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大旱是三峡的错吗?
长江流域不管是大旱还是大涝,只要有异常气候,三峡工程总会成为“众矢之的”。长江大旱致三峡工程受质疑
近来三峡水库周边地区灾害频发,当下,长江中下游旱情极为严重,沿岸河道湖泊干涸,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大受影响,逾千万人受灾,这是否与三峡工程有关,成了舆论聚焦。北京当局首度公开承认历时十七年才竣工的三峡工程的三大问题,包括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问题。国务院五月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更是有意回避“工程”两字。三峡大坝正经历一场唾沫的洗礼,长江流域大旱引发舆论对工程的批评潮,这是在还当年媒体对三峡大坝批评声音不足的历史欠账。这些批评混杂着对三峡大坝的专业性的质疑,以及舆论对执政当局的日常情绪不满。专家回应质疑:非无水可取 因泵站老化
面对50年一遇大旱,近日,三峡工程“超常规”为中下游补水,与此同时,网络上流传的“三峡诱发大旱论”也对三峡工程提出质疑。5月25日,长江水利委专家对此一一作解。专家称,并非完全无水可取,而是因泵站缺位老化导致“有水难取”。中国气象局:三峡对降水无影响
“虽然5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几次降水过程,但总降水量相对于历史同期明显偏少,气象干旱仍然持续。”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分析,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持续偏少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冷暖空气不匹配。大旱困扰下的沉重思考
干旱是我国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如何改善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众人思考的严肃问题。大旱曝水利困局
遭遇如此大旱,异常天气现象可谓“祸首”。但多方专家和基层水利干部表示,天灾之外还有不少人为影响因素。而后者,更值得我们反思。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承认三峡工程存在缺陷
批评中国三峡大坝的人士说,中国政府5月中旬少有地发表声明承认三峡工程存在严重缺陷,尽管此举不太可能意味着政策将发生重大转变,却有可能为那些反对在世界最大的大坝建设国家修建其他水电项目的人士提供攻击的“弹药”。长江中下游抗旱不应对三峡期望过高
就“三峡水库调节库容即“三峡水库调节库容即将耗尽,或将无水可补”“洪湖湿地恢复至少需10年”……近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目前遭遇的严峻旱情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接受采访时表示——“长江中下游抗旱不应对三峡水库抱过高期望,中下游旱情主要得靠当地汛期降雨来缓解。”非法挖沙
河道湖泊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水位下降,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
小水电拦蓄来水
一些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在干旱期间成为抗旱"拦路虎"。在许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电站,对上游来水进行人为控制。由于电站管理权归属不同,利益不同,调度困难,制约了抗旱工作。
水利设施老化
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目前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设计标准低,损毁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很难满足抗旱需要。
调水与发电尚需协调
水利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削丰补枯,调节水旱平衡。但对三峡公司来说,发电是他们的收益来源,与调水之间存在一定矛盾,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关于今年旱灾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此前出现的“淡季用电高峰”让三峡用去大量水体发电,加剧了下游旱情。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水文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王银堂也认为,由于三峡工程兼具水利、水电的枢纽作用,其大体量发电用水客观上会造成下游“缺水”的现象。
航运作用还需要长期开发
曾经提出“万吨轮直达重庆”的诱人蓝图,但实际上,长江中下游一座座跨江大桥早已形成百桥锁江,巨轮无法从桥下通过,进入长江上游。对于“巨轮入重庆”的构想,三峡的出现理顺了上游航道,而下游要不要拆桥让船,已经引起了持续的争论。重庆市交通部门提出要尽早论证、规划并最终在三峡大坝上建设第二座双线五级船闸或第二座升船机,并称“这才是打开长江通航瓶颈的根本办法”。
气候变化是南方持续干旱
此次干旱灾害是发生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一次极端气候事件,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气候变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起某些极端气候事件发生规律的变化趋势上,一次具体的极端气候事件一般都由多个因子共同作用而形成,气候变化很可能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