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油气
  • 石油
  • 靳锡庚:我国著名石油钻井工程专家

靳锡庚:我国著名石油钻井工程专家

2015-05-29 10:19:00 5e
        简介:靳锡庚,我国著名石油钻井工程专家。1900年11月14日生于河南省杞县;1928年在河南焦作工学院学习;1932年毕业后至1966年,历任湖北大冶煤矿测绘员、豫化督察处公路测绘员、焦作同官煤矿技术员、陕西探勘采矿处技术员、甘肃玉门矿务局工程师、兰州西北石油管理局材料处处长、石油管理局总供应处副处长、石油部地质司钻井处副处长、石油部地质勘探司副总工程师、石油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中途于1945年赴美国钻井采油实习一年;1966年,在北京东郊农场劳动;1978年出任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1988年3月退休;1998年4月17日病逝于北京。

靳锡庚,是我国著名的石油钻井工程专家。他,首次绘制出我国老君庙和石油沟的地质地形图和地质构造图;他,是我国玉门油田的主要发现人和创建人中绝对不可或缺的一位;他,负责用旋转钻机第一次钻成了我国高压自喷油井,大力支援了抗日战争汽车用油。

知识救国 为抗日战争做出贡献

靳锡庚,字寿山,别名秦克恭,1900年11月14日生于河南省杞县邢口集。幼年师从伯父读经书与实用之学。1927年参加了睢县和杞县的农民暴动。大革命失败后,他出外求学,欲“知识救国”。1932年靳锡庚毕业于河南省焦作工学院采矿系。毕业后六年间,先后担任过湖北大冶富华煤矿测绘采煤技术员、焦作中福煤矿井下采煤兼测绘技术员等职。他这一时期在煤矿参加测绘与公路测修方面的工作,为日后从事石油勘探奠定了基础。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靳锡庚的父母妻子在战乱中先后病逝。他领着三个女儿逃难来到陕西省建设厅,经人介绍认识了孙健初,此时孙健初正准备去玉门老君庙进行石油勘查,急需一名测绘人员,靳锡庚毅然表示,愿同孙先生一同前往玉门为国家出一份力。

他们一道克服千辛万苦奔赴玉门老君庙进行石油地质勘探,踏遍了弓形山一带的高山低谷,绘出老君庙和石油沟两幅比例尺为万分之一的地质地形图和地质构造图,为老君庙定井位和钻井取砂样进行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在玉门油田创业初期,靳锡庚分管钻井兼采油工作。1941年,他负责在玉门首次使用800m旋转钻机,钻老君庙的8号井,出现强烈井喷。他带领钻井工人冒着强烈的瓦斯气在油流下安装上防喷器,制止了井喷。保证全矿完成了1942年生产汽油的任务,为支援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

情系石油 发现并创建玉门石油

1938年10月15日,他带上三个女儿和孙健初乘坐一部福特牌敞棚汽车从西安出发。由于战乱和资金短缺,西兰公路路况很差。一路颠簸,时时要下来修路。历经艰苦的一周后终于到了兰州。孙健初、严爽、靳锡庚三人第一次在兰州见面,从此开始了多年的共事。

靳锡庚抓紧时间做准备工作,他招来两名测量工人,每天给他们讲测量常识。孙健初购买测量测绘仪器,借来一顶帐篷,又在兰州租来一辆卡车。他们继续西行,12月4日到达酒泉。

再往前走就是渺无人迹的戈壁滩。靳锡庚只好把三个女儿寄养在当地的农民家里。由17岁的大女儿照看两个小妹妹的生活。12月已是冰封大地,要到海拔2200多米的祁连山区安营扎寨。他们艰难地向老君庙行进。第四天,经过一条峡谷,峡谷从东到西宽约一二百米,深百米左右。旁边有条一河,陶福兴告诉大家:“这就是石油河!”1938年12月27日,日夜盼望的老君庙终于找到。他们就在老君庙旁支起帐篷升起火。从此,开创了玉门的石油勘探历史。

首幅老君庙地质地形图及地质构造图诞生

到老君庙的第二天,孙健初迫不及待地要察看山背后的地形。由于山很像一把弓,后来人都叫这山为“弓形山”。他们想到山上去看个究竟。为加快勘探进度,靳锡庚领着几个新工人去野外测量。当时靳锡庚已是近40岁的人了,每爬一步都气喘吁吁。然而只有站在视线开阔的山头上,靳锡庚才能指挥工人如何测量出合格的等高线。测量时,靳锡庚一手拿笔,一手拿平板仪,眼泪滴在平板仪上,很快便冻成了冰疙瘩。这种艰苦的生活日复一日,支持他的是坚强的毅力。

经过一年的时间,他们踏遍了弓形山一带的高山低谷,测绘七千多个点。到了1939年10月,靳锡庚领导工人们绘出老君庙和石油沟地区两幅比例尺为万分之一的地质地形图和地质构造图,为老君庙油田初期定井位提供了重要依据。

刚到老君庙的一天傍晚,大家见到几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满身油污地朝他们走来,经询问得知他们是一个地主雇来舀油的。他们在油苗处挖个七八尺深的坑,让油流到坑里,当油积满时,地主便把油运到城里去卖钱。这种方法是从清朝延续下来的我国最早的采油方法。大家叫这些孩子为“油娃”。

舀油娃们引起了靳锡庚的沉思,靳锡庚想:总不能守着金饭碗讨饭,要自己动手解决矿上汽车用油难的问题。于是,他向孙健初建议将“油娃”们的三个油苗买过来,自己有办法可以多出油。靳锡庚指导工人在悬崖下露头的岩壁上顺着油层对着油苗挖了三条平巷。巷道用木柱支护,人们把它叫做石油坑道。靳锡庚学着“油娃”的舀油方法,每天可出原油1t多,相当于一口浅井,比挖坑舀油多出10多倍原油。

他们用一个七八十加仑的圆铁桶当炼油炉,骆驼草当燃料,每天可炼出5加仑(23升)汽油。在当时这些油就够卡车跑一趟酒泉。从出油到炼油没花一分钱,这也就是玉门炼油历史的开端。

这期间,由延长油矿调来两部顿钻。1939年3月13日,老君庙第一口油井在孙健初和靳锡庚所定的井位上开工了。挖方井就用了一个月,因井下气流不畅又导致两名工人窒息而死。顿钻进度也很慢,顺利时一天钻进一米多,如果遇到井壁坍塌,反而倒退。用了398天,钻到388.81m处遇到A层。这口井每天可产油三四桶(五六百升),这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希望。

第一次钻成我国高压自喷油井

1941年后为了向深层钻进,时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主任的孙越崎决定从萍乡煤矿调来800m旋转钻机钻老君庙8号井,这口井的负责人是靳锡庚。10月20日,当8号井钻进到448.76m处时,发生了严重的井喷,井喷一时无法制服。到了27日清晨,井内油砂堵塞,井喷的势头减弱,靳锡庚与司钻趁此机会再次冲上去,安装上第二个防喷器,大家才长舒了一口气。

这之后,8号井有7个月都是在控制下采油。当井不出油或油流速减小时就上下提放和旋转钻杆,同时将闸门打开,油便会自动流入油池。

1942年8月7日,这一天任凭怎样活动钻杆也不出油,为保证每天给炼厂100t原油,靳锡庚和钻井工人商量,把钻杆取下来,看是否堵塞。果然发现在套管100多米处已被石蜡糊住,钻杆管箍下边“肩膀”处已被砂子磨平,部分套管被砂子磨成一条条沟,有的断了,卡在钻头上,起钻杆时连套管也带了出来。当大家费了很大力气把钻头连同钻铤取出刚放在地下,通行无阻的原油一下子像出笼的野兽咆哮而出,时刻威胁着井场上的每一个人。

这次井喷一小时能喷出数百吨油,最多一天能喷出2500多吨。幸亏事前作了准备,就地挖的几个储油池也派上了用场。眼看所有的储油池都要满了,照这样再喷下去原油就要外溢,流到家属住宅区、矿场、机厂,随时都有着火的可能。靳锡庚此时更是心急如焚。说起来也真侥幸,正当油池装满时,油井不喷了,他们借此机会赶紧下钻并关了防喷器,一场井喷才算过去。

8号井的井喷时间比较长,靳锡庚和吴德楣、刘树人轮流值班,随时解决现场发生的问题,通过8号井井喷的教训,他坚持改用油管出油,并由大油嘴放喷改为小油嘴控制出油。同时也促使他对泥浆进行研究。通过8号井井喷的教训,他们认识到学习技术的重要性,靳锡庚说:“在毫无技术与经验的情况下去钻井,等于赤手空拳抓猛虎。”

在井喷的七天七夜里,他们如同与洪水猛兽搏斗,累得疲惫不堪,但看到这七天中所喷出的16000t原油,心里像打了一个胜仗般的痛快。到了1942年11月,油矿提前完成资源委员会下达的180万加仑汽油的生产任务,全矿职工欢欣鼓舞。总经理孙越崎披红戴花,带着上千人的队伍敲锣打鼓,亲自把一面锦旗赠给8号井。

8号井自喷14个月,其中三次失控喷油一个月,其余都是在控制下采油,共采原油53417t。1942年用此原油炼出汽油187万加仑,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的汽车用油。

奋进不息 不断谱写石油新篇章

1942年冬,靳锡庚参加了新疆独山子油矿接收工作,撰写了《独山子油矿钻采概况》,对独山子油矿进行了详细介绍和特点分析。回到玉门后用到生产上,并改进了泥浆的配制,为老君庙控制井喷事故提供了经验。

1945年5月,靳锡庚考取了公费出国学习,先后在美国休斯敦韩卜石油公司实习,之后又到怀俄明星机石油公司实习,最后在加利福尼亚美孚公司实习钻采技术。1946年8月,他学成后,回到玉门油矿。一次60号井钻透高压高产L油层后下套管注水泥时,发现该井注进的水泥很快被喷出,该井队长找到靳锡庚设法解决。靳锡庚判断这是将要发生井喷的预兆,他立即赶到现场组织工人利用井口的卵石、布条及水泥、三合土制成了防喷塞子,在关井后虽然井口上升到三四十个大气压,但该防喷塞子却不漏,从而避免了一场井喷,令美国专家为之叫绝。

在玉门油矿创业的最困难时期,使靳锡庚关心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困难,他更关注工人的文化、技术素质。那时,玉门油矿技术落后,技术人员很少,大部分是没有文化的工人。靳锡庚积极主张办夜校。他带头上第一堂识字课,又请来吴士壁、史久光等一批技术人员给工人们上文化课和专业课。他每天晚上要翻过两个小山头,风雨无阻地按时给大家上课。如王进喜等一个大字不识的工人,通过学习能看书看报,懂得许多钻井知识。后来,王进喜初到大庆时,效仿当年靳锡庚的做法也发动工人拣砖头,盖起“红砖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靳锡庚先后被任命为玉门油矿总务组副组长,西北石油管理局器材处副处长,北京石油总局器材处副处长,石油部勘探司钻井处副处长、副总工程师,石油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他虽在行政领导的岗位上,仍没忘掉钻研业务,翻译了许多国外油田开发技术资料。

20世纪60年代初,他奉石油部领导指示,带工作组到玉门油矿调研,对油田的开发提出了新的建议。他们认为过去10余年玉门油矿从L层中采出的油几乎全部来自L3层。而L1、L2、L4等层的油几乎未动,几个层尚有可采储量几千万吨之多。他们还认为,对L层采取边部注水,远不如分割注水效果好且来得快,在顶部注水有利而无害。他们建议对L层应采取分采分注水,否则对L1、L2、L4渗透率低的各层很不利。如井内条件许可,可在同一个井内分采两层油,甚至三层油。实践证明他们的建议是正确的。

靳锡庚在大庆油田调研时,对大庆开发中区(莎尔图实验区)做了开发分析,他针对地层多、生产井和注水井都交织在一起关系很复杂的特点,根据成千上万的岩心和电测测井数据,把地下的地层、水层等做了一个模型,使地下看不到的地层搬到地上,使技术人员和采油工人一目了然掌握地下情况。后来这种方法被大庆各井队推广,叫做“游地宫”。

靳锡庚一生追求进步,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他在84岁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他热爱石油事业,为寻找石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为人刚直不阿,敢于向不良现象作斗争。他一生节俭,并以艰苦奋斗为创业之本教育后代。“百年征程知行垂范,功名置外惟有一颗赤诚心”,这是靳锡庚同志一生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靳锡庚,石油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