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保障,也是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能源使用一方面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环境破坏与污染,反过来影响经济以及人类的发展。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能源需求量还将持续增长,消费种类也将不断变化,面临的环境保护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所以在此过程中应该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依存关系给予持续的关注,使得能源消费的数量和结构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1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基本逻辑
1.1经济增长使得能源消费总量增加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需要用于国民生产和生活消费的能源总量也要相应增加。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增加,一方面表现在为了维持现有的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对于存量能源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表现在新增的生产能力所带来的对于增量能源的需求。
根据它们相互之间的增长速度,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能源消费的增长要慢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二是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步;三是能源消费的增长幅度要高于经济水平的增长幅度。历史经验表明,上述三种情况都曾经出现过,而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水平的下降却是比较罕见的。因此可以认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动基本上是同方向变化的。
1.2经济增长使得能源消费结构变化
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促使各国能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上,从而发现和利用新的能源品种成为了可能。历史上人类从柴草时代过渡到煤炭时代,再进而过渡到化石能源时代,就与经济增长带来的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分不开。
同时,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会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会促使人们利用更加方便、清洁的能源,使得传统高污染、低效率的能源逐渐被低污染、高效率的能源所取代,这也是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经济增长的过程也是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过程,经济增长将导致能源品种需求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升级。
1.3经济增长使得能源消费质量提升
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能源消费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加上,同时对能源的品质要求也会逐渐上升。高质量的能源不仅需要尽可能地减少向环境的污染排放,即具有环境效益;而且这种高质量能源的获取还要尽量简单方便,也即具有经济效益。畏期以来,各国的经济增长都是依赖于化石能源,对于化石能源的开采技术也日臻成熟,但是化石能源在消费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排放物,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因此,人们开始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研究新能源的使用。但是目前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还面临着成本较高、不易大规模投入使用的特点,在应用和推广上还存在一定的限制,然而这并不与经济增长带来的能源消费质量提升这一基本事实相冲突。
2当前我国能源消费变化的基本特点
2.1能源消费的变化特征
2.1.1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能源消费量均快速增加
自1980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一直在不断增加。
从每跨过10万tce的时间来看,1991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突破了10万tce,直到2004年突破20万tce大关,用了13年的时间;
再到2009年能源消费总量突破30万tce的水平,仅仅用了5年的时间。
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也迅速增长,从1980年的人均消费614kgce增长到2013年的人均消费2756kgce,33年间增长了3.49倍。另外可以发现,人均能源消费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基本趋势是高度一致的,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较快的年份,对应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得也较快。
2.1.2能源消费的城乡差异逐渐缩小
1981年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用能量大约为290kgce,而同期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用能量仅为55kgce,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大约为农村居民的5.27倍。到了20世纪90年代,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而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量在这一时期保持相对稳定,只在90年代中期之后有略微的下降。
本世纪之后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量都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并且从1981年至今,大部分时间内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能的增长率都要高于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能的增长率,因此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到2012年时,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量大约只为农村居民的1.38倍,可见农村居民能源消费增长的潜力巨大。
2.1.3能源消费的地区差异突出
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最大的省份是山东省,达到了38899万tce;而能源消费总量最少的省份是海南省,仅有1688万tce,前者的数值大约为后者的23.04倍。能源消费总量排名靠前的省份,有的是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有的是人口和资源大省,能源消耗量较大;有的是传统酌老工业基地,工业化水平较高。
而能源消费总量位于后几位的省份要么是比较偏远的、工业不发达的西部省份;要么是辖区面积较小、正在产业转型的地区。如果将能源消费总量情况按东、中、西部地区所占份额来看,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是成同方向变动的。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较快、产业发展较好、人口稠密,能源消费总量也较大;西部地区由于工业基础偏弱、产业发展滞后、人口稀少等原因使得对能源消费的需求也相应较低。可以说,能源消费的地区差异也反映了我国的产业分布格局。
2.1.4能源消费导致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现阶段由能源消费快速增长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尤其以空气污染最为引起民众的关注。空气质量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健康,由于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商污染、高耗能行业的广泛存在,以及许多不具有规模效益的小企业的生存,使得能源使用效率低下,所排放的污染物也严重超标。
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小汽车的购买和拥有量快速增长,也导致了化石能源消费量快速增加,其所造成的尾气污染也日益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反映我国能源消费造成的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从2004年到2012年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有所下降的过程,但总体而言,排放量仍然很高,2013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2044万t。由此可见,能源消费高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2.2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变化特征
2.2.1单位GDP能耗先上升后下降
一般而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向前发展,一国的单位GDP能耗会呈现出一种先快速上升然后逐渐缓慢下降的过程。我国在工业化发展的历程中也遵循了这种规律,1953年开始到1960年前后,工业化开始起步,单位GDP能耗飞速上升,从1953年的每万元GDP消耗6.57tce增加到1960年的20.71tce。
1960年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国民经济的调整,生产出现较大的波动,这一时期每万元GDP的能耗出现了比较剧烈的波动,但总的来看,没有超过之前的最高水平。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产业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能源利用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单位GDP能牦表现出不断下降的过程,到了2013年,平均每万元GDP能耗只有0.66t,较1977年的16.25t的水平下降了95.9%。
2.2.2能源消费弹性波动明显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了能源消费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对变动关系。如果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则说明能源消费的增长率要快于经济的增长率,经济是属于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模式;而如果该系数出现小于1的情况,则说明能源消费的增长率慢于经济的增长率,经济正在向节约能源的集约化方向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经历了两个明显的阶段过程。
第一阶段是1954-1977年,这一时期除了个别年份外,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均大于1,说明当时我国的经济增长效率较低,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仅得到较少的产出;
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之后,除了少数年份之外,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均小于1,说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了,这也印证了前面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的事实。
3未来我国能源消费的变动趋势
3.1未来可能影响能源消费的因素
当前,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影响能源消费的因素错综复杂,涉及经济社会的诸多方面,其中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更新以及对于生态和环境倮护的要求这几个方面对未来我国能源消费的走势将产生最为深刻的影响。
3.1.1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方面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使得农村居民能够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居民将能够方便地使用原本在农村地区很难甚至不可能消费的能源品种;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建设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农民的收入提高了,所能够消费的能源品种将更加丰富,数量也将进一步增加。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将释放农村地区长期压抑的能源消费的潜力,推动能源消费的继续增长。
3.1.2消费者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消费者以前对于能源消费的需求更多地是出于经济因素方面的考虑,而不考虑能源使用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而如今消费者在对能源消费品种进行选择时,既要重视能源消费的经济性,同时还融入了能源消费的时间成本和环保性等因素的考虑。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居民的能源消费理念也在逐渐与城市居民趋同,他们也像城市居民一样追求能源消费的快捷和便利。此外,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更多人开始享受生活,到餐馆和钣店就餐的人数及频率都增加了。
3.1.3生态和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增强
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巨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发达国家常常利用自身的技术和经济优势来指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而能源消费将产生大量的有害废弃物,因此未来生态和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重点仍然是在能源领域。在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约束下,未来我国的能源消费必须向着集约节约利用的方向发展。
3.2未来我国能源消费的趋势判断
3.2.1能源消费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在上述影响因素的作用下,未来我国能源消费的总量仍然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首先是城市居民的能源消费将继续增长。外出就餐的增多使得餐馆和饭店的能源消费会增加,而在家就餐的减少又使得能源消费会减少,但两相比较而言,外出就餐所带来的能源消费的增长要快于在家就餐所带来的能源消费的减少,因此总的能源消费仍然会增长。
农村居民的能源消费将表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一是由于城镇化的推进所带来的能源消费潜力的释放;二是由于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的升级换代所带来的能源消费的增长。相对而言,能源供应的增长要明显慢于能源消费的增长,一方面国内的能源供应量有限,另一方面国外可以进口的能源量也受到相关国家的限产措施的制约,因此未来我国能源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3.2.2化石能源在长期内仍将占据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
统计数据显示,1953年煤炭占据了我国能源消费的94.3%,居于绝对主导的地位,石油、天然气以及水电、核电、风电分别只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3.8%、0,1%和1.8%。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资源在总的能源消费中比重开始逐步下降,到20世纪70年代末煤炭占总的能源消费的比重降至70%左右,之后有所波动,但总体而言,到2013年煤炭的消费比重仍然维持在66.0%。
石油消费所占的比重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增长得较快,之后则有所波动,一直维持在总体能源消费的20%左右。而水电、核电、风电等这些相对较为新型的能源类型所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保持稳步增加的趋势,反映出对这些能源的需求也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总的来说,我国能源消费的结构在缓慢地发生变化,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居于主导地位的现状难以在短期之内改变。
3.2.3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不断深入推进
现今我国的太阳能、风能和核能利用的增长速度较快,一些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地区的居民已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一些适宜使用太阳能的地方也普遍安装使用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以及太阳灶等设施。
国外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如火如荼,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以及氢能等等。这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缓解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但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毕竟牵涉到开发的技术成本以及普及推广的经济成本,因此虽然未来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不断推进,将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点,但眼下还不能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原载《中国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