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上世纪后半期以来世界油价变化已经历了4个阶段:二战后到1973年平稳的特低价期,以两次石油危机为主体的剧烈动荡期、1986至1999年起伏的较低价期、2000年至2013年剧烈起伏的高价期。此次油价下跌意味着进入了第5个阶段:动荡的较低价期。他起因于国际石油市场供大于需的积累,高额的剩余产能和超量的石油库存是其明显的标志;肇发于沙特阿拉伯等国不愿看到自己的市场份额被侵占而不再减产保价,同时又叠加着世界经济疲软美元指数走高的市场形势影响。市场供需将在新的低油价下达到新的平衡。低油价将首先对“财政油价”高且国内经济低迷的石油输出国产生强烈冲击,也将影响到生产成本低的石油输出国。而对石油消费国是利大于弊,并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回升。对一些高成本的油气也会产生明显地影响。最终将促使世界石油市场格局的重大变化。低油价阶段的再出现也会使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时代比某些人预期的要长。
关键词 油价 世界石油市场 供需关系 石油剩余产能 石油输出国 石油消费国
The Primary Caus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f Oil Price Sliding
Zhang Kang Lu Quanji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The world oil price had experienced four large stages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last century. They are the stable special low price stage from the end of the World War II to 1973, the severe turbulence stage due to the twice oil crisis, the unstable lower oil price stage from 1986 to 1999 and the sharply rising high oil price stage from 2000 to 2013. In this time, the oil price sliding means it is going into the fifth stage, the turbulent lower oil price stage. It is due to long-term accumulation that supply exceeds demand. The massive surplus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excess oil stocks are obvious symbols. Countries such as Saudi Arabia don’t like to lose their market share. So, they do not reduce their output to stabilize oil price. Meanwhile, weak world economy and rising U.S. dollar index also make effects on oil price. The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will reach new balance at low oil price. Low oil price will first pound oil exporting countries which are of high fiscal oil price and weak economy. And it will influence low cost oil exporting countries, too. But, for oil consumption countries, the advantages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 And it will help to recover the world economy. High cost petroleum producing zone will be effected obviously. Eventually, the world oil market situation will be changed significantly. The reappearance of low oil price will make the fossil energy age longer than some people’s forecast.
Key worlds: Oil price, World oil market, Relationship of supply and demand, Surplus oil production capacity, Oil exporting countries, Oil consumption countries
2014年6月下旬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出现大幅急剧下跌,至今年1月上旬布伦特油价下跌达59%,媒体惊呼其被“腰斩”。随之在专业报刊和大众媒体上出现大量文章,若干研讨会对其进行了专业性分析,其中大部分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其影响并提出对策,给人以许多启迪,但也有少量传达了被扭曲的认识。随着时间推移和更多信息的披露,这次油价大跌的根本原因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其更深远的影响也更进一步展现,这使我们对新世纪石油市场的特点有了更清晰地认识。笔者欲以此文提出己见,以就教于诸同仁。
1.供需关系的变化的积累是油价大跌的根本原因
为了弄清事情发生的根源和他与历次油价下行的异同,需要分析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但全方位的分析油价历史变化显然不是本文能胜任的事。这里仅从油价(产量)和石油供应角度对上世纪后半期至今作一概括回顾。
1.1. 上世纪后半期的历史的回顾
1.1.1. 油价变化的四个阶段
从油价变化趋势上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二战后到1973年平稳的特低油价期,第二阶段为以两次石油危机为主体的油价剧烈动荡期,第三阶段为1986至1999年的有所起伏的较低油价期,第四阶段为2000年至2014年上半年(按年计可到2013年)剧烈起伏的高油价期
[1]。图1明确地显示出油价低、高间,相对平稳、动荡间交替的周期性。进一步看,以上四个阶段可归属为两种类型:油价较平稳供需相对平衡和油价动蕩供需失衡。

图1 1960-2013年原油价格变化
上:2013年美元价,下:当日美元价
节引自《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4,原注:1945-1983年拉斯塔努拉公布的阿拉伯轻质原油价格,1984-2013年即期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
1.1.2.油价变化相对平稳阶段
从期内油价看,第一和第三阶段油价都相对平稳油价较低时期,也是供需关系相对宽松和平衡的时期。两阶段共计42年。除特别注明者外,本文在计算年和阶段的平均价时均采用与我国关系较密切的迪拜原油价格。
第一阶段的原油出口价绝大部分都低于2美元/桶,如优质的印尼米腊斯原油1971年仅1.7美元/桶。从世界石油产量看,1945年末至1970年的25年间是高速增长期,产量由3.55亿吨增长至25.90亿吨,年均增长率为7.63%,增长速度高起伏也小。此期间被跨国公司掌握的廉价中东和北非石油构成世界石油贸易的主体,支持着战后世界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供需间自然容易达到基本平衡,人们似乎不必去担心什么供应不足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世纪末,世界石油市场进入了两次石油危机后新的调整期。第三阶段的1986至1999年迪拜原油年均价为16.08美元/桶,期内年油价最低值1986年13.10美元/桶、最高值1991年20.45美元/桶,分别与均值差18.5%和27.2%。从世界石油产量看,产量由26.74亿吨增长至32.28亿吨,年均增长率仅为1.35%;该阶段前、中期产量在30亿吨左右,仅在其末期上升到32亿吨左右。与上述情况相应,虽然前苏联和华沙条约国家处于政治经济剧烈动荡变革,石油产量和消费量处于停滞甚至萎缩状态,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仍保持着总体上升的态势。这使世界石油消费量也上升较慢、起伏较小。石油供需间处于基本平衡状态,正是这一背景决定了油价的波幅不大的起伏。石油供需双方带着新的活力进入了新世纪。
1.1.3.油价变化相对动荡阶段
第二和第四阶段都以油价较高且动荡为特征,共计27年。这里我们发现油价趋势两种类型经历年数中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上世纪后半期到2013年间油价相对低平的有42年,明显超过了油价相对高且动蕩的27年,前者是后者的1.56倍。
第二阶段以1973年10月的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和紧接其后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为起始,以第二次石油危机后到1985年末石油产量和价格跌至谷底而告终。这是世界石油史上跌荡起伏的年代,因而已有大量的论著从各个侧面对其做出了精辟的讨论,这里仅从油价和供需角度做些提要性分析。
从油价看,第二阶段1973-1985年的13年间迪拜原油年均价为21.30美元/桶,期内最高价为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的1980年35.69美元/桶(曾短期超过40美元/桶),年油价最低值为期末的1985年27.53美元/桶,分别与均值差67.6%和27.7%。第一和第二次石油危机都以油价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人为造成的突然大幅抬升为标志。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1972年年均价仅1.90美元/桶,其爆发后的1974年竞达10.41美元/桶,后者是前者的5.48倍。第二次石油危机前一年1978年为13.03美元/桶,爆发后的1980年达35.69美元/桶,后者是前者的2.74倍。须知,年均价是抹平了峰谷的结果,以月,特别是日均值计其起伏表现更令人震惊。既然油价抬高的主导因素是市场供需之外的人为因素,那么这种扭曲就不能持久。禁运和高油价大大推动了非OPEC地区的石油增储上产,这使OPEC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减。特别是其“领头羊”沙特阿拉伯市场份额的缩减导至产量被迫由1981年的900万桶/日降至1985年的300万桶/日,由高油价带来的爆富变成高负债国。沙特决定带头发起OPEC对OECD的油价战,大量增产和出口使油价狂跌,由1985年11月最高的31.72美元/桶降到次年3月的10.42美元/桶。于是进入了上述低油价的第三阶段
[2]。
从产量看,在OPEC对某些西方国家实行禁运(意味着一定数量的减产),特别是OECD国家经济危机需求大幅降低的打击下,世界石油产量也突然大幅走低,由1973年的28.19亿吨降到1975年的26.60亿吨。他意味着二战后产量一直快速攀升的趋势戛然而止。第二次石油危机前的1979年产量刚升到31.15亿吨,接着又是连续的走低,到1985年跌到26.74亿吨。这样,在整个阶段的13年间,石油产量平均年增率仅为0.25%。
如果说战后国际石油市场的话语权一直掌握在西方跨国公司手中,也可以说是买方市场。那么两次石油危机期间的市场主动权则掌握在OPEC手中,成为卖方市场。在1970年代初,OPEC曾与跨国石油公司的代表团谈判要求提高油价,也曾达成协议将油价由3美元/桶左右提高到11美元/桶左右(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大幅度的提价,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但冷战大背景下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突然爆发却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路径,OPEC与应对危机而组成的OECD以对抗的形式展开了博斗。OECD实施“市场力量战略”采取多种方式应对。首先是开源节流。一方面大力发展石油替代能源(首先是天然气)并提高能源效率、节约用油,另一方面加强在非OPEC国家勘探开发石油,开拓新产区(如北海),大力推进老油田的二次开发和低产油井利用(如美国)。在这些方面其先进的科技水平和市场化的高效运作起了关键性的支撑作用。第二是形成集体的石油安全保障。OECD下属的国际能源署(IEA)组织安排下,逐步具备了可达三个月消费量或进口量的储备能力和有效的供应预警及危机应对体系。第三是利用市场和金融优势。大幅度提高OPEC国家必需的油品、各种消费品和军备的进口价格,促使大量“石油美元”回流并形成对OECD国家经济复苏的有力支撑
[3]。这一轮争斗的结果却出乎许多人的预料,反使OPEC自身陷入严重经济困难,到80年代后期其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占统治性的话语权己明显地被削弱了
[4-5]。於是世界石油市场结朿了剧烈起伏的高油价阶段,进入了上面所说的战后的第三阶段。但第一、二次石油危机期间OPEC所制造的石油短缺对经济的影响却在一般公众的“市场心理”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回到本小节命题,同属油价动荡且较高第四阶段则放在下面做更详细的讨论。
1.2. 本世纪初供需关系变化和油价突降
1.2.1. 本世纪初总体趋高的油价
作为上述第四阶段的本世纪初14年间的迪拜原油年均油价为61.91美元/桶。该油价分别为第三、第二阶段油价的3.85倍、2.91倍。显然,大家将其称为“高油价时代”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至于其“剧烈起伏”的特点,图1已形象地显示了。其月均、日均油价的起伏大家都还记忆犹新、这里只须点出其2008年曾出现的140美元/桶脉冲式的高油价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与其油价的特点相应,该阶段世界石油产量平均年增率有1.28%,略低于第三阶段的1.35%,但却明显高于第二阶段的0.25%。
如将本阶段以2008年为界可细分为两个时期,则其特点就更为凸现。2000年至2007年的8年间的迪拜原油年均油价为39.03美元/桶,相应的产量年增率为1.20%。经历了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和其后世界经济的动荡,2008至2013年间的迪拜原油年均油价为92.41美元/桶,相应的产量年增率为0.73%。令人关注的是,如果说两次石油危机期间因为OPEC人为的使油价大幅突涨造成经济衰退并使产量年增率降低,那么本阶段却因石油以外的原因(金融危机)而导致经济衰退并使石油产量增长近于停滞,而油价攀了历史峰值。
1.2.2. 页岩革命带来的生产格局变化
在上述世界石油产量2000至2013年平均年增率1.28%、2008至2013年间产量年增率为0.73%的背景上,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国(2008年其进口量占世界的24.73%)的产量却在快速增长着。众所周知,该阶段其油气产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起始于页岩气和继之的页岩油产量的急剧增长,由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常被称为页岩(气)革命
[6]。此前,美长期石油产量曾长期处于缓慢下降中,仅以2000至2008年计其年增率为-1.91%。由于新技术探索成功并迅速普及,一个油气生产新领域出现了。美国页岩油的产量快速增长在2009年弥补了原有油田的递减并使其总产量转降为升,至2013年的5年间年增长率高达8.10%。进一步看,世界2013年石油同比仅增加13.1百万吨,而美国的增产量却达52.1百万吨。在上述美国增产中,页岩油产量占日趋增大的比例,2013年达总产量的41%,这与页岩气占天然气总产量大致相当。目前他已开始油气的出口、并展现出美国将由最大油气进口国转变成重要出口国的前景。由巨大技术进步肇发的页岩革命不仅使页岩油气产量大增,而且带动了多种非常规油气(如储量巨大的加拿大沥青砂岩和委内瑞拉超稠油)的发展,使很多过去的难开发油气田(如超深海和超深层)、低产油气田降低了经济可采下限、大为提高了产量和延长了经济开发年限。总之,这个页岩革命使世界百余年仅局限于常规石油的时代开始迈入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开发并举的油气生产新时代
[7]。以北美页岩油气为首的非常规油气快速增长,一批发展中国家的油气产量增长(如哥伦比亚、巴西、俄罗斯2008至2013年间石油产量年增率分别为11.29%、2.21%、1.63%),伊拉克石油产量的迅速恢复(2008至2013年间石油产量由242.8万桶/日增至314.1万桶/日、年增率5.29%,2014年12月更达370万桶/日)等多种因素的叠加使石油生产过剩的局面日益凸显。一个因供应大增而打破原来的供需平衡局面,使之日趋宽松的世界油气新格局己开始形成
[8]。
1.2.3.消费格局日趋明显的改变
OECD国家在石油危机后开始的开源节油、调整优化能源构成的步伐在新世纪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在对环境问题日益被重视的压力下、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大为加快了。其1997到2005年的8年间石油消费量年增率仅为0.91%,其后转为降势,至2013年的8年间石油消费量年增率降为-1.40%。与之相应,在世界的基础能源构成中2005年石油占40.97%,到2013年降为38.59%。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快速发展的天然气和新能源在挤压着石油的地位,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降低着石油消费的增速,进而降低着石油消费量和他在能源中的比例。
但是,在本世纪初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降低在被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的消费快速增长抵消,从而出现全球石油消费和生产的低速增长。进一步地分析注意到:2005年到2013年间中国和印度石油消费量年增长率分别为5.61%和6.79%,而同期全球仅为1.0%;该两国以8年间的消费增加量计分别为179.6百万吨和87.0百万吨,分别占同期世界增量265.8百万吨的67.56%和32.73%。把上一组数据与2008年以来的经济形势联系起来会发现,金融危机(一般多指2008到2012的4年)的影响虽是全球性的,但他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却差别很大。中国保持了引人注目的经济高速增长,印度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影响也相对轻些。2013年以来,美国已开始走上复苏和发展,但欧洲却仍沉溺于经济增长停滞的阴影下。令人关注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却陷入明显的经济困难中,其中包括一度成绩斐然的金砖国家巴西、南非和俄罗斯,其GDP增长率在连续数年下行之后,2014年的增长率分别力0.6%、1.5%、1.7%。多种因素使这种影响到全球性停滞、低增长的趋势难于在短期改变
[9]。特别是作为拉动石油消费的中国己开始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继而中速转变。与之相应,预计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速在2020年前降为年均3%左右,在其至2030年降至年均1%左右;天然气消费量增速的相应值分别为年均8%左右和年均4%左右。印度的能源将更加倚重于煤炭、天然气、且制定了发展核电的宏伟计划,其石油消费量的增速将明显下降
[10]。对于世界石油消费仍能维特较快增长的期望来说,中、印己出现明显讯号的趋势变化是使其破灭的最后一击。新能源(不包括水电、核电)的发展势头由欧盟北美扩展到大部份发展中国家,甚至非洲。2010年全球新能源消量为165.5百万吨油当量,占全部能源消费量的1.38%,到2013年以上两数分别为279.3百万吨油当量和2.19%,3年间的年增率达19.06%。这种发展新能源增长压低煤炭、石油比例的调整必将持续进行。显然,从经济和能源发展趋势分析都使研究者做出石油消费量增长将更加趋缓,甚至将出现降低的判断
[8]。
1.2.4.供大于需的两个明显标志
一般的油气产量统计中反映出的是国际市场中供需基本平衡状况,生产过剩会很快地传导到上游而使产量增速降低甚至减产,反之亦然。所以仅从全球年产量、消费量变化的数字上还难明确传达出上述供需关系宽松且供大于求的结论。很少被业研究者注意的剩余产能变化却能给予人们明确的启示。油气工业上游的勘探开发之间划分出一个带有相对独立性的阶段,即产能建设。从投资构成上看,产能建设的投资额远大于勘探并要求短期内完成。在花费大量经费和时间完成了勘探和产能建设后却不允许进入后续的开发阶段时,这部分闲置的生产能力便被称为剩余产能。当然,已开始生产却被要求关闭井口阀门而停产的这部分生产能力也归入剩余产能。剩余产能的存在使大量建设资金被压占,不能及时产生经济效益,对上游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目前来看他几乎完全分布在OPEC国家,主要是沙特阿拉伯。他们为了影响油价和/或抢占市场份额,也曾主动以降低或提高剩余产能为手段使产量在短期内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对已建成的产能来说,这只需要打开或关闭阀门等现有设施,较容易做到。如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为了维持高价要求沙特在1982年下半年主动减产10%左右,使其剩余生产能力扩大至540万桶/日,占其当时产量的约51%。在本世纪初的剩余产能变化在100万桶/日至650万桶/日之间,2009至2011年亦达350万桶/日以上(图2)。
[11]。到2014年油价已开始下降时沙特仍保有着这样雄厚的剩余产能,因而其石油部长扬言可在30天内将产量再提高200万桶/日并不是无稽之谈。

供大于需的另一明显标志是过量的石油储存。对于石油进口国来说,一定数量的石油战略储备和战术(商业)储备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安全保障。为此,在经历了石油危机后OECD规定其成员国必须有相当3个月石油进口量的储备
[12]。许多成员国不但完成了这一要求,有的甚至已达到120天左右。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30年间,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已证明OPEC国家不仅不能再使用禁运等“石油武器”(沙特前石油部长亚马尼曾有句广被引用的名言:石油武器是把双刃剑,他可能首先伤及我们自己柔软的下腹)对付石油进口国,甚至也难以主动改变石油市场走势。在此背景下,特别是在目前经济困难条件下,OECD国家完全可以适当削减其储备量(不仅石油储备能力的建设耗费大量投资,其维护和更新也需要不菲的费用),但近来主要石油进口国储备已达到饱和状态。据IEA统计2014年11月底OECD国家的商业和战略库存相当于93天石油需求或172天石油净进口量。另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2015年初报告,其商业石油总库存已达11.637亿桶,创下1990年有统计以来的新记录,较过去5年均值高20%以上。汽油库存2.383亿桶,亦达1982年以来的同期最高值。此外,美国还有6.9亿桶的原油战略储备,按当前消费水平计相当98天原油净进口量。为了储存手中的石油,不少国家租用超级油轮暂存,仅VICC级(运量大于16万吨)油轮被用做浮舱的就达25艘,总储油能力5000万桶。这导致海上运费大涨。
[13]。直到油价已明显下降的本年初,OECD预计原油库存可能在该年中期达28.3亿桶的记录高点,这意味着油价下行的压力尚未完全释放。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石油进口国在油价大降已成定势时也尽量扩大储备。中国有关方面表示,到3月底现有战略储备设施已接近满仓。希望这些国家将以大增储备使消费量抬升已无大可能。
1.2.4.从畸形高油价向低油价的转变
上面的论述中包括着一个明显的矛盾现象:国际石油市场上近期明显的供应大增消费趋減、供需关系日趋宽松的背景上为何出现了2011至2014年前半期迪拜原油超过100美元/桶的特高油价呢?
首先,应注意到最大石油输出国沙特阿拉伯的变化。沙特产量和出口量长期名列前茅,2013年沙特石油产量占中东的40.80%,占OPEC的31.16%。前已述及,历史上他多次担当着调节油价的首要浮动产油国的角色。在第一、二次石油危机时,其他OPEC国家尚能配合沙特,也有适量的减产或者遵守关于产量配额的决定,但随时间推移,特别是某些国家遇到经济困难时,不同程度的超配额生产就成为常态了,而减产保价的重任也就越来越多的由沙特承担。当然,这意味着沙特经济的损失,其市场份额被非OPEC国家、甚至OPEC国家的其他小兄弟挤占。但只要其仍在可忍受的范围内,为了顾全OPEC的大局,沙特这个“油老大”都要承担这种“冤大头”的角色。本世纪初为了摆脱低油价局面,OPEC再次实施了限制产量方针,致使其剩余产能大幅增加, 2001至2003年达到平均约450万桶/日的水平,与其他因素相配合使WTI油价由上世纪20美元/桶左右跳上25-30美元/桶(图2)。2008年后金融危机使需求降低,为了抬高油价又采取类似手段, OPEC的剩余产能从2005年至2008年的平均约150万桶/日提高到2009至2011年的平均约400万桶/日(他大致相当于中国2013年的产量)所造成的减产,使金融危机造成的需求低迷期与产量之间形成供应略偏紧的表象,在人为的金融炒作的助势下使油价再次推高。限产保价、剩余产能的加大是出现2014年上半年及其前高油价的重要原因。以2010年12月OPEC的剩余产能465万桶/日(约折合同期世界产量的5%)为例,其80%由沙特承担;而2011年10月280×万桶/日(约折合同期世界产量的3%)剩余产能则几乎全部由沙特承担
[14]。即使在油价开始下滑后,沙特仍独自使产量由2014年7月的990万桶/日降低到10月的960万桶/日
[15] 。但其他伙伴大多都在长期超配额生产,且其势头因高油价而大增。2010年超出配额(2500万桶/日)约400万桶/日,2011年4季度竞超近500万桶/日。2011年4季度OPEC将配额提高到了3000万桶/日,但2012年1月以来又平均超出新配额88.6万桶/日,到7月竞超新配额约200万桶/日
[16]。还应注意到在决定配额时曾因战乱而破坏的伊拉克未被列在限额内,而他仅在2013年就增产33万桶/日,占该年OPEC增产的约60%,不仅抵消了因战乱而减少的其他国家减产,而且进一步挤压了沙特的市场份额。市场形势的发展使沙特再也不能容忍这种长期充当“冤大头”、独自吃亏的局面继续下去了,坚决不再减产而要去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与沙特情况相近的中东海湾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合会)国家也支持这样的政策改变。2014年11月的OPEC会议否决了委内瑞拉等国要求减产的建议而通过了沙特的维持原产量配额的要求。这就断绝了使己出现的油价下行逆转的最后一点希望,曾被人为推高的油价转为狂跌己成定势。
第二,金融炒作和美元汇率变化是油价起伏的重要因素。本世纪以来大盛的原油期货交易使石油变成了金融的衍生品之一。金融危机以后各种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皆趋低并持续至今,交易市场上的投机炒作更加集中于这个最容易影响舆论牵动人心的石油上。特别应提出的是上世纪末到本世纪最初几年曾多次泛起石油枯竭论的思潮,他总是宣称石油产量会很快持续下降、甚至不久将枯竭。在人们对石油的不可再生性简单认识的背景下,这个论调很容易为业外人士和广大公众所接受
[17]。因此,一些外在事件和波动较容易被国际石油市场上的炒作者所利用。他助长了油价的起伏且往往使其形成叠加在油价变化背景上的次级峰、谷,甚至形成脉冲式的升降。如果说金融炒作对油价的影响是低级次的、相对短期的,那么本身就有较长周期的美元汇率变化就可以产生对油价的重大影响。在美元与黄金价格脱钩以后的国际贸易中,美元指数与油价呈负相关就成为必然现象。当美元贬值、含金量降低时己美元为单位结算的油价就要升高,反之亦然,这就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则。2008年油价出现尖峰时美元指数跌入低谷的73左右,而当2014年因美国经济复苏而欧元、日元等许多国家货币贬值造成美元指数快速上到100上下时,相伴着就出现了油价的急剧下跌。如果说金融炒作造成的油价波动从某种角度上可被人贬义的归为“不合理”现象,那么美元汇率变化带来的油价起伏便是正常的、合理的。
显然,无论是供大于需的明显凸现还是美元指数的快速增高都是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合乎逻辑的变化,他雄辩地说明此次油价大跌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是长期积累的供应增速大于消费增速的结果
[18]。如果再深究一个层次,他们都肇因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展和普及。
2对油价起伏不同认识的分析
油价的大幅起伏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而引起其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因时因地有所差别,因而有不同认识是正常现象。此外,不同国家、群体在经济和石油市场上的地位、利益不同也会使其有意无意的强调不同因素,甚至夸大/缩小某些因素以左右舆论。对此,有择其要者加以分析的必要。
2.1.阴谋论
2.1.1.油价大跌是要打压俄罗斯
一些人简单地把乌克兰危机引起的美欧对俄制裁与油价下跌联系起来,甚至夸大二者在时间上一定程度的巧合为因果关系,把油价大跌这种全球性经济表现降低为一种美欧压制俄罗斯的手段(至少是所谓“幕后战略操盘手”)。这种本末倒置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如是,人们不禁反问:前几年的油价大涨确实大为促进了俄经济增长,近期的油价大跌也有利于中国经济转型,这些都是因为有人在“阴谋”帮助俄罗斯、中国吗?耐人寻味的是,这种说法常在俄某些当权者那里听到,这不过是面对困境时的一种宣传手法而已。
2.1.2.油价大跌是为了打压美国页岩油气
前己述及,北美以页岩油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发展是使供需关系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必须看到另一些事实:美国目前油气出口尚不成规模,未挤占中东的市场份额,真正威胁其市场占有份额的是某些OPEC伙伴和俄罗斯等出口国。近年美国进口量大减,但并未明显减少从中东(特别是沙特)的进口。页岩油大发展前的2008年美国从中东进口石油119.7百万吨,占其进口量的24.57%,2013年从中东进口100.1百万吨,占其进口量的26.14%。这是因为中东以迪拜为牌号的原油是含硫重质油,他的炼油加工亦需与之相适应的专门设备,美国已建成的一大批曾专加工中东重质油的炼厂也不能轻易改变所适用的原油品种。而美国增产的页岩油却是典型的轻质油,故美国削减的是来自非洲等地的轻质油进口量,进口中东油的比例反而略有增加。从另一角度看,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美国与沙特都是相当坚定的盟友,相互依赖性很强,沙特为何偏要专与并未妨碍其利益的盟友作对呢?
2.1.3.阴谋论流行的思考
把主要是经济领域中发生的带必然性的事情硬往政治因素上去“上纲上线”以寻求解释和对策,是人们在研究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如当页岩革命兴起时总认为是美国虚假的宣传,当美国预测的全球页岩气资源量中把中国列为世界之首时,也有人公开称其为是阴谋:欲诱骗中国上当,去把大量投资消耗于没有效益的页岩油气上。其实这些人根本不了解美国人预测所根据的恰是中国公开发表的资科、也不知道资源量测算本身所特有的含义和所允许的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类似现象一再发生且往往产生误导,其原因除对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外,还在于其长期形成的浮浅、过时的习惯性思维。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再次启发我们,需要专业工作者从实事求是的研究出发向业外人士多做解释、说明。
2.2.把多种因素简单并列
任何一个重大社会、经济事件都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有着与其他事物广泛联系的,这只是事物的一方面。但也还必须同时注意到其中只有少数是重要的、决定性的,甚至在某个发展阶段仅有一个是主导的。从这种思维罗辑出发在油价变化上应注意以下的问题。
2.2.1.突出中、长周期变化的分析的中决定性因素
国际石油市场上油价变化曲线是复杂的,统计的时间单元越短(如日、月均值)其曲线越使人眼花缭乱,而将时间单位放长(如年或数年的均值)则曲线就趋于简单并显示出某种类似周期性的起伏。他表明影响油价的因素至少可归为两大类;一类为影响期甚短(甚至脉冲式)的次要因素,另一类为影响时段较长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研究目的会有不同的侧重,如期货和股票投机(投机并不完全是贬义词)者更关心短期的变化,希望以对其预测的较高命中概率保值或盈利,但实际上因受多种主客观条件制约其判断正确者较少。从国家经济或公司运营的可持续性出发,研究者更注重中、长期的变化,希望在战略决策上更符合市场变化的实际,少或不出现重大失误。在思维方式上人们就借助于波动模型来认识带周期性起伏的事物。在物理学上典型的波是无阻尼震荡的正弦型波,他由起始时间、振幅和波长三要素决定其波形起伏。在一个或多个次级波叠加时因上述三要素不同可使彼此间的叠加效应不同,同一时间点上多个向上的叠加效应可使曲线拉高,反之可降低。这样就可出现总起伏背景下的波形畸变。研究者就要从复杂的曲线变化中找出决定总起伏背景的基础波型并解析其决定性的三要素,然后认识叠加于其上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次级波型。当然,实际上不存在真正的“无阻尼震荡”,在演变的时间轴上可有外力加强或削弱(阻尼)其震荡。显然,我们可借助上述的复杂波叠加模型去分析油价及类似事物的变化。
因此,在从中、长期变化着眼的战略性研究中应首先找出并分析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可理解为作为背景的基础波),而后认识他和少数几个重要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叠加效应。研究中常出现的把政治因素与市场因素简单并列
[19],把“十大因素”、“六大要素”并列的思路是有缺陷的。
2.2.2. 从国际市场变化的内因着手,不过分夸大政治因素的作用
经济上的突出现象之一是发展速度的显著起伏,即通常说的景气与萎缩甚至危机的交替。他在石油市场上的表现就是供需关系,常用偏紧、短缺或宽松、过剩来表达。他们可间接、直接的对油价起决定性的影响。油价大致平稳意味着供需关系基本平衡,意味着争取最高价的卖方与希望最低价格的买方间利益的平衡或双赢。油价起伏的上限决定于供应过剩已达到卖方必须用减价来争取市场份额以维持主要输出国和主体公司的利益时。反之,其下限在于低价对高成本石油生产的压抑、淘汰已到达使现存的生产已经或即将出现供需平衡或供应紧张时,在达到影响主要输出国国家经济政治稳定和主体公司生存时。总之,在供需关系出现或即将出现转折的拐点、临界点时。当然,在上述背景上具体时间可因次级因素影响在有所提前或滞后。而上述影响油价起伏,决定其上、下限的整个生产、交易过程都受制于生产成本,决定于其科技水平。总之,价格是个经济问题,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直接表现,也可以说油价起伏中市场规律起主导作用
[20]。
这决不是否认其他因素对油价的影响,这之中最常谈论的是政治因素的影响。从跟本上和长期上看经济决定政治,但政治对经济的发展(包括增长速度停滯或衰退)可以有反作用,有时甚至还有重大的影响。这个反作用也还是要通过对经济内部的作用来实现的。正所谓外因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上世纪的两次石油危机是政治因素极大的干扰了经济发展和市场规律的最好案例。但最后矛盾的双方还是通过市场的较量(OECD很恰当的把其对策称为“市场力量战略”)达到了新的平衡。本文中谈到了一个常被人忽略的事: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前在与西方石油公司代表谈判己达成国际油价可由约3美元/桶增至平均11美元/桶并表示以后可因条件变化而继续调整,这是考虑到美元贬值、通货膨胀率及油田综合递减补偿等因素后双为都可接受的较公平的结果
[2]。两次石油危机造成的动荡给世界带来不小的损伤,但结果是使危机期间的平均油价仅达21.3,以此计算其油价年增率约为5.2%,完全在此前谈判中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这个过程雄辩地说明了外在的政治因素的影响是第二层次的,巨大的外因影响也须通过市场的内因起作用。上世纪90年代爆发了多次局部战争,其中有在号称世界油库的中东中心爆发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接踵而至的被称为2.5次世界大战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摧毁,有美英联军推翻萨达姆的大型战争……。这些都不亚于甚至明显超过上世纪70年代初肇发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但他处在1985年后的世界供需相对平衡背景上,处在已有了充分应对措施的背景上,因而并设有出现曾被许多人预言的油价大涨的变化,只有短期小幅的起伏(图1)。再如,即使在2014年下半年油价急剧下跌时,世界政治动荡和局部战争的负面作用亦未减弱。在中东腹地恐怖分子组成了跨伊叙两个产油国的“伊斯兰国”,破坏和威胁着一批油田、管线。利比亚成立了两个对立政府互相攻击,破坏了反卡扎菲战争时都未能大创的若开油田和出口设施。在中东、非洲不少产油国频频响起自杀式爆和恐怖份子袭击的枪声……世界可谓之不平静。但这一切并未能阻止己经长期供大于求且沙特拒绝减产保价所带来的油价狂跌。
世界石油市场已经成熟,他有能力消化某些外来干扰和突发事件,不使其造成明显的影响。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集团能够独自控制和逆转世界石油市场。他们愿意做的是顺势而为,能够做的也只能是使自己国家或公司尽少受损、尽多获利而己。
3.油价下跌的影响
3.1. 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影响
在讨论油价影响时我们强调区分两种期望油价。一种是从国家的预算或维持目前政策下的经济发展政局稳定而要求的油价,这种为满足国家财政预算平衡所需的出口交易价也可被称为财政油价
[21]。为满足这一要求除参与抬高油价外最直接的办法尽量从油气企业的收入中提取更大份额为政府所用。另一种为从企业正常生产运营出发所要求的油价,即在获得正常利润的情况下使其运营并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他也可以被理解为生产盈亏平衡价格。两者皆因情况不同而有相当大的变化范围。
3.1.1. 石油输出国
低油价时期对石油输出国总体是个困难的坎。油价大跌而且短期内无大升之可能,将使所有石油输出国收入大减,外贸收入的大减必对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不利影响。但由于其具体情况的巨大差异,影响也各有不同,大体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经济政治的稳定对高油价依赖度高的国家。这将首推委内瑞拉。其在查维斯执政期间长期执行政府强力扭曲国内石油市场、以石油收入去实现资源民粹主义和“石油社会主义”的要求。致使国家财政和国家石油公司大量亏空、石油生产乏力,酝酿着经济政治的动荡
[22]。要維持其现有政策而不致陷于经济崩溃,多家机构的评估值虽有不同,但都须油价在100美元/桶以上,有人认为实际上应达120美元/桶。本来就缺乏人气的马杜罗硬着头皮接下的烂摊子偏又踫上油价大跌。目前的低油价使石油占出口总额96%的委内瑞拉经济难以为继。按去年末的油价穆迪公司预计,委将面临390亿美元的外债缺口。据国际货币组织(IMF)测算,此次油价下跌使其GDP增长率下跌至-1.2%。加印钞票引发了通脹狂潮,2014年8月官方报告通胀率已达64%,此后的持续大涨使官方再不敢公布数椐。独立金融机构称其可能己达3位数
[23]。到处排长队抢购的人群面对着空空的货架还会忍耐几时?令人十分关切。第二个要数俄罗斯。乌克兰危机短期难解,美欧的经济制裁必将持续或有所加大,面对着狂跌的油价、大量外逃的资金、剧烈贬值的卢布、己达两位数的通胀,俄罗斯感受到一阵阵增强的经济寒意。而使俄难以下咽的苦果却是狂跌的油价。在2001年俄财政收入中油气出口仅占20%,2013而却上升到52%,在高油价中膨胀起来的各项内外政策、经济预算面临着重大危机。西方机构估算,按目前 俄财政支出的要求,国际油价应为104美元/桶。但俄能源部长在今年3月表示,对俄企业来说70-80美元/桶就可获利,60美元/桶也勉强可以接受。目前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近于停滞,其所拟的大量油气投资(特别是高成本且短期难见效的北极区开发)也必将被推迟。令人关注的是其债券收益率风险溢价指数上升了300多个基点,与之相比经济也相当困难的巴西、墨西哥仅上升约40个基点。所幸俄内部政治尚属稳定。如果不再堕入扩军备战的陷阱,如果改变其经济政策,真正改弦更张实施改革开放,俄罗斯仍可望渡过这一艰难时期,逐步恢复元气
[24]。第三个数产油和出口大国伊朗。其国内经济治理不善、扩军备战的压力甚大,又受到长期的国际制裁,使其步履维艰。高盛曾预言,伊朗要维持预算收支平衡需国际油价涨至139美元/桶,IMF亦认为可高达122美元/桶。为应对油价下跌伊朗2015年的新预算降低了约120亿美元的开支和投资,他对应的财政油价仍为72美元/桶,看来目前的预算目标仍很难实现。好在其经受这样的内外压力时间已相当久,形成了一定的抗压能力,加之新总统哈桑鲁哈尼调整了政策,国际制裁的力度也可能趋减,这使其有可能在低油价下挣扎度日。但伊朗面对的国内外形势充满了变数,他在低油价下的走势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与以上3国有某些类似的还有中东的也门、叙利亚,非洲的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撒哈拉以南的石油输出国。
第二类为经济政治的稳定对高油价依赖度较低的国家。以沙特为首的海合会国家是其代表。他们生产成本甚低,全成本多数在10美元/桶左右,完成建设成本回收后的纯开采成本仅4-5美元/桶。但他们还需要在公司获较高利润后,以相当大的费用维持皇族庞大的消费和巨大的军备开支,在“阿拉伯之春”后还要多开支一笔 不菲的“维稳费”。好在他们接受两次石油危机后经济陷入了困境的教训,早已积累了相当大的金融投资并有着成功的运作,尤以科威特、卡塔尔和阿联酋最为成功,其收入接近、甚至超过石油出口收入。沙特石油出口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仍较高,但金融资本总量却很大,他有近8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仅主权财富基金(SWF)即达7330亿美元,为其本国2015年石油业预算总投资的3.18倍。这使海合会国家对石油出口的依赖度趋低,经济和政局相对稳定,对低油价的抗压能力相对强。按IMF测算,卡塔尔、科威特的财政油价约为70美元/桶,阿联酋也近约85美元/桶,但阿曼、沙特、伊拉克却为125至130美元/桶。按高盛的估计,其财政油价在沙特为85美元/桶,在科威特为63美元/桶
[25]。笔者认为,海合会国家可以短期忍受50美元/桶左右的国际油价,也可在70美元/桶左右维持,但还是希望能在80-90美元/桶,以可保障其国家机器的平稳运行。挪威、中亚和拉丁美洲的许多石油输出国情况大致可归属此类。
3.1.2. 石油输入国
低油价时期对石油输入国总体是利大于弊。石油进口价的大幅度降低对石油进口国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这将有利于财富向占世界多数的石油消费国转移,刺激消费增长,直接促进其经济发展。油价下跌将有利于全球经济向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由油价下跌可促使全球经济2015、2016年增速分别提高0.3%至0.7%,0.4%至0.8%。特别是利于中国、印度、美国的经济增长,利于欧盟、日本经济复苏,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其他石油进口国走出发展速度低迷的困境。
这之中要着重提出的是对东亚-南亚(沿海)弧形带和欧洲的影响。东亚-南亚弧形带2013年净进口原油886.1百万吨,占同年世界的47.23%,他不但是世界石油、能源消费的主要增长区,而且也是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油价大降利于压低存在多年的对该区油气出口的亚洲溢价(即扣除运费后亚洲进口的油气价格明显高于美欧)。既然在油价降低中要尽力保持一定的出口收入,那么争取市场份额的努力必须加大。2014年10沙特率先将对亚洲出口价降至2008年来的最低水平,接着伊拉克、伊朗等国都主动降低了对亚洲的出口价,如2015年2月伊拉克巴士拉港出口至亚洲的油价比迪拜交易所的期货价低3.7美元/桶,为2003年8月以来最大折扣;沙特2015年1月对亚洲油价也低于基准价2.8美元/桶。以欧盟为主体的欧洲2013年净进口原油444.9百万吨,占同年世界的23.69%,对世界油气供销格局仍有重大影响。当其经济总体恢复乏力、乌克兰危机中更突显出油气供应受制于俄的时机,此次油气价格下降对其缓解经济压力,谋求供应多元化显然大有助益。对北美的影响将在下节讨论。顺便指出,许多国家实行对消费原油和油品的补贴,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他都日益成为沉重的包袱阻碍着经济发展,2013年各国对化石能源的补贴总计高达5500亿美元
[19]。但取消他往往会引起反对,这在选举时多成为必须考虑的事。低油价是摆脱这一困境的良好时机,不少国家在实施更有效的帮助弱势群体方案时大幅减低或取消了这个违背市场规则的补贴,印尼、马来西亚和印度都取得较好的进展。值得提出的在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地球村里,石油输出国出现经济萎缩、政局动荡也必将对石油进口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他们在产油国的投资收益和已签合同能否履行、贷款能否如约偿还都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此问题在中国与委内瑞拉、俄罗斯间比较突出。
此外,应注意到原油进口国大多是油品输出国,近十余年来日益加剧的油品市场竞争,在页岩油气大发展、轻烃代替石脑油成为基础化工原料后,这种形势更为突出
[26]。在消化完高油价期的库存后,持续降低的油价又为油品市场的竞争增加了新的动因,炼油和油品生产、出口的将面临重大的格局调整、重组。
3. 2.对不同类型油气生产的影响
3.2.1. 非常规石油
从不同类型的油气看,对生产成本总体较低的常规油气影响较少,中东平均约为27美元/桶、其他地区大致在50美元/桶左右。而对总体成本高、有些技术还处在成长完善状态的非常规油气影响较大,但还须更进一步的区别对待。加拿大油砂平均生产成平约为70美元/桶(图3)。低油价首先影响到还在发展中的油砂产区,因为他所需的管线、出口码头等配套设施尚待完善,低油价对其能否完成投资顺利投产运营带来更大不确定性。还需注意到在加拿大油砂和委内瑞拉超重(超稠)油生产中多需掺稀油才能方便地运输,为此加拿大某些油砂产区甚至需专门管线先向其输稀油、委内瑞拉也需从国外进口部分稀油,这是其高成本的原因之一(但低油价却大为降低了此项开支)。北美页岩油的生产成本也有相当大的差别。据IMF和IHS分析,少数成本高的地区、新建项目经营成本价格可能达80美元/桶左右,而在大部份地区为40-70美元/桶、许多人把65美元/桶作为美页岩油生产的平价油价
[21]。据EIA统计,2015年2月美石油钻机开工数比上年峰值期减少了43%,但他生要集中在二叠(Permian)盆地。但既使这样,美石油产量今年仍呈升势,只是增速放缓。持续低油价对页岩油主体产区的影响至少要到明年才能显现。总体而言,低油价将首先打击非常规油气中高成本的部分,短期内很难撼动其主体部分。美国石油生产具有很大弹性,情况不利时许多中小公司会破产或被并购,低效率油井会关闭;而条件稍好时一批新公司就会涌现,一批油井又会重开,这一点在页岩油气上比较突出。从目前看,一批高成本的页岩油气公司己经倒闭或被并购,但大部分还能在50美元/桶左右油价下发挥老油区的技术优势(如重复压裂)并缩减开支而坚持熬过这个“严冬”。显然,低油价会压制、削弱北美页岩油气的发展势头,但并不能完全取消他们与常规油气的竞争。正是从这个角度IEA在年初预测非OPEC国家原油产量时,将其由2014年的6298万桶/日增加到2020年的6693万桶/日,这个增长中“北美页岩油是其中重要的贡献力量”。
3.2.2. 天然气
油价大跌已影响到天然气价。这不仅因为多数气价(特别是LNG)长协合同以某种系数与油价挂钩,也还因为油、煤价格大降易形成能源现货间的逆向替代,使金融危机后期欧洲就出现了天然气被更便宜的其他燃(原)料部分取代的现象
[27]。亚洲LNG现货溢价曾经比油的溢价更明显,目前的现货价已下降一半以上,如日本2015年2月约为6.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而上年同期为1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28]。联系到上述的对亚洲出口油已开始打折的现象,看来困扰亚洲国家多年的油气溢价难题有望以油气价格大跌为契机在该区国家的协同努力下取得解决。

图3 世界不同地区和石油类型生产盈亏平衡点比较
3. 3.对油气经营方略的影响
3.3.1.投资萎缩保障主体的盈利
低油价明显降低了石油业的利润和现金流,他首先表现是上游,并逐渐传到中、下游。对此,其直接、普遍的反应就是缩减上游投资(他占2013年全行业投资的65%),以保证其利润较高的部门更有效的运营。半年多来,各方面对此的报道越来越多,涉及面及影响深度也越来越大。各石油输出国、各类石油公司纷纷首先调低了其2015年计划和预算的指标,大幅降低投资额。在一流石油公司中,如国际石油公司中名列前茅之一者BP石油公司已把2015年的预支由原来的260亿美元下降到200美元,降幅达23.1%;居美国第二位的雪佛龙公司预计2015年支出同比减少15%、今明两年出售资产规模增加50%,但强调今年产量要增20%且股息将继续增加;中国的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2015年资本支出将减少700亿元到800亿元之间,比上年降低26%至35%。重要的二流石油公司可以阿帕奇公司为代表,鉴于低油价造成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严重亏损(仅4季度就亏48亿占年亏损的88.9%,而前年4季度却盁利22亿美元),其定于2015年2月的本年度预算为36至40亿元,为上年度80亿美元的45%至50%。但仍要求其产量与2013年持平,显然要将投资更集中在开发生产上。与之类似的马拉松公司2015年投资同比减20%,却要求原油产量同比增20%,以确保最低盈利。显然,被削减的首先是利润率低、投资见效期长的部门和项目。近期已有所缩减的新能源子公司可能进一步被压缩或剝离,勘探中向新区新领域的战略性开拓将趋于保守。如对北极地区的若干新项目会被推迟(图3所示其平均生产成本达75美元/桶、高者可达90美元/桶)。俄罗斯和埃克森合资的公司曾以在喀拉海pabeda(俄语意为胜利)油田的巨型(预测资源量大于5亿桶油当量)发现名列2014年世界新发现之榜首,但接着因被制裁使埃克森停止活动,这使钻井无法进行并因整个成本过高而被搁置。挪威国油公司首先停止了在阿拉斯加海域的钻探计划,继而表示2015年不会在号称自家后院的巴伦支海钻井并实际上搁置了在格陵兰的中标区块。雪佛龙无限期暂停其加拿大北极区的钻探计划,道达尔、康菲也搁置或取消了其北极开发计划
[29]。相应的,油气生产主业、老油区(页岩油气多称核心区)挖掘潜力增储上产的项目,已完成相当大部份投资且回报丰厚的项目(如深海、超深海领域及相关的设备制造)可望继续得到支持、甚至加强。
3.3.2.服务公司和设备制造公司将遇到更多的困难
按照石油工业各组成单元“千层饼”流行的模式,西方石油公司多将上游的纯施工部门(如物探、钻井、井下作业和其他辅助性业务)剥离,部分公司将中游、个别公司甚至将下游也剝离。剝离后他们独立经营,这样更利于在其专业上提高科技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有助于从整体上降低石油生产的综合成本。我国的大型国家石油企业也完成或即将进行这种管理体制的改革。这些服务类公司(可包括设备制造公司)的主要业务来自石油公司的订单、合同。石油公司削减投资将使他们承受更明显的生存压力。特别是这类公司中虽有大型、实力甚强者,但更多的是中、小型企业,他们耐受低油价冲击的能力较弱,如何使之从整体上渡过难关,是值得决策者认真关注的问题。
3.3.3.石油市场格局变化和新一轮重组
与上世纪石油危机、高油价冲击首先/主要引起石油消费国的动荡相反,这次低油价的冲击将主要指向石油输出国。首先是本文中所指的财政油价高且国内经济已相当脆弱的国家。这些国家经济、政局陷入严重动荡中,其影响很难是仅局限于其国内,必将波及其所在区域,甚至对世界地缘经济、地缘政治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他会与页者革命所带来的世界石油格局的变化
[30]叠加,使新世纪油气、能源市场的新特点更加突显
[8]。因而,在世界石油市场上OPEC与OECD之间、石油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关系将继续着更深刻的变化,世界供应和消费区的空间格局改变和多元化趋势将更加明朗。
公司间的参股并购资本运作本来就是正常现象,在低油价激发的动荡中,各类公司间将面临着新一轮重组。在低价期前半期这个重组可能以一批难于维持经营的中小公司倒闭而资产被其他公司所接受为主,他将突出表现在服务类公司上。油价开始大跌后传出的居服务公司第二、三位的哈里伯顿、贝克休斯合并告诉我们,这种并购不仅大量出现在中、小型公司上,也可能出现名列前茅者的强强联合。在低油价后半期公司并购中的科技因素将明显增长,具有适合该区该类油气田开发技术的公司将发挥其低成本优势较迅速的占领市场份额,并购其他公司。
对中国及其国家石油公司的影响和其应对方略基本上与全球类似。但更需注意我国正处在改革深入和结构调整期,一方面应利用低油价带来的良好条件,如使价格市场化和调减补贴;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削弱某些不利影响,如不能因削减投资而过分降低对新区新领域的战略性开拓,以保障其持续发展
[31];应化压力为动力,更加注意以科技进步和管理体系改进降本增效。对此问题的展开讨论笔者拟付另文。
4.低油价期的前瞻
4.1.低油价期将是个石油市场变化的新阶段
4.1.1.供应能力大于市场需求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本文前边的讨论已清晰地显示出,此这油价下跌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积累的供大干求,市场在寻求新的相对平衡。那么,预测这个低油价的走势也要从这个根本问题的发展趋势谈起。较长期的油气需求变化决定于经济发展、决定于石油在整个能源构成中的地位。这些都是有相当大“惯性”的,他们都难于在短期内急转弯。前文中已阐明全球经济都处于相对低迷的调整期,除中、美、印以外的多数国家尚在低增长中徘徊。而在此三国中,美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需求将继续下降,中国和印度对进口的要求已大体处在高峰期,进口量的增速己有所降低,短期内指望以其需求大增改变长期形成的全球供需态势是不可能的。至于供应侧,无论是出口国还是公司都希望在困境中稳定甚至扩大产量,只有维持相当大的产量才可在低油价下保持一定的利润,维持其生存。俄罗斯能源部长在今年3月11日表态,俄未来20年石油不减产且产量、出口量要增加,2015年国内压缩老炼厂炼油量300万吨,使出口增加200至300万吨。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在2015年3月初预测美原油产量会持续上升并在2016年达950万桶/日,从而接近其1970年的最高记录。如果某些地区因经受不住冲击而减产、停产,其市场份额将将立刻被填补(若干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剩余产能等待释放)。总之,世界石油市场已形成的长期稳产/低速增长的趋势短期内也难以改变。因此,低油价不可能是一个脉冲式的短期现象,他要持续一段时间,2014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将形成从二战以来的第5阶段――动荡中的油价较低阶段。
4.1.2.低油价期油价走势推测
油价大跌主要肇发于以沙特为首的海合会国家不再限产,减产,那么他下行至何处也要首先看其是否基本达到了其目的。到2015年初油价己跌至50美元/桶左右并在3月初出现较明显的第一次次级起伏。从其财政价格看这在海合会国家短期可忍受的程度上,他可能在此价位上观其变化,直到供应减少、消费增加到将出现新的平衡点。这就形成本阶段的第一时期,估计该时期至少为1至2年并可再稍长,期间价格很易出现上下10美元/桶的波动,且并不排斥炒作可能出现更高的脉冲式起伏。而本阶段的后一时期油价按现行美元不变值计,可能提高至60-70美元/桶并围绕这个范围上下波动,随时间推移而价位可抬升到80美元/桶左右。笔者注意到不少研究者有着类似的预测
[2]。至于整个低油价阶段延续的时段,目前还难以估计,从大幅增加勘探投资到获得产量的较大幅度上升角度考虑,他不会低于5、6年。这个时间段内全球经济疲软、美元指数高企的总趋势也难有很大的改变
[32]。
4.2.低油价期对能源构成变化的影响
4.2.1.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构成将至少持续到本世纪中期
在低油价带来的强烈冲击下,无论是对石油输出国还是输入国,无论对常规还是非常规油气都带来程度不同的压力,为了生存发展都必将更加重视提高科技水平,强调与其适应的新技术应用。这会使油气、能源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能源供生产、消费两方面的革命。
页岩革命和随后的低油价阶段出现再一次破除了公众对石油枯竭的恐慌心理。现在看来,整个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构成中占比低于50%的设想在本业纪前叶即没有必要也无实现的可能。能源构成是由经济和科技水平等客观存在所决定的,他可以加快但决难超越其所依靠的基础。金融危机后经济衰退所导致世界主要国家能源构成的逆行性变化(消费中天然气减少煤炭升高、新能源增速降低
[27]即是个很好的例证。在近来若干机构对世界能源中长期望中虽在具体数字上有差异,但总趋势却相当一致。如IMF在最近所作的能源构成预测中,在2020年世界石油、天然气的比例几乎相等、各占30%,到2035年,前二者的曲线又与煤炭占比的曲线近相交,三者共约占85%。这期间石油比例明显下降、煤炭緩慢上升、天然气有所起伏
[21]。令人关注的是煤炭比例还说明,不一定要出现天然气居首位且明显高于其他能源的所谓天然气时代,而以新能源为首、多能源互补为特征的后石油时代
[33]到来也要被推迟。近年来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廉价而丰富的煤炭是可能被清洁使用的,特别是其在大型发电和煤电的长途运输中可以既与环境友好又能高效低成本。他进一步启示:所谓优化能源构成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只要能与环境友好、低成本高效率,可以因时因地制宜的采用多种模式。
4.2.2.低油价为新能源的成熟留下了较宽松的时间
石油枯竭,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告急,再加上环境的压力,直接导致人们急不可待地发展新能源,急于在短期内(如2030年)在全球以其为首要能源。为此,不惜给予其大量补贴。这个愿望是美好的、可以理解的。但近年的发展也证明,他是不够切合实际的。回头看来,人们对发展新能源走向成熟所需要的科技高水平认识不足,对与其他能源、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契合上的许多问题以及其发展所需要依托的经济、财力状况了解不足。急于求成必给予其大量补贴,但补贴没有更多地用于为其发展奠定基础的科研上、没有用在从实验室到大规模应用所必需的逐步放大的示范性工程上,而直接用在产品生产和销售上,因而有时事与愿违、事倍功半
[34]。事实证明,关键是要更充分的依靠科技使其产品具有能源市场上的竞争力,让市场决定资源(包括投资)配置。违背这一市场规律强求上产,必然要走弯路。
有人说,页岩革命和低油价都有阻碍新能源发展的“负作用”。其实不然,正因为可以让化石能源等发挥作用,才为多种新能源发展争取了时间,使其更从容更健康的走向成熟,多作不同条件下的工程实验示范,使其成本更低廉、能源效率更高、与环境更友好。这样他就不再是在大量补贴(这种补贴最终还是要由消费者承担)下养成的“温室花朵”,就有了与其他能源进行市场竞争的可能。
面对着低油价带来的对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面对着世界油气能源市场格局的调整,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归根结底还是要由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用沙特石油部长带有感情色彩的话来说:“现在就让最有效率的生产者来生产吧”。
参考文献
[1]王才良、周珊,世界石油大事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1-456
[2]王佩,国际原油价格本轮暴跌回顾及石油市场中短期展望[J],国际石油经济,2015,23(2):54-62
[3]丹尼尔·耶金,石油大博弈(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119-268
[4]陈悠久,石油输出国组织与世界经济[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1-653
[5]张抗,中国和世界地缘油气[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115-207。
[6]丹尼尔·耶金,能源重塑世界(上)[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198-248
[7]张抗、张葵叶,美国页岩油气产量快速增长及其启示[J],石油科技论坛,,2013,32(5):30-35
[8]范必、徐以升、张萌、等,世界能源新格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1-303
[9]吴海珊,困难再度降临新兴市场,经济观察报,2014年12月29日
[10]张玉银、张抗,印度能源构成特点和发展趋势[J],中外能源,2014,19(11):1-10
[11]张抗、罗云峰,从剩余产能看新世纪世界石油供需形势[J],中外能源,2014,19(4):1-5 4
[12]姜润宇,石油战略储备欧盟的储备体制及其借鉴意义[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1-158
[13]王佩,原油库存过剩 海上运费大涨,中国石化报,2015年2月6日
[14] 侯明扬,杨国丰,北美致密油勘探开发现状及影响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13,21(7):7-16
[15]徐小杰,2014至2015年国际油价趋势分斩,中国石油报,2014年11月25日
[16]王晓苏,2015年石油市场最关注什么,中国能源报,2015年1月5日
[17]张抗,从石油峰值论到石油枯竭论[J],石油学报,2009,30(1),154-157
[18]丹尼尔·耶金,油气行业需要应对市场再平衡中的挑战[J],国际石油经济,2015,23(1):8-10
[19]何亚非,低油价、地缘政治和经济调整,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3月10日
[20]郭海涛,油价震荡是市场规律起主导作用,中国石油报,2015年2月10日
[21]朱民,油价下跌:全球冲击、展望和对策,第一财经日报,2015年3月3日
[22]张抗、卢雪梅,委内瑞拉石油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中外能源,2011,16(10),18-36
[23]王晓苏,石油进入低油价时代,中国能源报,2015年1月12日
[24]戚爱华、曹斌、徐舜华、等,俄罗斯原油生产和出口现状及未来趋势[J],国际石油经济,2015,23(2):69-74
[25]董雅俊,油市震荡引发市场重新洗牌[J],中国石油企业,2014,(12):72-73
[26]李超、王红秋,美国页岩气开发对化工市场的影响[J],中外能源,2015,20(2):18-22
[27]张抗,金融危机期间世界主要国家能源构成变化及其启示[J],中外能源,2014,19 (5):1-12
[28]江旋,从17美元跌至7美元,中国长协进口合同盈利堪忧,第一财经日报,2015年2月25日
[29]李慧,2015:北极油气开发或将梦碎,中国石化报,2015年3月6日
[30]张抗,美国能源独立和页岩气革命的深刻影响[J],中外能源,2012,17(12):1-16
[31]张抗,中国及各油区油气储产比分析和对发展战略的启示[J],中国石油勘探,2015,17(12):1-16
[32]李志伟、刘德伟,油价下跌:围绕均衡的波动还关均衡自身的波动?[J],国际石油经济,2015,23(1):11-16
[33]张抗,关于中国所处能源时代及对策的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14,22(1-2),73-80
[33]张抗、白振瑞,能源补贴的类型、效果和策略[J],中外能源,2014,1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