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郑肇经:中国水利学之父

2016-08-31 11:13:00 5e

简介:郑肇经(1894~1989)江苏泰兴人。1912年考入南京法政大学预科,毕业后改考德国人办的上海同济大学医工学堂工科;1917年升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科,毕业后获工学士学位;1921年赴德国萨克森工业大学留学,专攻水利工程与市政工程;回国后,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工科大学、中央大学水工教授;1929年任上海特别市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委员,市工务局技正、工程科长;青岛回归,设立特别市,借任特别市政府参事,专任青岛港务局局长兼总工程师;1931年回上海市工务局,任主任工程师、代局长;1933年10月,调任全国经济委员会简任技正、水利处副处长,接任处长;1989年去世。

郑肇经是辛亥革命以后对我国近代水利事业发展做出过开创性贡献的杰出人物之一。中国近代科学治水和水利科学研究事业的先行者、奠基人。他既是我国第一个现代水利科学试验研究机构——中央水工试验所(中央水利实验处)的创始人和长期领导者,又是我国第一所现代水利高等学府河海工科大学的首席水工教授和我国第一所综合大学(中央大学)水利系的创立者;他是国际知名的水利、市政工程专家和中国水利史研究的先驱者,主持上海市政建设和全国的水利建设及管理事业多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水利部部长钱正英称郑肇经先生为“我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元老”。

从小立志,为祖国水利事业做贡献

郑肇经的少年时代正值清朝末年,朝廷的腐败加之列强入侵,天灾人祸连年不断,特别是黄河疏于管理,经常决口泛滥,老百姓被迫逃荒,饿殍遍野。郑肇经目睹这一惨况,立志苦学,献身于祖国水利事业。1921年夏,郑肇经毕业于同济大学,并以最优异成绩被选送至德国萨克森工业大学(现德累斯顿大学)研究院留学。当时的德国大学不承认中国的大学学历,中国留学生进校需要重新考试,考试课目达14门之多。郑肇经一气考完14门课,且门门取得优异成绩,使该校的教授们大感惊诧。此时,现代水工模型试验技术的创始人赫•恩格司教授亲自提名郑肇经为他的研究生,使其成为这位世界水工界学术泰斗的第一位中国弟子。

郑肇经在留学期间十分注意运用所学的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来治理祖国的江河。他努力把当时最先进的水工模型试验技术学到手,而且还将他的导师恩格司的研究成果《制驭黄河论》携回国内,译成中文发表,一时引起各方关注。他当时已认识到,我国各大河流的水利问题,必须自作长期勘察测验,并有系统研究试验,然后筹谋规划,始克有济。他当时就指出:“吾国治河历有年所,经验丰富,著作繁多,苟求根本治理,决非外人短时期之考察所能作为准鹄……而观察数十百年来黄河之变迁,端赖历代文献。稽考文献,责在我等。”

培养人才,辛勤从事我国水利教育

1924年,郑肇经从萨克森工业大学研究院毕业,获得德国“国试工程师”学位。当年归国后,受聘担任我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府河海工科大学教授,从事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工作。他在教学中首先将当时最先进的水利技术引入中国,在校内建成我国第一个水力实验河槽,向学生传授水工实验技术。当时我国大学全盘采用欧美教学方法,教材大都采用欧美原版,而郑肇经既注意介绍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也重视总结我国古代丰富的治水经验,并将其编入教材。他曾先后编写《河工学》、《渠工学》、《海港工程学》、《水文学》、《农田水利学》等教材,其中《河工学》一书于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我国治河工程学方面第一部有广泛影响的大学教科书,从首版到全国解放后,先后印行了9次。

郑肇经在主持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期间,深切体会到为国家培养水利人才的重要意义,在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工学院院长卢恩绪等的支持下,共同创办了中央大学水利系。自从1927年河海工科大学并入中央大学工学院之后,国内大学都没有单独设置水利系,水利人才的培养不受重视,使民国时期的水利事业陷入了一缺经费、二缺人才的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他1936年提出由水利处拨款委托中央大学训练水利人才的计划。计划一期4年内,每年由水利处拨款4万元,4年内造就60—100名水利专门人才。1937年7月17日,中央大学遵照教育部第13737号指令决定,自1937年起正式成立水利工程系,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培养高级水利人才的唯一基地。1938—1949年,中央大学水利系共培养了高级水利人才数百人,这批人后来大多成为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

郑肇经一生始终没有脱离教学第一线,在6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曾先后在河海工科大学、同济大学、中央大学、华东水利学院和河海大学担任教授,主讲过治河工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海港工程、渠道工程、灌溉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文学等专业课程,其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深深地刻在每位学生的脑海中。他的学生其中很多人功成名就,具有很高的声望。

脚踏实地,为国家水利事业建功立业

郑肇经从德国学成归来后,就立即投身于我国水利建设中,一方面在河海工大当教授,另一方面又接受当时江苏省省长、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韩国钧之聘,兼任江苏省政府的水利佐理,从事实际的水利工作,协助省政府调处水利纠纷。

1927年北伐军进入南京后,河海工大的校舍成为其总司令部,学校停课;1928年河海又被并入中央大学,成为其工学院的一部分。郑肇经于是不再担任专职教授,而是去上海担任上海特别市工务局主任工程师、工程科长,后又担任工务局代局长和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委员,为上海市的市政建设和长远规划踏踏实实地工作。对于上海的长远规划,郑肇经提出了6条可行措施。从1926—1934年,郑肇经在上海搞了8年市政建设,修筑马路、深水码头、铁路支线,修筑沪杭公路等等。

1929年,国民政府收回青岛治权,上海市长推荐他担任青岛特别市政府参事,专任青岛港务局局长兼总工程师。他去青岛工作了一年左右,拟就青岛《港务规划》,启用青岛特别市港务局印信,开始办理港务工程,首先是开辟航道标志。

1931年夏秋之交,江淮发生特大洪水。8月28日,里运河东堤决口27处,苏北10个县被淹,死亡七八万人。江苏著名爱国人士韩国钧为了发动各方人士协力救灾,亲自到上海诚邀郑肇经回乡主持运河堵口复堤工作。郑肇经是泰兴人,看到家乡人民生灵涂炭,自然义不容辞,于是慨然兼任江北运河工程善后委员会委员、主任工程师,负责运河堵口复堤善后工程,并亲自到来圣庵、党军楼、里铺等困难河段现场指导施工。至1932年5月,堵口工成,他告别家乡父老,仍回上海。

1933年,继前年江淮大水之后,江汉和黄河又发大洪水,黄河在贯台、冯楼等地决口50多处,全国震惊。国民政府于是设立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主持中央直辖各水利单位的行政管理和工程业务,由著名工程专家茅以升出任处长。为寻觅一位具有真知灼见的水利专家来管全国水利,茅以升1933年亲自到上海,力邀郑肇经到南京,任全国经济委员会总工程师、水利处处长,主管全国水利行政、工程建设和科研事业。著名水利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灌溉研究所所长粟崇嵩教授认为:“中国近代水利之兴起,历经张謇之倡议,李仪祉之论说,落实到郑肇经之付之实行和收实效,历时30多年才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郑肇经受命于国难期间,尤为难能。”粟崇嵩概括了郑肇经在主持全国水利工作期间所做的主要贡献,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统一全国水利行政事业上开先河,做出良好开端。旧中国在张謇设全国水利局之前,没有统领全国水利的中央水利部门,事权分散,且港口建设受制于外人。到全国经济委员会,才得以整建华北、淮河、黄河、扬子江四个水利委员会和珠江水利局等五个流域水利机构,加强江汉工程局,新建泾洛工程局,组成中央下辖水利机构体系,水利处总管其业务,中央有了一个水政中心。水利处先后演化为重庆经济部水利司——行政院水利委员会——胜利复员后的南京水利部,从而结束了历史上水利的多头领导。

二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建议和促成全国水利委员会的建立。为此争取到由国库每年拨给经费600万元,以水利处为具体执行机构,成功地发动了当时所能做到的一个水利建设高潮,从而启动了20世纪30—40年代的水利建设。他全力支持西北灌溉工程建设,应陕西省政府要求,设水利处下属的泾洛工程局以整修泾惠渠和开办引洛工程。他还相继组建了云亭、民生和陕西的梅惠、涝惠,甘肃的洮惠等渠工务所,予以经费和技术支持。陕西也自办了引渭工程。西北大兴渠工在各地引起很大反响,有条件的省也开始行动起来,相应又为战时大后方各省兴建农田水利贷款工程创造了条件。

三是,统一规划全国的水利建设,主持制定了《五年水利建设计划》。其主要项目有:整理淮河入江水道及垦辟高宝湖区工程,建筑永定河官厅水库工程,实施海河独流入海减河工程,黄河下游巩固堤防,调整河槽工程,扬子江调整河槽及整治湖泊工程,珠江流域水道整理工程,整理津杭运河第一期工程,小清河航运第二期工程,开辟苏北滨海垦殖区和新运河工程,完成关中八惠渠灌溉工程,山西桑干河及察哈尔洋河淤灌工程,山西汾河灌溉工程,整理绥远、宁夏、甘肃水渠工程。

四是,在人才培育上,郑肇经始终是一位循循善诱、大胆提拔培养后辈的教育家。他在主持全国水利工作中,也以培育人才为己任,先后甄选两届出国进修人员,大都做出了非常突出的业绩。他重视人才的选择,任人唯贤,不带私情。水利处初建时,选才成立班底,1934年在应届毕业生中公开招考实习工程员,以充实基层技术力量,不接受推荐。1936年出国进修人员考试,由设计科科长汪胡桢任主考,郑肇经和各水利委员会技术主管人作考委,由这些委员会和泾洛工程局初选中、初级工程人员到南京会考,及格者六人全予录取,这在当时也属创举。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郑肇经,水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