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戚颖敏:不落的煤炭科技界巨星

2014-11-28 14:56:00 中国能源网
         简介:戚颖敏,原名戚务贵,1929年11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威海市一个普通职员家庭;1953年,他被派入波兰克拉科夫矿业学院深造,1959年毕业取得硕士学位;1956年在波兰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回到祖国,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长、分院高级顾问、总工程师;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9月28日病逝。40余年间坚持在科研第一线,从事矿井通风防灭火科研与工程技术项目应用推广工作。是本行业优秀的、有突出贡献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戚颖敏用他刻苦钻研、孜孜以求的献身精神,书写了我国煤矿通风与防灭火学科方面的光辉历史,成为我国矿井防灭火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这一突出贡献的主要标志是:将风与火两个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客体辩证地引入矿井防灭火领域,从而发展了均压灭火技术。1995年5月,戚颖敏凭借其在煤矿通风安全科研方面的卓越成就,荣获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至高无尚的终生荣誉称号。

1999年9月28日,戚颖敏在山东枣庄柴里煤矿出席并主持“柴里煤矿防灭火技术与制氮系统”等项目的鉴定会上,因糖尿病合并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以身殉职。

炉烟灭火

使煤矿封闭火区起死回生

6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在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深造了6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戚颖敏,奉国家之命前来抚顺煤科院报到,开始实现他在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之时立下的“不但要使自己成为有所成就、业务精通的专家,而且还要成为一名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专家”的诺言。

工作伊始,一项试验新的防灭火——“炉烟灭火”技术任务落到戚颖敏的肩上。他带着领导的委托,登上北去的列车,来到北疆著名煤城鹤岗。鹤岗煤矿有多处已封闭的火区,使得大量的煤炭难以开采,也曾引发井下火灾事故的发生,造成矿工的伤亡。炉烟灭火,是戚颖敏和同行们的一种新尝试。为了摸清火情,他深入千尺井下钻火区、穿旧巷,升井后常常是一身泥水,一脸煤尘。砌炉子,他同工人一样和泥、搬砖。经过3个月的试验,“炉烟灭火”终于成功了。

“炉烟灭火”是戚颖敏回国后从事的第一个科研项目,也是他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的开始。炉烟灭火就是将煤燃烧后产生的以CO2为主要成分的烟气注入到井下已经着火的区域,利用烟气的惰性达到抑制火区燃烧的目的。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容易推广,所以为当时解决安全生产和火区隐患起到了重要作用。“炉烟灭火”在当时是矿井防灭火技术的一次新的飞跃。很快,国内一些尚存火区的煤矿纷纷邀请戚颖敏去搞“炉烟灭火”。他和同行们顶着风霜雨雪,东南西北不知疲倦地奔波着,黑龙江、辽宁、青海、甘肃、内蒙古都洒下了他们的汗水。无数个火区被启封,大量优质煤炭起死回生。

均压灭火

引进技术解决井下自然火灾

1983年,大同矿区几个煤矿因井下自燃火灾,面临减产煤炭300万吨的困境,有的矿井还多处涌出一氧化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煤炭部组织国内专家“会诊”,决定寻求国际合作伙伴,邀请波兰专家来中国,以“均压灭火技术”合作灭火,并决定调戚颖敏出任中方副组长,全面负责技术工作和合作中的具体事宜。接到这项任务,戚颖敏喜出望外,因为这是他很早就构思过的蓝图。然而,兴奋之余,他又深感忧虑:“均压灭火”在像大同几个矿井这样复杂的多煤层发火、相互间影响的条件下还从未试验过,成功与失败并存。

“均压灭火”是根据空气高压向低压方向流动的规律,通过在采空区高低压两点之间采取均压的方式,使两点之间的压力均衡,空气不再流动,从而减少对采空区煤的供氧量,达到防灭火的目的。戚颖敏同波兰专家来到大同矿区,井上井下反复地查风路,搞测量,查资料,制方案。井下有一氧化碳的地方多达几十处,并有积水,时刻会有伤人的危险。尽管如此,年已半百的戚颖敏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出没于禁区。一天,他同几名工人在井下查风路,测风压。走着走着,不知不觉走进了大水坑中,越走水越深,他的全身几乎被淹没。巷道里的阴冷、潮湿袭遍全身,呼吸倍感困难……升井后,戚颖敏只能躺在床上输液,矿领导来看望他,并决定待他身体恢复后再下井工作。可戚颖敏挣扎着从床上坐起,坚决地说:“工作不能停。”第二天他继续下井工作。

戚颖敏在大同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为制定均压灭火方案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项灭火方案经济可行,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在我国属首创。方案实施一年后,火区的火熄灭了。这项技术的成功,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给万千矿工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这是无法用数字来估量的价值。该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综合治理

抢救被大火吞噬的煤炭资源

在我国大西北的宁夏、甘肃、新疆有许多煤田露头煤常年自燃。据记载,有的煤田自南宋岳飞大战金兵时,大火即在燃烧,形成了人不可接近的“火焰山”。

我国常年自燃的煤田,被大火吞噬着数以亿吨可贵的煤炭资源,也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身为中国煤炭学会防灭火、降温专业委员会主任的戚颖敏,深感责任重大。几十年来,他多次亲临大西北火场考察,与当地有关部门共商灭火大计。

1989年10月,戚颖敏亲赴新疆指导灭火。此时,他已年愈花甲,又患有糖尿病,完全可以在乌鲁木齐市听汇报遥控指挥,可他偏偏驱车在戈壁滩颠簸了几百公里来到北塔山灭火指挥部。大西北的天气温差大,夜间低至摄氏零下十几度,白天高达20℃~30℃。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戚颖敏深入火区连续工作了12天,提出了“炉烟灭火、爆破灭火和水源灭火”的综合治理方案。

离开北塔山火区,戚颖敏又驱车赶赴大黄山火区。大黄山是座煤山,整个山都被熊熊大火包围着,在这里考察十分危险,不小心就会陷进裂隙,被大火吞噬。戚颖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获取第一手材料后,他会同灭火指挥部拿出了切实可行的灭火方案。一年后,北塔山大火被熄灭;几年后,大黄山的大火也被降服。

戚颖敏的综合治理方案,降服了我国常年自燃的煤田“火焰山”,从熊熊烈火的大口中抢救出我国数以亿吨宝贵的煤炭资源!

不断创新

勇攀煤矿通风与防灭火科学高峰

戚颖敏深知,在我国煤矿防灭火科研领域里尚有许多尖端的难题没有攻克,这些难题制约着我国煤炭事业的发展,也时刻威胁着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严守科学的严肃性,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实践,接连攻克一个个重大科研课题,勇攀煤炭科研高峰。

“炉烟灭火”是戚颖敏回国后从事的第一个科研项目,使煤矿封闭火区大量优质煤炭起死回生,为当时解决安全生产和火区隐患起到了重要作用;“均压灭火”解决了井下自然火灾,在安全使用的20余年中,不但解放了呆滞煤炭资源,更重要的是为千百万矿工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被视为规范化的煤矿防灭火首选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主持西北宁夏汝箕沟矿区煤田露头火的研究中,用科学的综合治理方案,降服了“火焰山”,抢救了被大火吞噬的煤炭资源,使多年被视为“老大难”的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用多年心血著成的《矿井火灾灾变通风理论及其应用》一书,为矿井灭火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常年在外奔波和劳累,使戚颖敏的糖尿病逐渐加重。1990年秋,他因突发心脏病住进了医院。为了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尖端的课题研究,也为了让年轻人脱颖而出,他辞去了通风所所长的职务,所长和课题组组长均由他的学生来担任。卸任后的戚颖敏并没有轻松下来,相反,他又以惊人的毅力向着新的科技高峰攀登。

在斗室踱步中,戚颖敏又大胆地提出了进行“煤吸附流态氧特性”的研究课题。该项研究与前苏联几乎同时起步,开拓了煤自燃发火基础参数研究的新领域。过去人们认为井下一旦有了一氧化碳便是着火的预兆。但对于区分煤氧化着火的三个阶段的灵敏指标是前人所没有提供和涉猎的。戚颖敏冒着风险提出了这一新的课题。

这一次攻克难题,戚颖敏是同相伴几十年的妻子、同行钱国胤首次合作,并有他的学生罗海珠参与。经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他们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且得到资助。但是道路并非平坦。戚颖敏日以继夜地伏案编写课题计划,研究技术方案。夫妻俩不停地战斗在实验室内,守在色谱仪旁,细心观察煤样,寻求其未知数。这项研究历经十几个春夏秋冬,通过上百个不同品种的煤样900余次的试验,取得上千个有效数据,终于得以问世,并被纳入《煤矿安全规程》中。

他半生的时间都是在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方案设计、工艺实验和技术服务中度过的。他的足迹和汗水几乎洒遍了国内所有省份的煤矿,为祖国的煤炭科技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戚颖敏院士走了。但是这颗煤炭科技界的巨星并没有殒落。他的精神之光将永远照耀着后人!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煤炭,戚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