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张光斗:为水利事业奉献一生

2014-05-19 13:44:23 中国能源网

张光斗,1912年5月1日生,江苏常熟人。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工作。曾主持设计密云水库,参加设计葛州坝工程,三峡工程等,为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和水利水电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13年6月21日13时4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张光斗1912年5月出生于江苏苏州常熟县鹿苑镇一个贫寒家庭。1924年小学毕业后,到上海南洋大学附中学习,后经上海交通大学预科升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习结构工程。1934年秋天张光斗大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自此,张光斗便与水利水电结下了不解之缘。

放弃国外深造 笃志报国

在美国留学期间,张光斗先后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导师非常看好这个黄皮肤的勤奋学生,希望张光斗能继续读博士,留在美国。然而,“七七事变”给了这位爱国学子极大的震动,张光斗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国参加抗日。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曾多次下令,让张光斗把自己多年参与查勘、积累的水电资料送往台湾,可他就是不肯。在地下党的帮助下,张光斗巧施“掉包计”,将假资料交了出去,20大箱真资料藏到地下保存。解放后,他将这些资料全部捐赠出来,成为国家“一五”期间水电建设的重要依据。

无怨无悔地投身水利工作

在新中国规模空前的水利水电建设中,张光斗渊博的学识和高深的造诣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和发挥。 自1937年开始,张光斗投身祖国的水利水电建设事业,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为之奋斗,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大河。

1937—1942年,张光斗负责设计了桃花溪、下清渊硐、仙女硐等水电站,这是中国人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建成的第一批水电站。1951年,他领导了黄河人民胜利渠渠首闸的设计,首次在黄河下游成功地破堤取水,为下游引黄灌溉开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1958年,张光斗作为总工程师主持设计了密云水库,他在设计中大胆创新,在国内率先采用了深厚覆盖层混凝土防渗墙、高土石坝薄黏性土斜墙、土坝坝下廊道导流等革新技术。1973年,张光斗参加葛洲坝工程设计,提出修改枢纽布置,加大二江泄洪闸,以减小大江截流水头。加大左侧电站,利于前期多发电;两岸设船闸,利于静水通航,动水冲沙。这一布置为顺利截流、安全运行,创造了条件。葛洲坝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即使在极端艰难的逆境之中,张光斗仍一如既往地工作。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密云水库告急。为了抢险加固,北京市委急召在外地的张光斗火速回京。张光斗连夜赶到密云水库工地。当时“四人帮”还很猖獗,张光斗处于受审查、受批判的逆境中,他被告知:“这次加固工程的设计你要负责,但不准在图纸上签字。”在蒙受如此不公正待遇和极端扭曲的工作环境中。他不顾一切地投入到工程的加固工作之中。每天奔波在大坝工地,爬上爬下检查施工质量,对设计图纸一张一张的仔细审查,提出意见后交给“负责人”签字。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为人民工作的,不是为哪一个人工作,让我签字也好,不让我签字也好,总之我要对人民负责。”

正是张光斗的这种对水利事业无怨无悔的奋斗精神,才使他这样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水利事业中。在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版图上,留下了他如此多的脚印,凡是有河流的地方,几乎都有他的目光!

耄耋之年 仍情系三峡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张光斗是60多年来三峡工程规划、设计、研究、论证、争论,直至开工建设这一全过程的见证人和主要技术把关者。

1993年5月,张光斗被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聘任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审查核心专家组的组长,主持了三峡工程初步设计的审查。在汇集10个专家组、126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他慎重研究、反复推敲、逐字逐句地核定最终审查意见。

三峡工程开工后,张光斗担任国务院三峡建委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他每年至少两次来到三峡工地的施工现场进行检查与咨询。2000年末,耄耋之年的张光斗又一次来到三峡工地,他为考察导流底孔的表面平整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硬是从基坑攀着脚手架爬到56米高的底孔位置,眼睛看不清,他就用手去摸孔壁。之后张光斗在质量检验总结会上极力坚持修补导流底孔,以确保工程质量。

对于一位年近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爬50多米高的脚手架,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场的三峡总公司陆佑楣总经理和其他同志,望着脚穿套鞋、头戴安全帽的老人瘦弱苍劲的身影,一个个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张光斗老先生这种严谨、敬业的精神,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水利工作者的优秀品质,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

年过九旬的“工作狂人”

“先生的一生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奋斗一生,奉献一生。”跟随张光斗先生近50年的学术助手、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王光纶曾这样评价张光斗。

当时已年过九旬的张光斗每天早上六时半起床,吃完早饭,就要步行到办公室,进门第一件事情是浏览当天的报纸和信件。在办公室里,他阅读全国各大水利水电工程发来的资料,每天还要阅读大量来自国内外的文献材料。遇到新出现的问题,他马上就会给有关部门打电话或写信,提出建议。如果问题特别重大,他还会去搜集大量资料,拿出充分论据,写成文章投寄有关部门与报刊,甚至上书中央。

张光斗——这位与水打了近80年交道的老人:从抗日战争时期在四川为军工生产建设一批小型水电站,到三峡大坝全线建成,他的身影伴随着当代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历程;曾迎接了清华大学水利系的成立;创建了国内的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开设了水工结构专业课,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水工结构》中文教材;并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水工结构实验室,培养了国内首批水工结构专业研究生,为发展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2013年6月21日13时42分,张光斗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流水无语,被大地铭记,张光斗在中国水利事业中的卓越贡献,将永远为人民和国家铭记。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