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沙特、阿联酋、巴林、埃及等四国以卡塔尔支持恐怖主义、破坏地区安全等为由,宣布断绝与卡塔尔的外交关系并对其实施封锁和禁运。随后又向卡塔尔发出最后通牒,提出13条复交条件,并限期10日之内接受。现大限已过,卡塔尔毫无退让的迹象,坚持13条不可接受,而四国强调13条没有谈判余地,双方陷入僵持状态。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沙特“敲打”卡塔尔。2014年,沙特、阿联酋和巴林三国召回其驻卡塔尔大使,以抗议卡塔尔支持“穆兄会”等恐怖组织;与伊朗来往过密;向三国反对派人士提供半岛电视台作为攻击政府的平台等。经过9个月的争执,卡塔尔最终同意关闭半岛电视台埃及频道、削减对“穆兄会”支持,但并没有完全兑现三国的要求,为今日矛盾升级埋下了伏笔。
此次四国大大提高了对卡塔尔的“要价”,包括卡塔尔关闭设在伊朗的外交机构;关闭半岛电视台;终止土耳其在卡塔尔的驻军;切断与“穆兄会”和黎巴嫩真主党等恐怖组织联系;停止向四国被通缉的公民授予卡塔尔国籍;赔偿因卡塔尔近年来政策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等等。观察人士认为,13条与其说四国要求卡塔尔停止支恐,不如说要推翻卡塔尔内外政策,实行“有限主权”。
面对四国的巨大压力,卡塔尔没有退缩,其底气来自何方?一是卡塔尔虽是弹丸小国,但能量不小。经济上,卡塔尔拥有世界上最大天然气田之一,积攒了大量外汇储备,具有和四国周旋的经济实力。外交上,卡塔尔游走于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可谓“小国大外交”。
二是关键时刻,“朋友圈”发挥作用。卡塔尔打破教派、种族、地缘政治和大国博弈的界限,在海合会、阿拉伯世界、中东地区构筑多个“朋友圈”。中东地区大国土耳其慷慨出手,不但增加向卡塔尔投放军事力量,加班加点空运生活物资,而且指责13条“违反国际法”,强调土耳其在卡塔尔境内建立军事基地无需他国批准。另一个海湾地区大国什叶派伊朗也公开发声,全力支持卡塔尔,表示伊朗领空、领海和领土将永远向卡塔尔开放,并积极向卡塔尔运送生活用品。
三是卡塔尔官员奔走求援,先后访问莫斯科、安卡拉、德黑兰、柏林等地,增强与四国讨价还价的筹码。
四是卡塔尔在事发之后,当机立断与美国敲定了120亿军购合同,意在拉住美国,防止其完全倒向沙特。
解铃还需系铃人。对卡塔尔断交风波,美国政府理所当然应该是首选的调解人。不过,特朗普政府从“美国优先”原则出发,采取两面手法。一方面,作为风波的始作俑者,特朗普发推文力挺沙特,中止恐怖组织资金来源。但是,另一方面,国务卿蒂勒森又积极居间调停。然而,对于冲突双方,美国先是从沙特获得3000亿美元军购大单,后又从卡塔尔摘取120亿美元军购合同,两头通吃,一头也不落。美国见利忘义的交易式外交,令其说话不响,徒增调解的难度。
此外,风波当事各方都是美国的盟国。美国中东最大的军事基地在卡塔尔,沙特是逊尼派盟主,而土耳其又是北约成员国,三国在美国中东棋局中的地位难分上下。美国投鼠忌器,左右为难,需要时间和精力从长计议。
更重要的是,构建针对伊朗的“阿拉伯北约”是特朗普中东政策的重要方面。按照美国设计,“阿拉伯北约”成员以海合会成员国为主,其他域外的阿拉伯国家为辅,而现在海合会6个成员国四分五裂。从此次风波不难看出,如何整合海合会成员,特朗普政府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政策。美国正在寻找调停的切入点。
尽管此次风波短时间难有分晓,但是难逃上次覆辙,最后将以有关方面各退一步,体面收场,卡塔尔会有所收敛,但不会改变基本做法。
(作者是前驻外大使、环球网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