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12年油气行业的发展与变化令世人瞩目。从中国政府大力助推页岩气发展,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热潮的来临;从美国页岩气革命对世界能源格局的触动,到国内能源体制改革呼声日渐高涨……2012年油气行业发生的重要事件,有理由让我们对2013年有更多的期待。
    以下是中国能源网石油天然气频道评选出的2012年度油气领域十大事件,排名仅供参考。
十、 2012年国际油价与2013年展望

    2012年,国际油价在欧债危机、美国大选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下呈现出“M”型走势。布伦特油价全年上涨3.47%,而受制于北美地区石油产量大增、需求疲软等因素,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油价全年下跌7.09%。
    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石油市场报告预测,全球经济今明两年预计将分别增长3.3%和3.6%。2012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将达到8970万桶,2013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将达到9050万桶。从全球范围来看,预计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石油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而多数发达经济体石油需求将保持稳定或微降,其中日本降幅较大,预计将达3.6%。
    预计在2013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速将较为缓慢。但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中东地缘政治等不确定因素对国际油价形成支撑。中东北非局势持续动荡,不仅直接影响石油供应,而且会威胁到石油运输通道,成为影响油价波动的最不稳定因素。
九、 西方制裁致伊朗原油出口减少
    为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美国于2012年6月28日对伊朗实施新一轮金融制裁,欧盟7月1日正式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7月31日,奥巴马下令对伊朗实施两项新的制裁措施,包括对伊朗能源和石油化学行业实施制裁。
    2012年7月2日,伊朗议会国家安全与对外关系委员会呼吁政府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以回应欧盟对伊朗实施的石油禁运。霍尔木兹海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航运要道,2011年,经过该海峡的石油运输量约占全世界石油交易量的20%。其中85%的原油出口指向亚洲市场。对霍尔木兹海峡的阻断,即使是暂时的,都会大幅增加整体的能源成本。
    随着西方国家对其贸易制裁的持续,伊朗石油出口量在2012年下半年已经跌破每天100万桶,是该国超过二十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伊朗原油出口量的减少主要是因为中国和印度两国采购量的下降,由于欧盟范围航运保险业务的禁制令,很难找到愿意为伊朗原油提供运输服务的油轮。
八、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7%
    2012年10月24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能源政策》白皮书称,近年来,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上升较快,特别是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32%上升至目前的57%。2012年前7个月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达到28%。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也表示,预计明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60%左右。
    白皮书指出,中国石油海上运输安全风险加大,跨境油气管道安全运行问题不容忽视。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增加了保障国内能源供应难度。中国能源储备规模较小,应急能力相对较弱,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除了能源安全形势,白皮书还分析了中国能源发展所面临的其他四个问题:资源约束矛盾突出、能源效率有待提高、环境压力不断增大、体制机制亟待改革。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是由国际能源竞争格局、中国生产力水平以及所处发展阶段决定的,也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密切相关。
七、 油气资源价格改革呼声再起
    受国际油价持续震荡的影响,2012年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整频繁,经历了四涨四降共八次调整。与2012年年初相比,年底汽油价格累计每吨上涨250元,柴油价格累计每吨上涨290元。
    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实施于2009年,此机制推动了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但涨多跌少、周期过长、反应滞后等问题也饱受质疑。为此,推出成品油定价新机制的呼声持续不断。2012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多次强调,新成品油定价机制有望“择机出台”。预计新机制将于2013年面世。
    自2011年12月26日两广地区启动天然气价改试点已一年有余,2012年12月初,四川宣布实行新的天然气定价模式,被认为是天然气价改步入深水区的标志。“市场净回值”法初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随着我国天然气供需缺口不断增大,2013年天然气价改呼声日益高涨。在推进天然气价改扩大试点的同时,应从多方面入手,完善天然气价格体系建设。
六、 美页岩气革命改写全球能源前景
    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前景》2012年报中指出,随着页岩采油等新的开采技术出现,美国本土原油产量正在增加,预计到2020年,美国每日产油量将达1090万桶,届时将超越沙特阿拉伯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此外,美国的原油进口将会持续减少,到2035年,美国在能源上几乎可以自给自足。
    页岩气革命无疑是2012年乃至今后数十年全球经济发展历程中的最重要关键词之一,它给世界能源利用和产业格局正在带来深刻的影响。借助廉价的页岩气大量投放市场,美国制造成本大幅下降,恢复制造业的雄心从理想走向现实。除了提振就业,能源变革所带来的另外一个重要影响表现在国际竞争力上。美国天然气资源非常充足,而价格又低廉,这势必会提振该国能源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 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启动
    以中亚天然气为主供气源,经过我国十省区,投资1200亿元的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于2012年10月16日在北京、新疆、福建同时开工,年供应天然气将达300亿立方米。
    西气东输三线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运输大动脉,开工建设这一重大工程,将使沿线上亿群众用上清洁可靠的天然气,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并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支撑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西三线对中国能源走向市场化和开放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这是中国首次将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引入油气管道这样的天然气垄断行业。
    2012年12月30日,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也全部建成投产,在中国形成近4万公里的天然气管网,基本覆盖中国28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数以亿计人口从中受益。截至2012年12月29日,西气东输二线输送中亚天然气超过420亿立方米。
四、 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
    为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促进天然气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发改能源局等有关部门研究制订了《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于2012年11月正式发布。该规划以天然气基础设施为重点,兼顾天然气上游资源勘查开发和下游市场利用,涵盖了煤层气、页岩气和煤制气等内容,是“十二五”时期引导我国天然气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
    《规划》对“十二五”期间天然气发展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其中到2015年国产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1760亿立方米左右,年进口天然气量约935亿立方米。到2015年,我国城市和县城天然气用气人口数量约达到2.5亿,约占总人口的18%。
    此外,《规划》还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的六大重点任务,包括加强勘查开发增加国内资源供给;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稳步推进LNG接收站建设;抓紧建设储气工程设施;加强科技创新和提高装备自主化水平;实施节约替代和提高能效工程。
三、 “海洋石油981”开钻
    2012年5月9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座代表当今世界最先进水平的第六代半潜式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的钻头在南海荔湾6-1区域1500米深的水下探入地层,这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深水战略”由此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长114米,宽89米作为一架兼具勘探、钻井、完井和修井等作业功能的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代表了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一流水平,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该平台总造价近60亿元。
    “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正式开钻,使我国成为第一个在南海自营勘探开发深水油气资源的国家,表明我国的深水作业能力领先于亚洲其他国家。拥有独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对有效开发南海深水油气资源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也为与周边国家合作勘探开发深水油气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获批
    2012年12月8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已收到加拿大工业部长克里斯琴·帕拉迪斯的通知:根据《加拿大投资法》,关于中海油建议收购尼克森公司的申请已获得加拿大政府的批准。这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完成的最大的海外并购交易。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成功,对于中加两国而言是互利共赢的,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收购成功有助于两国的战略经贸合作发展。其次,收购的成功将使中海油成为“资源配置均衡、在世界主要油气产区均占据重要地位的全球性油气勘探和生产公司”。另外,中海油公司的整体实力将得到大幅提升,国内石油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将更加凸显。
    中海油的成功具有标志性意义,同时也是中国企业坚持“走出去”的典范。其收购过程将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完整样本,并引领国内其他企业加强与国外的合作。
一、 国家助力页岩气发展
    2012年,页岩气的发展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3月,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次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
    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为25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四川、新疆、重庆、贵州、湖北、湖南、陕西七省(区、市),目前这些地区正加紧开展科技攻关。
    9月,国土资源部举行页岩气第二轮探矿权招标,首次允许民企和外资企业参与;11月,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出台页岩气开发利用补贴政策支持页岩气开发利用,2012年~2015年的补贴标准为0.4元/立方米;随后,国土资源部又发布实施《关于加强页岩气勘查开采和监督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对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科技研究和产业发展都提出了要求。
专题策划:吴迪    设计/制作:邓萌 许亮    出品:中国能源网内容中心
关于我们 | 合作洽谈 | 相关法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会员注册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Copyright © 1999-2013 北京中能网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