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大旱是三峡的错吗?

    长江流域不管是大旱还是大涝,只要有异常气候,三峡工程总会成为“众矢之的”。
     早在2004年,四川、重庆发生洪涝灾害,就有人怀疑这与三峡蓄水造成水汽蒸发量加大有关;仅仅两年后,还是在这一地区,又发生罕见大旱,再次有人怀疑与三峡蓄水有关。这一次也不例外。2011年5月,长江中下游大旱,人们又一次将原因指向了三峡工程。此时,民间议论与官方说法的沟壑越争越大。面对民间的疑问和质疑,有官方背景的众多水利水电专家纷纷走向前台,认为将极端天气全部归罪于三峡大坝“纯属无稽之谈”。
    和水利水电专家不同,大多数气候专家却选择沉默,尤其不愿正面谈及三峡大坝是否影响长江流域气候的问题,他们更加忧虑未来三峡库区的极端气候事件将显著增加。国家气候中心一位权威专家近日表示,目前还没有数据支持三峡工程与这一次的长江中下游大旱存在因果关系,三峡工程对气候的影响还是在局地范围之内,不可能是造成这两次极端气候的原因。

长江大旱致三峡工程受质疑

    近来三峡水库周边地区灾害频发,当下,长江中下游旱情极为严重,沿岸河道湖泊干涸,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大受影响,逾千万人受灾,这是否与三峡工程有关,成了舆论聚焦。北京当局首度公开承认历时十七年才竣工的三峡工程的三大问题,包括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问题。国务院五月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更是有意回避“工程”两字。三峡大坝正经历一场唾沫的洗礼,长江流域大旱引发舆论对工程的批评潮,这是在还当年媒体对三峡大坝批评声音不足的历史欠账。这些批评混杂着对三峡大坝的专业性的质疑,以及舆论对执政当局的日常情绪不满。

专家回应质疑:非无水可取 因泵站老化

    面对50年一遇大旱,近日,三峡工程“超常规”为中下游补水,与此同时,网络上流传的“三峡诱发大旱论”也对三峡工程提出质疑。5月25日,长江水利委专家对此一一作解。专家称,并非完全无水可取,而是因泵站缺位老化导致“有水难取”。
     由于三峡补水,长江中下游水位抬高1米多,加之上游加大下泄以及前期降雨,综合因素致使长江中下游水位比5月初最枯时抬高了两三米。对于网上风传的“三峡诱发大旱论”,王井泉表示,目前尚没有数据、证据证明三峡工程对整个流域性气候造成影响。但因三峡水库清水下泄,会夹带泥沙,冲刷河床,降低了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水位,对抗旱取水造成一定影响。目前主要影响荆江河段,长期看,会影响到洪湖、武汉段。此外,因三峡蓄水期的拦蓄,也降低了洞庭湖、鄱阳湖的“两湖”中游干流水位。据预测,目前旱情仍会维持一段时间,到下月月初不会进一步发展,今年汛期会比往年来得晚。

中国气象局:三峡对降水无影响

    “虽然5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几次降水过程,但总降水量相对于历史同期明显偏少,气象干旱仍然持续。”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分析,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持续偏少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冷暖空气不匹配。
     针对外界广泛关注的三峡与长江中下游干旱的关系,陈振林说:“在三峡工程开建时期,我们就在该区域设了气象观测点,长期进行对比观测分析。大坝蓄水前后,气象部门的专家也针对大水体与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作了分析,观察结果表明,对降水没有影响。”

大旱困扰下的沉重思考

    干旱是我国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如何改善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众人思考的严肃问题。
     近些年来缺水现象更有从北向南发展的趋势。但长期以来在不少人心里,干旱是北方地区的问题,南方地区江河湖泊密布,降水丰富,不会出现大旱。因此,多年来南方不少地方对水资源管理粗放,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节约。一些地方发展工业过程中对水生态破坏严重,这场大旱,终于使素来不缺水地方的人们懂得了水是生命之源的道理。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洪涝与干旱交互的威胁或将成为常态。而人口总量的继续增加、工业的不断发展,都将使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科学保护并利用水资源,这或许是此番大旱给我们带来的更深层面的思考。

大旱曝水利困局

    遭遇如此大旱,异常天气现象可谓“祸首”。但多方专家和基层水利干部表示,天灾之外还有不少人为影响因素。而后者,更值得我们反思。
     一边是日渐严峻的旱情,一边却是江边人“要不来”长江水的尴尬。有水利专家伤心地说:“目前流经湖北的长江水,利用率太低,95%以上白白流走。”在湖北长江边上,将水抽排入长江的大型“排涝泵站”有55座,而将水从长江抽出进行灌溉的“抗旱泵站”却仅有一座。即便24小时不停,这座泵站也只能抽水15万立方米。
     另外,河道湖泊资源的超强度利用也给抗旱带来麻烦。在赣江中下游一些河段,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与2000年比较,河道被深挖了4米多,大量宝贵水源位于中间狭小的深切河道里,远离河岸,无法抽取利用。

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承认三峡工程存在缺陷

    批评中国三峡大坝的人士说,中国政府5月中旬少有地发表声明承认三峡工程存在严重缺陷,尽管此举不太可能意味着政策将发生重大转变,却有可能为那些反对在世界最大的大坝建设国家修建其他水电项目的人士提供攻击的“弹药”。
     国务院5月下旬在温家宝总理批准的一份声明中说,耗资230亿美元的三峡工程发挥了“巨大综合效益”,但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温家宝是学地质出身。据报导,温家宝在2006年和2007年的国务院会议上曾说过有必要解决三峡大坝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坝,高600英尺(合183米),早在建设之前,就已经是外界争议的焦点。

长江中下游抗旱不应对三峡期望过高

    就“三峡水库调节库容即“三峡水库调节库容即将耗尽,或将无水可补”“洪湖湿地恢复至少需10年”……近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目前遭遇的严峻旱情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接受采访时表示——“长江中下游抗旱不应对三峡水库抱过高期望,中下游旱情主要得靠当地汛期降雨来缓解。”
     程晓陶还指出,正常年份,长江流量在这个季节只有几千立方米每秒,目前依靠三峡水库泄水,长江上游进入中下游的流量已大于常年同期。而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4、5月就进入雨季,降雨的增加正好可满足早稻、中稻插秧的用水需求,有时5月甚至还会发生洪水,即长江流域的“下大洪水”。

导致大旱的各种因素

非法挖沙

    河道湖泊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水位下降,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

小水电拦蓄来水

    一些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在干旱期间成为抗旱"拦路虎"。在许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电站,对上游来水进行人为控制。由于电站管理权归属不同,利益不同,调度困难,制约了抗旱工作。

水利设施老化

     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目前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设计标准低,损毁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很难满足抗旱需要。

调水与发电尚需协调

    水利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削丰补枯,调节水旱平衡。但对三峡公司来说,发电是他们的收益来源,与调水之间存在一定矛盾,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关于今年旱灾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此前出现的“淡季用电高峰”让三峡用去大量水体发电,加剧了下游旱情。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水文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王银堂也认为,由于三峡工程兼具水利、水电的枢纽作用,其大体量发电用水客观上会造成下游“缺水”的现象。

航运作用还需要长期开发

    曾经提出“万吨轮直达重庆”的诱人蓝图,但实际上,长江中下游一座座跨江大桥早已形成百桥锁江,巨轮无法从桥下通过,进入长江上游。对于“巨轮入重庆”的构想,三峡的出现理顺了上游航道,而下游要不要拆桥让船,已经引起了持续的争论。重庆市交通部门提出要尽早论证、规划并最终在三峡大坝上建设第二座双线五级船闸或第二座升船机,并称“这才是打开长江通航瓶颈的根本办法”。

气候变化是南方持续干旱

    此次干旱灾害是发生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一次极端气候事件,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气候变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起某些极端气候事件发生规律的变化趋势上,一次具体的极端气候事件一般都由多个因子共同作用而形成,气候变化很可能是原因之一。”

调查:南方大旱是三峡的错吗?
    南方大旱是三峡的错吗?早在2004年,四川、重庆发生洪涝灾害,就有人怀疑这与三峡蓄水造成水汽蒸发量加大有关;仅仅两年后,还是在这一地区,又发生罕见大旱,再次有人怀疑与三峡蓄水有关。引发网民强烈关注。中国能源网请您关注南方大旱“谁知过”调查。


推荐专题

大旱—考验南部地区

    长江中下游出现60年罕见旱情 湖北989万人受灾。从湖北到江苏、从贵州到广东、从四川到江西,长江中下游地区今年上半年出现了60年罕见的旱情。 [详细]

专题策划:江晓蓓 设计/制作:曹磊 杨梅梅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1999-2009 北京中能网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