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梁翕章,我国著名石油储运工程专家。1914年5月18日生于北京;1936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同年在上海中国无线电业公司工作;1940年任重庆建国机器厂厂长;1942年任重庆甘肃油矿局油品配制厂厂长;1945年赴美国学习石油储运及石油管道;1948年任上海中国石油公司工程师、上海高桥石油东厂主任兼工程队队长;1950年任石油管理总局技术处、设计处工程师;1953年任石油部设计局施工室主任、总建筑师;1956年任石油部北京勘察设计院总工程师;1960年任石油部北京设计院副总工程师;1964年任石油部基建司副总工程师;1969年在“五七干校”劳动;1973年在沈阳八三管道设计研究所工作;1976年在廊坊管道局设计院工作;1978年任国务院管道建设办公室副总工程师;1980年任石油天然气规划设计总院总工程师;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石油学会第一届储运委员会副主任、第二届腐蚀与防护委员会主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等社会工作;曾任全国政协第三至第六届委员会委员;1988年退休,1992年经中央组织部、统战部审查因其护厂有功改为离休。
梁翕章,我国著名石油储运工程专家。1914年5月18日生于北京。他先后参加了“五卅”、“一二九”等学生爱国运动,逐步树立了“爱国是第一人格”的思想。他长期致力于油气管道、油库的设计和建设工作:主持设计并参加了我国第一条原油管道——克拉玛依至独山子输油管道的建设;还主持设计了大庆至秦皇岛、威远至成都等大型输油管线,以及我国第一条大口径穿越长江的巴渝输气管道;组织设计并建设新中国第一批原油库、成品油库、航空港油库、海军油库、火车接转油库等大批输油系统;同时开展了与输油管道寿命密切相关的全国土壤腐蚀性研究与实验工作,为输油管道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主持大型输油管道建设填补国内空白
建国初期,全国的石油年产量仅有12万吨,输油管道一条也没有。随着玉门、克拉玛依、四川和大庆等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对石油需求量的增加,再加上当时铁路运输能力极其有限,修建输送石油管道的任务就提到了国家的重要日程。
1953年,曾经在美国专门进修、实习三年石油储运工程的梁翕章承担了从玉门至兰州800km输油管道的踏堪、选线和测量工作。当时条件异常艰苦,他和同事们在大西北的甘肃走廊一步一步地测,一干就是两年,终于沿长城的走向,选定了一条最为合理的线路。同时,也培养出了石油设计工作第一批勘测队伍。
1958年和1961年,梁翕章先后主持设计并组织施工兴建了我国第一条输油管道——克拉玛依至独山子输油管道和我国第一条大口径输气管道——巴渝(即四川的綦江9号气井至重庆)输气管道,这在当时无资料、无经验、无专业施工队伍的情况下所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一连串的问题容不得他们多想,要赶在汛期到来之前穿过江去。不到一个月就要完成全部准备工作,时间紧迫。他们用了20天时间就将穿越所需的管道焊接好。过江那天,他们历尽辛苦,用拖船和拖拉机将管道拖过江去。但当管线全部接通,用天然气试压时,从江中喷出10米高的水柱,判断为过江管道断裂。第一次穿越失败了。
面对失败,梁翕章和其他工程负责人一起反复研究管道断裂的原因,集思广益,终于找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那就是由于江底激流的冲力,使在江底不稳定的管道发生震动,当振动的幅度超过管材自身的强度就会发生断裂,这在当时的施工中从未遇到过。为减小和防止管道的震动,有人提出在江底挖出一条沟,把管道放进去,但在满是鹅卵石的江底挖沟困难很大。梁翕章和大家一起结合四川老百姓搞水利工程的做法,想出了一个“土”办法——把大块的卵石装进用粗铅丝编成的笼子里,四川水利上称为“石龙”。先将过江管道拖过江,然后用水上吊车将石龙吊起放入水中,由在水中的潜水员协作将石龙摆放在管道的两侧,上面也覆盖几条石龙,他们用这个办法第二次穿越获得成功。这条过江管道一直用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仍在正常运行。1963年,梁翕章又参加了四川境内几条主要输气管道的建设,遇有穿江工程,都采用这一方法完成。他还在威远至成都输气管道工程中成功地进行了我国油气管道建设史上第一次清管试验,并从此在全国油气管道推广开来,有效地提高了管道的输送效率,延长了管道的使用寿命。
承建我国首批油库重任解决储油难题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建设大规模地展开,社会各行各业用油量大幅度增加,但当时各地储油设施极其缺乏,国家决定大量修建各种类型的储油库。1956年至1959年期间,梁翕章承担了这项任务。他和工程设计人员先后设计并参加修建了商业部北京市、汉口市的成品油库;国家储备局湖南省、四川省、湖北省的原油和成品油库;铁道部二连市和牡丹江市接转前苏联原油的铁路接运油库;交通部大连港、湛江港的原油和成品油库;海军用的洞库,以及改建抚顺二厂的原油储运系统等,为储油库的建设摸索积累了经验。
50年代可供建储油罐的钢材极少,当时除了汽油罐用钢材外,其他储油罐只能用非金属储罐,且形式多样,有半地下砖砌原油罐,有圆柱形半地下混凝土罐和圆柱形地上预应力混凝土罐等。采用半地下储油的方式,主要是为了平衡墙体内外受力的条件,有外面覆土就可以加大储油深度,增加储油量,同时也带来由灌底抽油的问题。为此只能将泵房建在半地下,这给油库带来很多操作中的困难。但无论哪种非金属储罐都有渗漏问题。为解决非金属罐的防渗,梁翕章进行了长期研究工作,最后采用了中国特产的生漆掺合黏胶剂涂在混凝土罐内壁,基本解决了储存汽油的问题。
商业油库必须用钢质油罐,但是,我国当时没有足够的钢材。为节省钢材,梁翕章他们学习国外经验,设计推广了最省钢材的人字型罐顶的无力矩油罐。
坚持开展土壤腐蚀试验延长管道寿命
土壤对埋地管道的腐蚀是很严重的。因此,管道寿命的长短与土壤腐蚀性的大小有直接关系。1958年石油部组成了“全国土壤腐蚀试验网站”科研小组并指派梁翕章具体负责。到1961年,他们在全国不同土壤区设了19个网站,共埋设金属、非金属各类涂层的试件4350件。截至1966年,每年都按埋设时间长短分组取样进行化验分析。此项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中止,直到1981年才得以恢复,并由国家科委牵头继续进行,更名为全国防腐保温中心站,梁翕章仍是主要负责人之一。他们对原来的网点和已埋设十多年的试件进行了全面复查,获取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1995年开发塔里木油田时,由石油学会与防腐保温中心站联合组织人员到塔里木油区推广防腐新技术。在塔里木油田领导的支持下,由石油学会负责与中心站协作开展对塔里木油区进行土壤腐蚀性综合评价的科研工作。由梁翕章负责组织与推动这项工作。梁翕章有意识培养一位在美国学防腐专业回国的博士生担任项目负责人,让他参加所有的腐蚀会议,全面了解管道、油田存在的问题以及土壤网站、数据的利用问题,引导这位年轻人把模糊数学应用到土壤腐蚀性的识别技术上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且应用到塔里木油区。他们在塔里木选择了100处埋下试片,一年后取样分析,作出对2万km2范围的土壤综合评价,并在天山南沿沙漠区发现最强的土壤腐蚀区。这种土壤评价的方法已在大港油田、大庆油田推广,并取得较好的成效,为多年土壤腐蚀试验网站的数据利用提供了途径。
填补管道技术资料空白心系管道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梁翕章先后参加了我国主要油气管道和储油库的设计和建设工作,他在工作过程中看到了我们与国外技术水平的差距,也看到了国内有关管道和油库技术资料,尤其是中文资料的奇缺。他想:“自己在国外专门学习过油气储运工程,又有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填补这个技术资料的空白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继续发展我国管道事业所需要的”。
早在50年代,他就针对当时管道建设的需要,撰写了《论石油储运技术》,并且翻译了《石油储运手册》,成为当时石油技术人员学习的主要教材和工具书。进入80年代以来,年逾花甲的梁翕章在繁忙的业务工作和社会工作之余,又开始撰写、编辑和翻译有关管道建设方面的学术论文和著作。1980年他翻译了《到瓦尔迪兹800里》一书,同时,结合新疆原油外输,翻译、编写了《美国休斯敦地区石油工业与管道建设》;1982年负责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卷》的“管道运输部分”,并组织十多个单位共同编制了“全国成品油管道规划”。1988年退休后,又开始编写《世界著名管道工程》和《英汉大辞典:油气储运分册》,以进一步普及管道建设方面的知识。
为推进我国成品油管道运输技术的发展,1996年梁翕章开始研究世界成品油管道运输技术发展史,撰写《成品油管道概论》。进入1999年,在石油管道建设战线上呕心沥血、辛勤工作60多年,已经85岁高龄的梁翕章,还为石油干部管理学院编写了《管道工程管理》英文教材,并亲自为基层石油管道技术人员讲课,学员们无不为之感动。他在讲课当中始终贯穿着对石油管道事业的热爱之情和对年轻石油科技人员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着眼于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把我国的石油管道技术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