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9月11日,日本政府上演了一出"购岛"闹剧,日方不顾中方反对,与钓鱼岛所谓的土地所有者签订了“购岛”合同。在钓鱼岛事态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中日两国的经济交锋也将随之展开。
时间 | 事件 | 影响 |
---|---|---|
第一次抵制日货运动 | 日本逼迫袁世凯签《二十一条》,遭到各界的强烈抗议。随之,各地纷纷爆发了日货抵制运动。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借机排挤英国、印度,而成为中国市场棉纺织品的最大输入国。直到20年代末,在中日棉纺织品贸易中,中国仍未能摆脱作为日本棉纺织品倾销市场的被动处境。 |
第二次抵制日货运动 | 1930年代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国家处于危难时刻,1931至1933年的中国再次掀起抵制日货运动。 | 中国当时仅有的一点现代工业,主要还是掌握在外国资本手中,其中日资占有很大比重。七七事变前,关内29%的煤炭产量(英资为23%)、关内90%的铁矿矿、95%的现代化炼铁是在日本资本控制下的。 |
第三次抵制日货运动 | 在最近的钓鱼岛事件中,中国一些城市再次爆发了激烈的反日货行动,出现砸日本品牌的汽车泄愤的现象。 | 日本企业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高,不少零部件属于其独家产品,去年大地震时由于部分日本企业停产,还曾造成全球零部件断供。这说明,国货和其他国家的产品也同样含有日本基因,我们没有能力抵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