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连生,1956年生于河北保定,优秀民营企业家。1987年创建英利,1998年进入太阳能光伏领域,2007年带领公司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和北京大学毕业,研究生学历,商业管理学学士、项目管理硕士。现任英利集团董事长、英利绿色能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2015年5月25日,英利员工大会上,苗连生表示,已拿出个人的全部身家帮公司渡难关,与企业共进退。由于经营状况不佳,酝酿多年的“退居二线”的计划终于未能如约而至,对于这位军旅出身的企业家来说,除了继续“战斗”,似乎别无选择。苗连生说:“一定带领大家冲出去,这才是英利人的决心!”
纵览中国第一代和第二代企业家,他们因出身不同而性格迥异,他们经营企业的理念也大相径庭。父母是企业家、官员、学者,幼时有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较为宽松的生长环境的企业家相对善于沟通,处理人际关系更为从容,管理上也长于资源整合;而父母是工人、农民、军人等身份,经历过更多的艰苦波折的企业家,性格普遍凌厉,经营战略更具赌性、攻击性和悲壮感,前者如柳传志,后者如苗连生。生于燕赵豪杰地,长于军人家庭的苗连生,天生拥有着军人的勇武、豪迈和大气,而这种性格特质在经历了长年大风大浪的商海沉浮后,也早已深植于这支光伏军团——英利的精神内核里。
创业之初
1980年代初,从部队转业的苗连生开始下海创业,从卖化妆品开始,先后涉足多个行业。1987年,苗连生创立英利集团,正式由复转军人变身新能源产业的拓荒者,“上天把太阳赐予大地,我们就有义务将阳光转化为能源,造福人类。”,出于这个朴素的梦想,1993年从日本进口散件组装太阳能霓虹灯后,苗连生便痴心太阳能,开始涉足这一高新技术产业。
大凡创业者,总是要经历一段艰辛的历程,尤其是在一个新兴的领域。1839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首次发现光伏效应,但一个世纪后人类才开始学会运用光能,世界上第一个单晶硅太阳能电池1954年才诞生于美国贝尔实验室。而当苗连生选择太阳能发电产业时距美国在加州建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厂还只有10年。太阳可以发电?当时无论是对中国政府官员还是对普通百姓,都是一个认识的盲区,所以一提“太阳能”,别人都以为他是卖热水器的。
在苗连生的坚持下,这个连当时的厂房都是在别人遗留下的“半拉子工程”上改造的小企业,却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进行引进与自主研发,并率先完整了从铸锭、硅片、电池、组件到太阳能光伏应用系统的整个产业链结构。
苗连生于1998成立了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同年,国家计委立项拟建中国第一套3兆瓦多晶硅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苗当即联络另外两家企业商定向国家提出申报。不过当时太阳能产业发展前景尚不明朗,加之受政策因素制约,两个合作伙伴因担心资金打水漂而退出,军人出身的苗连生当然不肯退却半步,他拿出自己多年打拼的积蓄编制可研报告来争取这个项目。1999年英利终承担了这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这是我国首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晶硅太阳能光伏产品示范生产线。
冀商首富
然而,英利的示范项目在克服了资金短缺等种种困难于2003年通过国家验收建成投产后,却没有找到市场,苗连生不得不四处奔波推广,展会上乏人问津,上门推销又频遭拒绝。“但我看好了这个产业,下定决心后就收不回来,”面对社会的不接受、公众的不理解,苗连生说,他想起了北方大地上麦子的生长,10月份播种,刚长出嫩苗,便开始接受严冬的洗礼,冻得蔫蔫的直至次年开春才能苏醒。“连麦子都长得这么不容易,这么大一个产业要成长会不经历坎坷曲折吗?”最初的几年,苗连生下了大的功夫“扫盲”,帮助人们了解太阳能光伏发电。
天助自助者。随着资源的日渐减少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全球都为新能源的发展打开了绿色通道。2004年8月,德国政府更新《可再生能源法》,成为《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对光伏电池的市场需求首先膨胀的国家。在此背景下,苗连生开始改变策略,意识到国际市场才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真正拉动力。当年10月,苗做出大胆抉择:投资4亿元,启动二期工程。2006年二期工程建成投产,英利形成了铸锭、硅片、电池、组件100兆瓦的产能。
苗连生常说:“谁掌握了成本竞争优势,谁就掌握了新能源产业的未来。”不断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使英利的非硅成本及生产成本做到了全行业最低。180微米的硅片切割技术,每锭多出550片硅片的产量,多晶硅电池每瓦低于6克的耗硅量,生产着质量国际领先的产品。面对在欧洲骤然兴起的太阳能组件抢购风潮,苗连生选择以足球运动树立英利在欧洲市场的品牌形象,英利先后为2006年德国凯泽斯劳滕的世界杯球场的光伏发电工程提供组件,并赞助西甲球队,赢得了欧洲市场,自称“我们在欧洲名气很大。”
2007年,美国东部时间6月8日上午9时30分,苗连生敲响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开市钟,英利绿色能源在纽约成功上市。他没有系领带,无意中创造了一个“纪录”:他是纽交所200多年历史中第一个不系领带的敲钟人。在2007胡润百富榜中,51岁的苗连生以140亿元财富跃居冀商首富。
2009年5月21日,全国财政支持新能源与新型环保产业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询问何时才能实现太阳能发电平价上网,一位副省长提出要到2012年,保定市长于群向李克强汇报说,“英利的目标是2011年……”于群长达40分钟的汇报,让饶有兴致倾听的共和国副总理兴奋不已。就是这次会议,李克强对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并提出将新能源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被业界誉为“绿色新政”。
这年盛夏的一个傍晚,苗连生带着两个好消息外出归来,一是纽交所2.42亿美元英利股票增发成功;二是刚刚拿下海南光伏岛独家开发建设权。由于预测东南亚市场对太阳能发电组件的需求热潮将会到来,这位冀商富豪开始着手制定英利进军东南亚市场的计划,海南则是一个“跳板”。
背水一战
几年前,苗连生选定包括集团总经理、首席财务官、战略官等在内的五名高管作为可能的“接班人”进行重点培养考察。2013年,苗连生仍然表示,2015年后将会退居二线,不再亲力亲为。然而,这一年真正到来的时候,期待中的“清闲日子”却已然成为泡影。
2014全年,英利总营收129.274亿人民币,其光伏组件的出货量为3361.3兆瓦,企业的收入居全行业第三,出货量仅次于天合光能的3660兆瓦,摘得“探花”。然而,这样的出货量和收入,并没有让英利跻身盈利行列,高达13亿元人民币的亏损一度让市场无法理解。截止今年5月,有媒体称,英利已有高达近150亿元的负债。实际上,两年前的苗连生已经忙得不可开交,谈合作,找项目,做考察,常要集不同部门十几个人,分析标书和市场,核算指标,讲战术,“很多项目我都亲自和他们一起搞”。两年过去,英利及其掌门人的压力仍然丝毫未减,英利终究没有实现整体扭亏,企业运营压力仍难稀释。
业内人士指出,英利的亏损其原因在于前期投入过大。英利公司的2014年年报中介绍,过高的短债及中期票据,“可能对我们未来的持续运营有很大影响。基于我们的债务数量,使得我们难以满足我们的支付能力,我们或许不能及时付账,也可能会导致交叉违约,它限制了我们的灵活性,使企业更难适应商业环境的变化等等。”
豪气干云的苗连生一直醉心于打造一支半军事化的队伍,特别是产业艰难转型期,他更希望英利2.6万员工可以凝聚虎狼之气,即使外部环境再恶劣,也可以“熬得住、扛得起、执行得彻底、出击得凶猛”。面对此次危机,苗连生在员工大会上号召大家团结一致,并称已拿出个人的全部身家帮公司渡难关,与企业共进退。
成功的企业家犹如成功的军事家,拥有敏锐的目光、顽强的斗志、灵活的思维和冷静的头脑。这次危局,是这位光伏产业“军事强人”战斗生涯的“滑铁卢”还是“诺曼底”,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