邓萌 许亮
关于我们 | 合作洽谈 | 相关法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会员注册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Copyright © 1999-2013 北京中能网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