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能源思考出版正值中共十八届三中全闭幕,全会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取代了以往基础性作用提法,而本期思考讨论重点,聚焦于能源价格改革、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中国能源相比其他资源,价格受政府管制较多,同时政府对部分能源提供或明或暗的补贴,仅电力就有数十种价格。保持资源价格相对稳定有保护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有利一面,但同时也有弊病,主要是扭曲了市场价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3月发布的《能源补贴改革—经验与启示》报告估计,全世界对煤、汽油、电力等能源产品的补贴总额达1.9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2.5%、全球政府总收入的8%。以绝对金额计算,世界上能源补贴最多的三国依次是:美国5020亿美元;中国2790亿美元;俄罗斯1160亿美元。以中国为例,中国年投资可再生能源约500亿美元而化石能源补贴高达2790亿美元,中国需要进一步进行能源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以进一步减少补贴并进而减少市场扭曲,改变目前既不公平更无效率的巨额能源补贴制度,因为能源补贴利于富人且有损于国家节能减排战略,谁消费能源多谁获得潜在补贴多。此外能源部分领域存在垄断,也影响了公平竞争并损害了中国整体经济,改革能源领域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目前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并形成改革合力,尽快改革。
中国经济目前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面临着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和金融安全的严峻挑战,2012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58%、天然气30%、煤炭进口达2.9亿吨,铁矿石进口超过7亿吨,这几类资源进口量还将增加,近10年来原油价格上涨306%,给中国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改革重要战略目标是改变中国经济粗放浪费的发展模式,中国以消耗世界20%的能源而只生产了全球GDP的10%,为此还消耗了世界约一半的煤炭、钢铁和水泥。中国单位GDP的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2.9倍、日本的4.5倍。中国单位GDP的水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中国经济发展目前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中国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弱。中国人均淡水资源中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耕地仅为约40%,在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上,石油为11%、天然气为4.5%、铁矿石为42%、铜为18%、铝土矿为7.3%。中国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近年来水污染事件频发、雾霾天气增多,不少地区的环境容量已经逼近临界点。中国生产了世界上约25%的粮食但却用掉了世界上35%的化肥。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中国每公顷耕地使用的化肥量达到504公斤,是全球平均使用量的四倍多,是美国的近五倍,这不仅消耗了大量能源,还造成了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而改革能源价格体系和调整能源政策,有助于中国节能减排和节约资源。
能源专家认为,中国目前能源政策上有三大挑战,一是环保问题,二是市场即竞争力的问题,明显表现是中国煤产量下降而进口煤激增,三是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安全有两方面,一是能源供应安全一是能源使用安全,近日青岛石油管道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加上东北、华北雾霾天气,表明中国迫切需要改善能源安全形势。而改革能源价格与政策、限制垄断,促进公平竞争,将有利于中国能源业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也将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有利于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