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德阳市能源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有关问题的思考

2008-09-26 14:13:00 中国能源网   作者: 周篁  

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到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参与灾后重建工作,服务灾区人民,我报名参加了中组部、团中央组织的第九批“博士服务团”,被选派到四川省德阳市挂职锻炼。到任后,按照离京时中组部部长李援朝同志为“博士服务团”送行时所提出的“切实承担起智力救灾、科学重建的责任,为灾区重建当好参谋、搭好桥梁、带好人才”的要求,我对德阳市能源基础设施状况及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德阳市能源发展概况

德阳地处成都平原腹地,距省会成都50公里,交通条件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该市设立于1983年,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现下辖一区、两县、三市,分别为旌阳区、中江县、罗江县、什邡市、广汉市和绵竹市,面积5954平方公里,人口约380万。2007年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8亿元,位居全省第三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5亿元,位居全省第二位。

(一)能源资源的特点及开发潜力

德阳的能源资源品种比较单一,呈现出“富气、少电、乏煤、缺油”的特点。根据初步资源评价,德阳的天然气资源丰富,远景储量约3000亿立方米,探明储量约800亿立方米,且品质较好,甲烷含量高,含硫量低,是生产压缩天然气(CNG)的理想气源;但是德阳的水电、煤炭和石油资源均比较匮乏,水能资源的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约30万千瓦,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约20万千瓦,煤炭资源可开发量大约只有1000多万吨,尚未发现石油资源。

(二)震前能源供需情况

德阳是一个重工业城市,能源消耗量较大,人均能源消费量和人均用电量在四川省名列前茅。到2007年底,该市的天然气年消费量已达9亿立方米,全社会用电量约62.4亿千瓦时,煤炭年消费量为230万吨,石油消费量26万吨,液化石油气约1万吨。以上合计,2007年,德阳市的能源消费总量约合标煤534万吨。

德阳的能源工业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现已取得了很大成绩。到2007年底,德阳的天然气年产量已达20多亿立方米,电力装机容量约12.6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容量约11万千瓦,全部为调节能力较差的径流式电站,年发电量约4.4亿千瓦时,其余为余热发电和沼气发电),煤炭年生产能力126万吨,产量约80万吨。此外,德阳还生产少量凝析油等石化工业副产品,年产量约为5000吨。

(三)震后能源基础设施受损情况

汶川地震使德阳能源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全市已建成的75座小水电站全部受损,部分水电站闸坝漫水,厂房被淹,个别被泥石流掩埋,损毁电站的总装机容量约为5-6万千瓦,占全市水电装机容量的一半左右;电网大面积损毁,城乡配电和户用设施几乎全部被毁;已建成的30个煤矿全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地面设施严重垮塌,部分矿井被淹,个别被山体掩埋,受损厂房面积19万平方米,井巷长度约74000米,设备6800多台;天然气井场紧急关闭,油气管道一度停输,部分加油站毁坏;能源企业职工伤亡惨重。初步统计,规划区内能源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6.5亿元,其中电网14.5亿元、水电站6.6亿元、煤矿5.4亿元。此外,还有少量油气设施的损失。

二、德阳能源建设的经验及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德阳的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有效增加能源供应,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德阳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一是加强与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合作,促进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煤改气”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二是完善电网管理体制,依托国家电网公司,对地方电网实行股份制改造,克服地方电网小水电比例过高,供电不稳定的缺陷,增加电力供应,提高供电可靠性;三是推广使用以CNG为燃料的清洁汽车,加快替代能源发展。目前,德阳的CNG汽车拥有量已接近2万辆,位居全国各地级市之冠,年可节油约5万吨。

但总体来看,虽然德阳能源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是多方面的。从近期看,一方面,德阳已经进入全面灾后重建的新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百废待兴,对能源供应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另一方面,受余震和次生灾害频发,交通和外送等保障条件脆弱,多数企业自我恢复和重建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灾后能源基础设施恢复建设任务相当艰巨;从中远期看,德阳的能源工业发展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目前的发展水平还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能源外部依赖性比较强,能源供需矛盾相对突出。德阳的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炭、电力和天然气为主,它们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分别为32%、38%和23%。其中,煤炭和电力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0%和90%以上,对外部能源输入形成了很强的依赖,能源供应的可靠性较差。天然气供应的前景也不容乐观。目前,由于受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的限制,四川天然气的开发商只有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公司,地方在天然气开发上缺少主动权。虽然近年来德阳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对天然气的需求十分旺盛,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德阳虽然拥有比较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天然气的销售价格偏低,对天然气的开发商缺少吸引力,致使德阳生产出的天然气,多数流向价格承受能力更强的经济发达地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气源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相对突出。

二是天然气利用方式不尽合理,资源配置需要进一步优化。德阳的天然气利用主要以化肥生产为主,利用方式不尽合理。据统计,目前德阳的化肥生产企业数量众多,天然气消耗量巨大,每年化肥生产用气约占全市天然气消费量的50%以上。客观来看,长期以来,为了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粮食供应安全,国家一直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实行比较严格的控制措施,导致化肥生产附加值不高,经济性较差。同时,由于国家采取“暗补”方式,对化肥生产用气给予优惠政策,使其价格明显低于工业、商业和民用价格。这种天然气价格上的双轨制,虽然使广大农民收到了实惠,但损害了天然气开发商的利益和积极性,也削弱了价格在配置资源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从而导致天然气资源无法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合理流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德阳的天然气资源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也影响了天然气资源配置的科学性。

三是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相对滞后,节能和新能源工作亟待加强。德阳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目前,德阳市的部分企业和单位仍在沿用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粗放式的传统发展模式,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比较淡薄,污染物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没有得到普遍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能源浪费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单位能源消耗所产生的工业附加值不高,新能源发展比较缓慢,开发利用规模较小,资源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许多地方农民生活用能仍然主要依靠生物质能,利用方式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大,秸秆在田间就地焚烧等浪费能源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三、几点建议

按照德阳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所确定的“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目前,德阳市正在抓紧制定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为了使德阳在优先恢复重建灾区受损能源设施、恢复供应能力基础上,逐步构建起安全可靠、抗灾能力强,能够满足灾区恢复重建和进一步发展需要的能源供应体系,确保灾区能源保障能力三年内总体上达到或超过2010年规划水平,走出一条有德阳特色的科学重建之路,现针对德阳市能源基础设施规划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彻底解决天然气的来源问题,努力提高能源自我保障能力。德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解决天然气的来源问题。经过10多年的发展,德阳市已与中石油和中石化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建议结合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作的需要,加强与中石化、中石油各级领导,特别是高层领导的沟通,以当前灾后重建为契机,与两大公司共同制定德阳天然气供应增量的规划方案,争取德阳的天然气资源开发增量尽可能的留在德阳,实现就地消化,在基本满足德阳的需要的情况下再供应外地,并通过引进外资、增资扩股等多种方式,对市属天然气公司和旌辉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强地方天然气开发企业的资金实力,增加地方天然气开发企业在与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共同成立的开发主体中所占股比,提高地方天然气留成比例,立足开发本地资源,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提高能源自我保障能力。

二是调整优化能源战略和规划,寻求天然气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是促进德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德阳的化肥供应完全可以通过外购解决。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本地区化肥生产,不仅不会影响德阳的农业生产,还可将所节省下来的天然气资源用于其它高附加值产业,将德阳的天然气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此,建议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市发改委牵头对现有能源战略和规划进行调整优化,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实现天然气更为高效的利用。特别是小型天然气发电应受到足够重视。该技术采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的方式,天然气利用效率可达80%以上,并可就近向负荷提供热电冷等多种能源产品,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已成为世界电力工业发展的潮流之一。据测算,每立方米天然气可发电6-7千瓦时,每千瓦时的燃料成本只有0.2元左右,完全可以与电相竞争。如果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德阳建设100座这类小型天然气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不仅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德阳电力供应的可靠性,而且可以发挥德阳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做大做强小型燃气轮机制造业,为开拓潜力巨大的国内外市场创造条件。

三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新能源产业发展。5·12大地震对德阳的工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同时也为德阳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优化产业布局带来了机遇。建议结合未来几年德阳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恢复重建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争取国家有关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并采用资源综合规划(IRP)和需求侧管理(DSM)方法,加强节能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机制,适时对德阳的化工、建材、水泥等高耗能行业进行改造,大力推广余热余压发电、再生资源回收等综合利用技术,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同时,发挥德阳市生物质资源丰富的优势,完善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农村合作组织为资源保障的产业体系,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生物质压缩颗粒、气化发电和非粮燃料乙醇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德阳市,能源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