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翁心源:“中国输油第一人”

2015-04-30 10:13:00 中国能源网
        简介:翁心源,石油储运工程专家。中国著名石油工程师,尤擅长管道设计,有“中国输油第一人”之称。1912年5月11日出生于浙江鄞县。1918-1927年间先后在北京师大附小、北京师大附中学习;1927-1934年在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学习。1934-1941年历任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实习技术员、湘桂铁路柳南段工程处工程师、滇湎铁路工程局工程师、叙昆铁路工程局工程师;1942-1949年历任资源委员会甘肃油矿局派往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实习石油运输和油管工程副总工程师、甘肃油矿局玉门油矿工程师、中国石油公司工程室主任;1949-1950年军管中国石油公司(上海)留用;1950-1970年历任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计划处处长、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基本建设处总工程师、石油工业部基本建设司总工程师、石油工业部编辑室总工程师、石油部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1970年在湖北潜江石油部五七干校去世。

翁心源,字同书,1912年5月11日生于浙江省鄞县,是我国地质学家翁文灏的长子。翁心源系中国著名石油工程师,尤擅长管道设计,有“中国输油第一人”之称。他是我国学习和掌握石油管道运输技术的第一人,发表了我国第一部《油管工程》专著;主持设计和建设了我国第一条输油管线和油库系列;指导了我国第一条长输输油管线和输气管道穿越长江等大型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为开创我国输油、输气管线工程建设献出毕生精力,做出突出贡献。

知识救国肩负中国输油重任

翁心源青少年时期随父在北京读书,从小勤奋刻苦,成绩优异。1927年,他考入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经过一年初习班、两年预科和四年本科的学习,1934年7月以总评第一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他投身我国的铁路建设。后因日本侵略军大举侵略中国,铁路建设被迫中断。当时,全国人民奋起抗战,作为能源的石油成为最重要的抗战物资,有“一滴汽油一滴血”之说,因此发展石油工业便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任务。翁心源听从时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的父亲翁文灏的指点,改行从事石油事业,来到1941年3月刚刚成立的甘肃油矿局工作。当时的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为培养建设人才,经考试选拔了一批优秀青年技术人员派往美国学习,翁心源是其中之一。

在选择专业时翁心源意识到,已经投入石油开发的玉门油矿地处西北荒原,交通极为不便,生产出的油品因运输上的限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而管道运输是石油开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他选定了在美国学习石油管道运输专业,从而成为我国学习石油管道运输的第一人,肩负起开创中国石油管道运输事业的重任。

在美国学习期间,翁心源不仅勤奋学习书本上先进的理论,也非常注重实际操作,一面认真考察美国油管工程实际状况,一面进行从玉门到兰州输油管道的设计和研究,并于1943年10月写成专著《油管工程》,系统而简明地论述了油管工程理论与应用,堪称中国油管工程的开山之作。1944年9月至11月在回国途中,他又赴印度考察了中印油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军用)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并与之对比,以提高《甘肃油管试验性的设计》实习报告的确切性。他还“深盼同仁中有对油管发生兴趣者,能进而加以研究,日后共同参加实建工作,为我国新兴之石油工业,解决运输之困难”。之后的著名石油管道专家梁翕章、张英,就是先后在他的鼓励和影响下从事石油管道这一行的。

践行输油开创中国输油事业

此前,偌大的中国还不知输油管道为何状。翁心源1943年留美期间立下的人生第一个愿望就是亲手在中国大地上铺设第一条输油管道。深造期间,他撰写完成的《油管工程》论文,开辟了我国输油理论的研究之路。1944年12月翁心源学成回国后,便携夫人和两个年幼的女儿,坐卡车长途跋涉到了玉门油矿,并立即开始进行从八井区输油总站到四台炼厂输油管道的设计。他经常顶风冒雪带领技术人员一起到现场测量、监督施工,仅仅不足一年,就于1945年9月高质量地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条4.5km长的管道,被人们誉为“地下油龙”。这是翁心源主持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输油管道,也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输油管道。为此,他被誉为“中国输油第一人”。

建设中国自己的油库系统,是翁心源强烈的愿望。1946年6月,翁心源出任中国石油公司工程室主任,主持石油公司所属各地储油所及售油站建设工程。他首先对这些储油所做了全面考察规划,完善了原有的一些设施,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工程队,从增建油罐开始,扩建了刚从日本人手里接收过来的上海营业所高桥东西两厂的灌装车间、油轮的装卸码头和油罐进出油系统,初步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成品油销售体系的油库。又从美国订购了一套制桶设备,用半年时间在西厂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先进的制桶生产线,使东西两个厂逐渐完善。与此同时,又扩建了天津、北京、杭州、台北、台中、苗粟等地的油库,还在上海、南京、武汉、广州、青岛、台湾等地建设了12座加油站,这也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最早的加油站。

翁心源不仅有工程建设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又有储运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建设这些储运工程中他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储油所、油库、加油站等一系列储存、销售设施。到1947年底,中国石油公司占领了我国沿海、沿江地区四分之一以上的油品营业额,结束了洋人在这些地区的石油市场一统天下的局面。

与世界接轨,建立中国的石油营销体系是他们父子多年谋筹的事业。抗战胜利后,翁心源赴上海出任新成立的中国石油公司工程室主任时,面对手中接管的日本人破烂不堪、少得可怜的储油设备,立即组织工程力量先修复了所有的储油设备,使这个当时全国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储油所很快恢复了运营,盘活了处于瘫痪的石油营销;紧接着又扩建、新建了油罐、灌装车间、装卸码头和进出油系统,使上海高桥储油所成为我国石油营销的枢纽企业。之后,在翁心源的主持下,仅用三年时间,就在全国先后建成了10座储油所、4座大型储油库、两个大型仓库和13个加油站。

1949年上海临近解放,翁心源积极参加了石油公司所属的上海高桥东西两厂的护厂斗争,千方百计保住了各种储油设备和器材,使之免遭国民党军队的破坏,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对这次护厂工作,中共中央组织部和统战部1993年5月联合下文指出:“对原国民党资源委员会人士中,在组织、领导护厂中有重要贡献或立功表现的,可视为我党地下工作人员”。翁心源就是其中之一。

成果累累为我国石油事业发展奠基

石油储运上的传承之作

石油储运在当时是一门新学科、新技术,为了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翁心源把在美国学习所得写成储运活页专辑共10余册(中英文),供工程室及所属油库人员学习,其中输油及油库建设与管理等知识均很详尽,储油区的油罐布局以至钢油罐建造、水消防等,相应配套,都很实际,读者便于引用,填补了当时此类书籍的空白,许多人从中受益。

他还亲自领导汇编出版了一本图文并茂的《中国石油有限公司业务设备现况报告》(其中绘出包括油库地点、储油容量、码头装卸能力等布置详图),既供参阅之用,又便于查找各油库、站、所的概况,同时也为解放时接收清点资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结构力学上的深邃造诣

沿长江的油库码头栈桥大多数距岸边较近,有较好的受力条件,且多为木结构;而距岸边较远的码头栈桥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在建造南京浦口油库码头栈桥时,要求能泊3000t油轮吃水深度,而且远离岸边约数百米,如按常规设计,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而翁心源根据江流平稳、少浪、栈桥虽长但承重轻,只有四根不粗的油、水管等有利条件,决定仍采用木结构。实践证明,在较深水域建木栈桥是可行的,不但大大节省了建造费用,而且缩短了工期。这项工程充分体现了翁心源在结构力学上的深邃造诣。

石油科技上的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他组织制订了石油工业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计划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规划;组织建设了我国第一条(克拉玛依油田-独山子炼厂)长距离输油管道,147公里长、年输油53万吨的大型管道,仅9个月就建成投产;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组织实施了大庆第一个油田——萨尔图油田的规划和建设,一次试压合格率在99%以上;攻克了四川油气田输气管道穿越长江的科技难关,这是我国石油工业开创性的科研成果;对管道防腐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其成果是对输油工程技术的重大贡献;出任石油部情报所副所长兼总工期间,为建立中国石油工业科技情报网做出重大贡献……

翁心源:中国学习和掌握输油技术的第一人,引领我国石油技术创新发展的一代宗师,是那个时代推进我国石油事业发展无可替代的重要人物。这,对翁心源来说当之无愧!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石油科学财富,而且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人生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翁心源,石油储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