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油气
  • 石油
  • 谢家荣:著名地质大师和矿床学巨匠

谢家荣:著名地质大师和矿床学巨匠

2016-06-30 15:04:00 5e

简介:谢家荣(1898.9.7-1966.8.14),上海人,地质学家、矿床学家、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1920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谢家荣对中国煤岩学、矿相学、石油地质学、矿床学、经济地质学、区域地质学、地震学和陨石学等进行过开拓性研究,在燃料及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及找矿方法上论述颇丰,发现或指导发现了淮南八公山煤田、安徽风台磷矿、福建漳浦铝土矿等矿床。对华北、松辽、渤海、塔里木等石油蕴藏的预测得到证实。最早提出地质理论找矿,倡导综合勘查方法。1966年8月14日逝世于北京。

谢家荣是李四光的左膀右臂,是共和国不该忘记的国内外著名地质学家和矿床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经济地质学家,卓越的地质教育家,是我国现代矿产勘探事业的先驱者、开拓者,他在中国地质事业上的贡献和科学研究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地质学理论探索上取得重要成就的另一侧面是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从而使他成为一位中国大地构造学专家。谢家荣同时培训了大量专门人才致力于地质普查勘探工作,这又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

连创“第一”的多能地质学家

谢家荣的确是一名连创“第一”、一专多能的地质学家。虽然他更多地致力于矿产地质工作,然而也研究到地质科学的许多领域。他是第一个把煤岩学介绍到国内的中国人;他是第一个注意到在华北和东北平原下找油的地质学家,第一个明确地把找油目标指向了“松辽”,“松辽盆地”这个专有名词是他的首创;第一位指出中国“北满”有油,并提出对“北满”实地勘察;第一个提出地质找矿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我国最早的石油调查者和石油著译者;新中国第一个石油探矿计划的规划者……

在区域地质学方面,他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时,暑期即带领学生填绘北平西郊兰靛厂、房山、涞源等地的地质图。在云南的3年(1940-1943年)中,他亲自指导周德忠编制了滇东、滇西、川西的1/10万路线地质图数十幅,为中国1/300万地质图的编绘出版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料。

在地层古生物学方面,他早年在野外工作中建立了许多区域地层单位,如大冶灰岩、长辛店砾岩等,一直为地层学界采用。

在矿物学方面,他早年对东川铜矿石进行研究,确定其中有电气石的存在。他留学德国柏林时,结识了世界矿相学大师拉姆多尔(Ramdor),后来他在反光显微镜下所拍东川铜矿矿石结构构造与矿物相互关系的图片,为拉姆多尔所采用,编入他的《矿相学图册》中。

在岩石学方面,1937年谢家荣首先指出北平西山辉绿岩不是侵入岩层而是玄武岩流,后为郭文魁的实际工作所确证。1936年,他在翁文灏1920年工作的基础上,首先将华南花岗岩正式分别命名为“扬子式”与“香港式”。这与现在流行的“I”型与“S”型,或“同熔”型与“重熔”型,“磁铁矿”型与“钛铁矿”型岩石的分布区域完全一致。

此外,他还进行过陨石、地文、地貌、古地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之研究。1923年,他发表了《有关中国地质调查所收到的第一块陨石的成分和构造的初步研究》和《中国陨石之研究》两篇论文,开中国近代陨石学研究之先河。1925年,他与叶良辅合著的《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与地文史》一文是中国地文学、地貌学的重要著作。他从古地理研究论证过磷矿的分布和找磷方向,在这方面他是国内第一人。

最早关注、发现划时代的大庆油田

1959年9月26日,中国的松辽平原上冒出了黑色的石油。这些“黑色的血液”预示着一个中国乃至世界都罕见的大油田——大庆油田的诞生,而大庆的诞生意味着世界石油市场格局的改变。石油,10%是经济,90%是政治。大庆油田的发现开发所产生的延伸效应即世界军事、政治格局的改变,从某种意义说,是大庆吹响了一个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崛起的号角。

1963年12月,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发布了震动世界的消息,周恩来总理骄傲地宣布:我们依靠自力更生,在东北松辽平原上发现了一个世界级的“大庆油田”,中国人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不过,世界听到这个消息其实晚了4年多,党中央和毛主席早在1959年国庆10周年时,就收到了这个石油大礼包。那年9月26日,东北松辽盆地的“松基3井”钻出了工业油流,如同专程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年大庆的礼物,于是被命名为“大庆油田”。

1953年,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部长的李四光被毛主席请到中南海菊香书屋,咨询中国石油资源的底数,到底有没有石油。据说,李部长当着刘少奇、周总理、朱老总的面,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李四光挑选石油地质的左膀右臂,首先在1952年召来了南京的谢家荣,接着在1954年召来了重庆的黄汲清。

抗战胜利后,谢家荣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当矿产测勘处处长。南京面临解放,谢家荣身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毅然放弃了去新西兰参加太平洋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拒绝了胡适去台湾的动员,组织职工保护财物,亲自参加巡夜,把矿产测勘处完好地交给了解放军。随后,谢家荣随军开进上海,参加了接管上海的工作。

1949年6月解放前夕,谢家荣编制了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勘探计划《中国探矿计划》,与郭文魁一同拟在1950年石油天然气探测计划中派52人,组织松辽平原等5个队。刚解放的8月,从东北参观回来又写出《东北地质矿产概况和若干意见》:“从区域方面讲,我们将来的测勘工作,要特别注意北满,因为北满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处女地……可能有发现油田的希望。”最早明确地把找油目标指向了“松辽”……

1950年9月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谢家荣被任命为副主任。1952年地质部成立,谢家荣担任了总工程师。1954年地质部设立矿产普查委员会,主任委员由李四光部长兼任,刘毅、谢家荣、黄汲清任常委,谢家荣还兼总工程师,发表了著名的论文《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产油区》,对石油前景作出了更加肯定的回答:“中国肯定是有油的并且其储量一定是相当丰富的”,具体点到了:“从大地构造推断……包括桂滇黔地台区、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等8个区域”。

据说,谢家荣被任命为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时,也以为叫他去当官,竟反个副主任牌子钉在南京办公室门上,赖着不去北京上任……这样的心态,自然使他在1957年风浪袭来时浑然不知,从此陷进了悲剧……直到1982年国家表彰“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者”,才把去世16载的谢家荣拉回历史的记忆。

最先开拓、实践中国近代矿床学

谢家荣在北京大学讲授矿床学课时,是三、四两个年级的课程,有一年完全讲煤。1935-1936年,他除讲授“无烟煤、烟煤、褐炭、泥炭”这样传统的分类法外,还以一学期的时间,专门介绍新兴的煤岩学。他是把煤岩学介绍到国内的第一个中国人,是中国煤岩学的倡导者。

1920年在翁文灏所提出的中国矿产区域论的基础上,谢家荣早年曾编著过《长江中下游铁矿志》,提出十多个类型,多年来一直是长江中下游找矿工作的重要指南。1936年,他发表《中国的成矿时代与成矿区域》一文,明确指出扬子区与南岭区矿产组合的差异,将中国成矿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48年,他向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提交的报告中,论述了中国的铅锌银矿床。

1950年根据国家对矿产测勘人才的急需,谢家荣创办了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亲任校长,校内设矿床、勘探、物探和石油地质四个专业,聘请南京各地质专家来授课,他还亲授矿床学。到1952年结业,共培养学生116名,都已成地质界骨干。

1950年9月,谢家荣被任命为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计划处处长。他统筹考虑,将中国6大区地质勘探、普查或调查性质的队伍分别予以编码,如221为华北勘探第一队,321为华东勘探第一队,429为华中勘探第九队,641为西北普查第一队等等,使中国地质勘探工作初步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

谢家荣在矿产测勘处培养出来的人员,先后分别担任地质部系统吉、辽、冀、鲁、晋、苏、赣、鄂、黔、粤、陕、青等省地质局以及区测局的总工程师。50年代中国各省(区)担当地质勘探工作重任的有一半是谢家荣培养的人才。石油、冶金、煤炭等系统许多地质骨干也出自谢家荣门下。

人们终于认识到或终于敢于说出谢家荣是位伟人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文魁在谢家荣冥诞90周年纪念会上说:谢家荣先生在他“68年的岁月里,从事地质工作近50年,著作400余篇,他是20世纪初到60年代期间中国少有的地质大师、矿床学巨匠,是我国矿产测勘工作的开创者,是矿产勘测中首先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作用的事业家。”

黄汲清著文称:“在老一辈的地质学家中,谢家荣这个名字是非常突出的,他是中外驰名和大众公认的矿床学巨匠……他不但对岩浆矿床和一般沉积矿床做了重要贡献,而且对煤田地质和石油地质也有精辟的论述和创见。他的成就既表现在理论方面,也表现在实践方面,也就是找矿勘探方面。不少重要矿产或者是由他亲自指挥的队伍,或者是根据他的理论指导进行野外工作而发现的。”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谢家荣,地质大师,矿床学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