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兼并重组,不仅是商业行为,也涉及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和国有资产的重组。从联合走向融合,电力行业国企改革的破局,将为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
中国神华、国电电力近期同时发布内容几乎一模一样的重大事项公告:控股股东拟筹划涉及本公司的重大事项,且该事项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尚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作为两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神华集团以及中国国电集团,更是成为行业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从近几年的整合传闻来看,更多地集中于神华集团和中国大唐集团两家,后来又有消息称中广核也要加入其中。所以国电和神华合并的传闻一出,大多数业内人士和社会公众乃至这两家公司的员工,都表现出"被蒙在鼓里"的震惊。但其实仔细梳理,就可以发现该传闻并非空穴来风,两者的合并也并非临时起意,或许是早有筹划。
其一,大唐集团主导煤化工重组已预示神华与大唐的合并传言的破灭。2016年3月29日,大唐发电与国新公司签署了"重组框架协议之终止协议",确认终止"重组框架协议",宣告煤化工项目外部整合的又一次"无疾而终"。4月27日,大唐发电与控股股东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签署了《重组框架协议》,大唐集团将主导继续推进煤化工板块及相关项目重组事项。在大唐集团主导之前,业界纷传神华集团将成为大唐发电煤化工项目的接盘侠,因其在煤化工业务领域的丰富项目经验和逆市盈利表现,还有其煤炭业务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而重组煤化工,也顺理成章被认为是神华集团和大唐集团"联姻"的纽带。但随着大唐集团的"挺身而出",或许已经预示神华集团与大唐集团"姻缘"的破裂。
其二,中国神华高派息或许就是为母公司兼并重组"筹措粮草"。今年3月,中国神华宣布,拟按0.46元/股(含税)派发2016年期末股息,金额共计91.49亿元;同时拟以2.51元/股(含税)派发特别现金股息,金额共计499.23亿元。两者相加,累计派发股息高达590.72亿元,作为持有中国神华73.06%股权的神华集团,共获得431.58亿元的分红。根据业内的一致判断,中国神华高额派息的主因是为下一步兼并重组提供资金。虽然当时不能判定是与哪家电力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但侧面印证整合将以神华集团为主。
其三,近期以来,国电集团集中挂牌转让旗下7家水电企业可能也是为重组做准备。国电恩施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同时挂牌转让旗下多个水电子公司股权,其中包括3.37亿元转让国电广润水电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及3.37亿元债权,9906.5万元转让国电(恩施市)汇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9748.1万元转让湖北宣恩洞坪水电有限责任公司20%股权等。国电集团挂牌的水电大多为亏损企业,一方面压缩投资规模,进一步配合去产能,另一方面减轻经营负担,为重组做准备。
国电+神华的利与弊
总体来看,电力国企整合的方向主要有三个:一是产业链纵向整合,打造全产业链优势,最典型的是煤电一体化;二是产业链横向整合,优化多元化发电结构,比如原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重组组建的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已成为横跨火电、水电、核电、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发电集团;三是跨产业整合,比如与钢铁、冶金等关联行业的整合,这方面尚无先例。但随着对自备电厂规范发展的重视,电力国企或将会与钢铁、冶金等行业的自备电厂进行兼并重组。
具体到神华集团和国电集团的合并来看,显然符合第一种情况。作为国内最大的煤炭生产和销售企业,神华集团煤炭、发电和煤化工的一体化布局,以及铁路和港口的自有运输体系,共同构成神华集团"煤电路港油"一体化的综合经营模式和产业链协同优势。但相对于华能、大唐、国电、华电等传统五大电力集团来说,神华集团电力装机相对较少。而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中国国电集团,截至2016年底,集团可控装机容量1.43亿千瓦,资产总额达到8031亿元,煤炭产量达到5872万吨。两者的联合,是以煤炭为主的企业和以发电为主的企业进行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整合的典型案例。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产业趋势下,神华集团和国电集团的合并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两家企业的正向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
其一,在国企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企",两者的强强联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国企的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上世纪80年代,国企改革的出发点之一就要打破政企不分、垄断经营的格局,通过分拆和新设国企,培育竞争的市场环境。而本轮国企改革则是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推进同质化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避免国企内耗。
其二,煤电矛盾再次激化之时,"市场煤"、"计划电"的弊端进一步凸显,整合煤电资源、实现提质增效已成为煤电行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发电企业和煤炭企业的整合有利于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形成产业链优势互补,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营效益。一方面,两家企业在产业链上有较强的互补性。在神华集团既有的"煤电路港油"一体化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全产业链的优势;另一方面,两家企业在发电结构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国电集团的水电、风电、光伏等发电装机比例较高,可以有效弥补神华集团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偏低的短板,合并后的企业将形成更优化的多元化发电结构,有利于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其三,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沿线国家和地区电力设施相对较不完善,在发电和供电能力方面存在巨大缺口,如若合并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抢占海外市场。
其四,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电价形成机制改革,两家合并后有利于加大电力行业的议价能力,打破当前煤电博弈的僵持局面,进而为推进电价形成机制改革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实体经济企业降低电费负担。
其五,相对于石油石化、通信等行业,电力行业的央企个数较多(达到9家),兼并重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重复建设和无效投资,降低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但这样的合并,也必不可免带有一些行政干预的色彩,而不遵守市场规律的生拉硬配往往会带来很多后顾之忧。行政干预过多,有可能会加重政企不分,以及更大的垄断,不利于激发民间资本活力,进而对电力市场化改革造成阻碍。
两家大型企业的整合,尤其是企业文化的整合,是一个较长也较为复杂的过程,整合不好甚至可能会出现"1+1<2"的情况。之前一些国企在兼并重组过程中,更侧重于组织架构、资源和业务等的重组整合,而忽视了对企业宗旨、经营理念、价值观等企业文化的融合。对于神华集团和国电集团来说,不仅涉及到两个企业间的文化整合,还有煤炭和电力两个行业间的文化整合。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整合后行政机构太多,不符合国企精简机构、减少管理层级的方向。这两家企业下属都有超过三级的组织架构,整合后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层级会更多,尤其是总部人员会大大增加,不利于经营决策权的下放,也不利于调动内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由于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内部管理混乱以及低估优质国有资产等原因,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在国企兼并重组中不乏先例。
电力国企兼并重组的方向
国企兼并重组,不仅是商业行为,也涉及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和国有资产的重组。电力国企兼并重组,并不是简单的业务和资源的"加法",也不是企业数量和机构的"减法",而是要充分发挥国企兼并重组的"乘法效应",推动从联合走向融合,给电力行业国企改革破局,为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
首先,进一步简政放权,培育电力国企兼并重组的市场环境。本轮国企改革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最终的落脚点是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对国企兼并重组的行政干预,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立足宏观经济走势和电力产业发展趋势,从促进企业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出发,同时还要避免造成更大垄断以及其他关联交易等问题,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此外,更重要的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立足于企业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需要,合理选择兼并重组的国企和重组方式,给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提升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加快企业并购立法,奠定电力国企兼并重组的法治基石。目前我国在企业并购方面,尚缺乏统一具体的法律规范,尤其是在国企并购方面,更多地是行政性法规,内容偏宽泛而且可操作性较差,也不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因此,要加快建立健全企业并购重组的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加大对国企并购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强化信息披露制度,促进国企兼并重组的法治化、规范化,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同时也切实维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再次,切实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奠定电力国企兼并重组的群众基础。电力国企的兼并重组过程也是瘦身健体的过程,这必不可免将面临职工安置的问题。根据国资委的相关要求,"国企兼并重组要把职工利益、职工安置放在第一位置"。这就要求电力国企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切实尊重并保障职工的知情权,根据企业发展目标、人力资源现状、职工个人意愿、安置成本等因素,选择成本较低、对职工利益损害最小、造成社会负担最轻的安置方式。
最后,着力推进企业文化融合,打造电力国企兼并重组的思想指引。文化融合是不同企业文化之间进行接触冲突、融合以及维护的过程。电力国企的文化融合,应在立足双方原有核心价值观和兼并重组战略目标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文化整合模式,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和学习型团队,重构新的价值观,形成新的企业文化。通过调整强化观念和行为养成提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通过利益保障与提升作为基础增强企业文化的吸引力,通过先进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文化的融合力。
(吴琦,恒丰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负责人 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做个脚注:来源《能源》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