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在10月发布通知,决定在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试点工作。通知中指出,在可再生能源富集的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开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试点,为其他地区积累经验,是努力解决当前严重弃风、弃光现象的大胆探索,也是电力市场化改革背景下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创新。
当前,风力发电已经在许多国家成为重要的能源品类,风能和其它类型的可再生能源逐渐转化为主流能源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我国风电面临的弃风限电、补贴缺口、技术壁垒和管理等问题却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这些问题当中,一些是风电行业从兴起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而弃风、补贴和管理等则是风电产业急速扩张的“后遗症”。
中国能源网近期从风电主管部门了解到,针对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形势和现实问题,“十三五”能源规划中风电部分将会把握稳中求进的原则。其中,坚持风电领域的科技创新是我国风电在三十年发展中取得进步的前提,也是未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弃风限电:“一头热”式困局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约30年里,我国风电在新能源利用领域不断发展壮大。从1986年我国第一个风电场在山东荣成并网,今年我国风电装机已经突破一亿千瓦。特别是自2003年开始国家接连组织风电特许招标,规划大型风电基地并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场,我国风电市场开始快速发展。
在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后,风电开发市场更是经历了一段“野蛮生长”时期。这直接导致2012年开始风电市场的低迷,行业经历了产能过剩和利润降低,而弃风限电更延长了风电行业的过冬期。从2014年开始,风电装机量再度上升,市场开始回暖,全国风电装机及联网情况增长较快。但是,快速增长背后,风电产业链上面临的老问题仍一直是行业发展的掣肘。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风电累计并网规模达到1.05亿千瓦,预计年末将达1.2亿千瓦。风电在局部地区已经成为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风电上网电量9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7%;风电弃风电量175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01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15.2%,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近87亿元,同比上升6.8个百分点,创3年来同期新高。
2015年,我国加快了破解制约风电发展瓶颈的步伐,从国家发改委到国家电网公司,再到新能源装机大省的地方政府,围绕风电和光伏发电的输送消纳,无论是核准风电项目、建设电网工程,还是探索就地消纳等,都进入一个集中发生期。在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背景下,风电鼓励性政策不断出台,为我国风电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十三五”规划力求务实有效
在中国,风能已经是仅次于火电和水电的第三大电源,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的实施。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在风电装机突破1亿千瓦后,我国亟需进一步加快破解制约风电发展瓶颈。
今年3月,为促进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做好2015年度风电并网消纳有关工作的通知》,同时公布了2014年度我国各省(区、市)风电年平均利用小时数,以引起各相关部门和企业的重视,并做好2015年风电并网和消纳的有关工作。2014年12月,国家能源局对外公布《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2014-2016)》,总容量1053万千瓦的44个海上风电项目列入开发方案。
当前,颇受关注的“十三五”能源规划中,有专家坦言,在风电部分的政策制定上“的确存在‘吃不准’的地方”。对于规划中的目标这一核心内容,目标制订容易但实现过程和最终能否落地更加关键。由于风电市场受到技术创新进程、补贴力度和市场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十三五”期间需要避免风电装机的非理性增长,进而避免装机增长、发电量不升的投资浪费现象。
由于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输送消纳问题带来的大规模限电,成为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最大瓶颈。在电力需求增速下降和新一轮电改启动的背景下,新能源和传统能源体系矛盾将更加复杂。风电“十三五”规划需要将重点放在政策调整,力求稳中求进。
中国能源网了解到,近期即将发布的电力体制改革配套文件以及未来将出台的“十三五”规划,要对这些问题统筹研究,加以解决。“十三五”时期,装机目标将不低于“十二五”时期年度市场增量,项目布局集中与分散并举,完善补贴政策,促进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落地并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实现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从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转变,并做好“十三五”规划以及行业管理的目标。
企业坚持技术创新
“我国风能利用取得的成绩,离不开风电人的科技创新”,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曾在回忆中国风电30年发展进程时表示,我国风电装机从最初单机几千瓦到几十千瓦,直至目前全国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得益于风电行业整体对于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中国风能市场需要通过技术提升带动全产业链向更高水平迈进。
当前,“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工业和信息化技术革命,已成为传统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动力。风电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占据这场技术革命的最前沿。总结经验,加大创新力度,开发创造更加智能、可靠的风力发电系统。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进步和能源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风电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在开发和应用方面将更加灵活和便利。
风力发电不仅将成为这场技术革命的积极参与者,也将随着这场技术革命的推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电力改革配套文件落地和“十三五”规划浮出水面,将进一步解决风电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十三五”是风电和可再生能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行业将开启根本性的转变。当前,国际上丹麦、德国走在世界前列,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功能形式。我国目标到“十三五”末非化石能源占到15%,可再生从补充能源到替代能源的转变,需要颠覆性的技术予以支撑。
“十三五”期间风能技术重点任务
资料来源:科技部
十月中旬在北京举办的一场风能展上,通用电气(GE)公司推出的2.75-120智能风机近期获得TÜVNORD所颁发的IEC型式认证,同时也得到国内鉴衡认证中心颁发GB型式认证,成为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双认证机型。中国能源网对国内企业进行了解后发现,质量和创新也是中国企业关注的方向。
为了应对北方大规模开发风电项目导致的资源萎缩和消纳问题,在更广大区域开发低风速、距离负荷中心的风电资源成为众多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关注点,GE、金风、明阳等企业皆有动作。
民企远景能源提出将一款大兆瓦智能风电机组实施超导风机计划。与传统的发电机相比,超导风机的优势在于输出相同转矩下,其重量可以减轻40%以上,这使整个机舱的重量减轻25%,也会成比例地减少其他原材料的用量,而风电度电成本的大幅下降,更将对传统技术路线形成巨大冲击,有望成为风电领域未来广泛采用的主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