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刘光鼎,著名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1929年12月29日出生,山东蓬莱人;1948年9月参加革命,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随后在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2年;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1980年任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司副司长、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副局长;1989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1991年当选IUGG中国委员会主席,1993年当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成员;1996年被评为“863”海洋技术领域“820”海洋探查与资源开发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1999年当选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刘光鼎于1958年开创中国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事业。1982年完成“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研究”,在中国近海大陆架地区发现六大新生代沉积盆地及一系列含油气构造。1986—1993年系统整理30年中国海洋地质资料,编制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及专著,并探索规律性认识,指出中国海经历了五幕演化史。刘光鼎对于中国海进行了长期研究,并作出重大贡献。
担当中国油气“二次创业”
2001年8月17日,刘光鼎院士给国务院领导写了一份关于中国油气资源第二次创业的报告。这份报告的背景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石油消费年平均递增6.7%,而同期国内石油生产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6%。从1993年中国开始进口石油,当年进口石油3000万吨。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经历了油气资源的第一次创业,使原油年产量达1.67亿吨,天然气产量达241亿立方米,分别位居世界第五位和第十五位。但截止到2004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达到1.2亿吨。而上个世纪末我国预测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量都很大,其中石油940亿吨,却只探明了22%;天然气38万亿立方米,仅找到了7%。中国油气的出路在二次创业。此报告发出十天之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就做出了“要重视油气资源战略勘察工作,争取在前新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有新的突破”的批示。
全国解放以后,开展了大规模的油气勘探,李四光、黄汲清先生应用潘钟祥先生首先提出来的陆相生油理论推动了全国的油气勘探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大庆油田后来发展到年产5000万吨,而且是稳产、高产30年。1963年、1965年又相继发现了胜利油田和辽河油田。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原油年产量已经达到1.67亿吨,占世界第5位。这是我国油气的第一次创业,陆相生油为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光鼎认为:陆相生油理论也造成了中国油气勘探上的思想禁锢和认识误区。过去50年来我们只是在新老第三纪里找油,只有大庆是中生代白垩纪的,其他的地层都没有涉及到。我们是不是应该向前新生代,就是向中生代、古生代,甚至元古代地层来寻找石油呢?
刘光鼎从地球物理场出发探讨“中国大陆构造宏观构架”以及“矿产资源的地球物理预测”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的认识,为中国油气资源的二次创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七五”期间,刘光鼎在东海的油气调查中,来到灵峰1井的探井,在2800米的深度打到了花岗片麻岩,发现了原油。在花岗片麻岩里能够有油,这是过去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想都不敢想的问题。这个地层经过同位素测定是17.6亿年,是元古代地层。在地质上认为元古代还没有生物呢,怎么会有油呢?但是,这却为刘光鼎向前新生代找油的理论提供了现实的佐证。
油气二次创业提出的这几年,海相残留盆地勘探已经取得许多成绩,如日产1059吨的胜利油田“胜海古2井”,日产天然气106立方米的大港千米桥“板深7井”,初估储量近10亿吨的塔河古生代油田,都证实了中国海相残留盆地有丰富的油气藏。
重振中国地球物理学地位
在关注中国能源问题的同时,有关地球物理学科地位的问题也引起刘光鼎的关注。他认为:必须重振中国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地位。刘光鼎院士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很多基础工作都需要地球物理学的支撑,如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都离不开地球物理学。现在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大量的工业资源。他对我国固体矿产提出了“应用地质与地球物理方法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的方针,并用此方针指导胶东等地金属矿床的勘探工作,均取得不菲的成绩。此外,他还提出三峡水电站、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以及桥梁的基础等等,都需要地球物理学提供科学依据、监测,并保证工程质量。
近年,刘光鼎还提出了军事地球物理的概念,高科技战争也要依赖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可以给视距外航母和水下潜艇定位;发射导弹要掌握空间重力异常情况;潜艇航行需要了解海底地形。在这些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问题上也需要我们发展地球物理学去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因此,需要未雨绸缪,迅速建立军事地球物理学,进一步拓展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更好地开展军事地球物理学的研究,为国防建设服务。
1989年6月,地质矿产部安排刘光鼎到亚洲近海联合勘探组织任高级专家。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要求刘光鼎出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当时,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状况不佳,科研条件与职工生活也很困难。刘光鼎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首先提出研究所基础建设的四大中心,即成像中心、高温高压岩石物性中心、地磁台链中心以及资料信息中心。确定了应用开发的四大课题,即沉积盆地综合研究、油储地球物理、岩石圈层研究以及地球磁场与空间电磁环境。他强调地球物理应与地质相结合,并亲自领导“陆相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该项目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他主持并建立了“高温高压地球动力学”开放实验室;设立“沉积盆地动态模拟系统”研究项目;提出“浅层地球物理工程”,建立一个崭新的前期工程咨询产业,延伸到地矿、石油、煤炭、冶金、建工、铁道、交通、水电等行业。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地球物理所聚集了一批人才,大任务源源不断,科研项目顺利进展。《地质报》称刘光鼎是“拿大项目的所长”。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称誉他:“一个人救活一个所。”把中国的地球物理学提升到一个显著的地位。随后,国家科委确定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为全国科研单位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享誉世界的海洋地质之父
有人称刘光鼎院士是“中国海洋地质之父”,他却认为:他在中国海航行28万测线公里,为中国海洋采集了勘查与开发的详细资料,但那不是我一个人,那是一个集体,没有朱夏等老同志出谋划策,没有集体协作是不可能的。当年,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系统内部组织编绘一套《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刘光鼎是主编。1989年完成,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海30年的地质地球物理工作。其中8幅被国际太平洋与大西洋编图委员会(GAPA)采用,编入了世界大洋图集。刘光鼎对中国海的长期研究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经美国、加拿大提名,当选为联合国大陆架界限专家委员会成员,并于1995年9月出席纽约该委员会会议。
为了中国的海洋地质事业,刘光鼎白手起家,在海上漂泊30年,像梳头一样把中国海梳了个遍。我国的海洋物探起步很晚,1958年才组建第一个海洋物探队;1960年他从苏联考察回国后在北京地质学院成立了第一个海洋物探教研室,同年奉命组建地质部第五物探大队。当时美国等国家对我国实行禁运,所需的仪器设备无法进口。海洋作业非同陆地,没有仪器寸步难行。只有自己动手。海洋物探的基本方法是用重力、磁力、地震、回声测深、电法等勘测方法。他们什么仪器都没有,完全是白手起家。1965年渤海海底构造和油田的发现,就是靠他们自己研制的重力仪和地震仪器。有了仪器,还必须有探测船,他们从向海军借用,到买渔船,最终制造了2条1700吨“奋斗1号、2号”地震船。
刘光鼎他们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这样边研制仪器边工作开展了海上重力、磁力、地震、测深多种研究,而且采用了无线电岸台与卫星定位等多种定位措施,大大提高了实测数据的精度。刘光鼎本人也随着研究机构的迁移而辗转于北京、南京、湛江、上海,但始终钟情于中国海的第一线。在刘光鼎的领导下,我国海上物探取得了过硬的实测数据。从1986年开始,他借调100多位业务骨干,历时6年,编制出了我国第一份系统的、精度极高的系列海图,描述了中国海洋的地形地貌、地球动力学、新生代沉积盆地与矿产等。9幅系列海图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以及维护我国海洋主权与权益有着重要的意义。1992年,系列海图作为中国代表团的重要成果在第29届世界地质大会上展出后,立即引起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美国、前苏联、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国家的著名地质学家纷纷索取。这套图已经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重大科研项目作为基础资料广泛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编图委员会”将系列图中的8幅原封不动地收入《世界海洋图集》。
刘光鼎挂帅完成的“中国海地质构造研究及含油气性质研究”和“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地质矿产部科技一等奖。这两项重要成果,加上其他相关著述,奠定了刘光鼎在我国海洋地质领域的显著地位,被国内外科学界称为“中国海洋地质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