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纪凡,1965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81年至1985年就读南京大学,1985年于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至1988年就读吉林大学量子化学专业,师从量子化学家唐敖庆教授,1988年于吉林大学量子化学专业获物理化学硕士学位。高纪凡于1997年创立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现任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兼任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全球太阳能理事会联席主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顾问委员会创始成员等职务。
6月14日召开的“2016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上,民建中央委员、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天合光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表示,当前困扰光伏发电行业发展的高成本难题,有望在未来5至10年中得到解决,届时光伏产业将进入持续发展期,这一变革或将重塑中部省份新优势。
高纪凡说,当前,新能源革命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对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也将带来深刻影响,而同时具备“清洁高效、经济合理、可持续供应”三大特征的光伏产业未来将成为推动新能源革命的重要基石。这位20年前放弃了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毅然投身于当时在中国刚刚起步的光伏产业的创业者,一直以来都对这个行业的前景充满信心。他从一个“门外汉”开始,通过近20年的努力,一步步地成为了行业的“执牛耳者”。
远见和魄力
硕士期间的高纪凡,师从已故的中科院院士唐敖庆先生,立志投身化学添加剂领域并打算将其发扬光大。不过,1997年签订的《京都议定书》以及继京都议定书后美国克林顿签署的《百万屋顶光伏计划》使他看到各国都需要新型能源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这个判断让他做了当时很多人不解甚至觉得疯狂的决定——1997年,并非太阳能专业出身的高纪凡,却成立了全国、乃至全球最早一批光伏企业,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
高纪凡思想很前卫,当他获悉到2010年,美国要在商住建筑、办公大楼安装100万套太阳能光电系统进行屋顶发电时,高纪凡敏锐地感到:利用太阳能技术打造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市场前景和社会效应都无可估量。一座"太阳房"就是一个独立的电站。为了给偏远的乡镇、村落,甚至远离村落独户而居的农牧民带去光明,高纪凡和他的天合人以让太阳的光能,温暖、照亮每一个角落为人生使命。
作为将氟碳铝板幕墙引入内地的第一人,高纪凡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想敢做”。
选择人生道路时,因认为“中国不缺写书做学问的人,缺的是把知识转化成财富的企业家”,他告别读博士做学问的人生坦途,钻到广东的一间陋室里,开发出8个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的化工新产品,成就了“下海”后的第一个精彩;因从江南乡间的田垄中走出,还想把根须深扎在家乡的沃土中,就放弃了到美国深造的机会,虽然已办妥到大洋彼岸的一应手续;因要搭一个科技产业化的平台,他把所有的钱甩进了企业,一家人甘居陋室。
选择商业机遇时,听说欧美国家已在使用一种新的建筑外装饰材料——氟碳铝板幕墙,就下决心不惜重金引进。这种产品所具备的优越性能和市场竞争优势,当时连很多建材专家都不甚清楚,但嗅觉灵敏的高纪凡却决心要吃这个“螃蟹”,做把氟碳铝板幕墙这个新产业引入常州的第一人。其实不仅仅是常州,当时除了深圳有一家外资企业外,内地还无其他企业进入这个新兴行业。1997年底,常州天合应运而生。1998年初即从日本引进生产线,用最快的速度开始了铝板幕墙的大规模生产。
2006年12月,天合光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并于2007年6月成功引入资本。书生下海,须兼具专业知识和商业智慧,才能成其大器。高纪凡志在做专家型的企业家,而不只是研发新产品的专家。
十年磨一剑
从1998到2008,10年的时间能做多少事情?你能给出的答案,恐怕不只一件。但对于高纪凡而言,总结他所领导的天合光能在这10年间所做的,却只是在一场特殊的长跑比赛中“跑出了几步而已”。毕竟,这项光伏领域的长跑,也才开始不久。十年,却足以让中国光伏产业成为“中国制造”的又一个典型代表。1999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仅为2.5兆瓦,与日本、美国和欧洲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随后的十年,中国涌现出太多的光伏企业,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天合光能就是这些光伏企业中不可不提的一个。
1998年,高纪凡和几位研究人员一起组建了这直光伏团队。不久后,“天合”入选了规模达8000万元的西藏“光明工程”,“18勇士进西藏”成功安装了39台太阳能发电机组。天合光能应该算是光伏产业的先行者,是国内最早做光伏的一批。但国内弱小的光伏市场显然无法支撑天合光能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内一些同行一样,天合光能真正实现跳跃式发展是从德国开始。1999年,德国政府开始实施“十万屋顶计划”,并从2000年开始,给予太阳能发电每千瓦时约0.5欧元的补贴。2001年,天合光能进入了德国市场,产能规模也逐渐扩大,到2005年时已达到25兆瓦。
2006年12月,天合光能登陆了美国纽交所,但却没有像同行无锡尚德和LDK那样被聚光灯包围。此时的高纪凡态度冷静,他表示,光伏产业是一个长跑,说谁第一还为时尚早。高纪凡认为,天合的发展要抓住三样东西:一是资本的国际化,二是多晶硅原料,三是人才。前两者通过上市和签订供应长单解决了,但人才却只有通过建立有影响的光伏基地才能解决。于是,天合光能与常州市政府共建的常州光伏产业园在2008年4月22日开园。
考虑到仅江苏一省2007年的光伏产能就超过了1000兆瓦,在电池片和组件封装领域占据了约全国80%、全球25%的产能和销售,这个产业集群因集约化优势可能爆发出的潜力毋庸置疑,而其庞大的规模足以让河北等省份的光伏产业园相形见绌。随着高纪凡这一策略初步见效,挪威玻璃、千松研磨、菲利华等5家企业先后签约入园,并带来了约20亿元的总投资。“不管是直接的优势,还是降低成本的优势,我相信都能体现出来。”高纪凡说。“现在只是刚刚开始。”
“高总很忙”
2011年3月底开始,太阳能电池相关报价一路走跌,由于欧债危机爆发,欧洲许多国家取消对替代能源的补贴,多晶硅价格又一次暴跌,甚至降到了前所未见的40美元以下。此时,整个中国光伏行业已是哀鸿遍野,曾一度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片生产企业赛维LDK以及老牌太阳能电力企业无锡尚德都被破产传言所笼罩。这一年11月下旬,数家在美上市的光伏企业发布三季报,数字一片惨淡。国内四大光伏巨头英利、尚德、天合光能、赛维LDK共亏损2.9亿美元。
据赛迪智库光伏产业研究所调查显示,这一时期,我国半数以上的中小电池组件企业停产,有的大幅减产30%,还有10%至20%的小幅减产或在努力维持。行业的危机一直持续了两年。到2013年,市场供需矛盾才有所缓和,光伏产业渐渐回暖,我国光伏“两头在外”的状况也不复存在。
光伏行业经历了一轮血腥的洗牌后,尚德电力创始人施正荣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此时,热衷于追逐亮点的媒体人,迅速地把目光聚焦在天合光能董事长兼CEO高纪凡身上,称之为“光伏行业新任掌门”。而这些媒体人对“光伏行业新任掌门”有个共同印象:“高总很忙!”“高总”不仅在国内忙,要去参加天津的达沃斯,要去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他也要推动全球能源市场的高速发展,因此全球能源总裁圆桌会议、韩国大邱的世界能源大会组委会成员,通常是抱着“没有高总在,会议不能开”的精神,才去做前期千头万绪的准备工作。
经历过风雨洗礼的“雄心壮志”,会让匆匆忙忙的人生拥有真正从容的资本。走过了光伏行业的起起落落,高纪凡认为,坏事有时候也是好事。“没有过去残酷的竞争,企业进步没有这么快。正是因为企业积极应对挑战,通过内部提升降低成本,降低价格,好企业才会引领,这才是走向良性的阶段”。“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但如果风没有了,没长翅膀的猪就掉下来了”。“风口论”流行一时,但高纪凡的看法很冷静,“天合没有掉下来,因为天合长翅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