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环境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

2007-05-28 15:48:00 中国能源网

刚才看了美国关于污染对全球气候影响的科教片,感触很深。我原来在电力部分管外事工作,由于工作原因,十多年前就知道气候问题对中国将来的经济发展影响会非常大,而最近几年,这个问题显得愈益重要。

这次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我就说,今年的工作报告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看待能耗问题。所有的指标都完成得那么漂亮,仅节能减排这两个指标完不成,不仅是这次没完成,上个五年计划也没完成,对此,我们的政府得有个交待,得有个态度,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能否获得好评的关键之一。其他问题也很重要,比如教育收费问题,卫生医疗问题,住房问题等等,但这些终究都是局部问题,而环境问题却是全局性的、战略性的、长远的,关系到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问题。因此,环境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经济就发展不下去。

先谈谈有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感受,讲一下国际上的压力,再谈谈国内的压力。

我在电力部工作的时候,我国电力发展速度就已相当快了,当时一年新增装机2000万千瓦,而2006年就新增装机1亿千瓦,发展速度惊人。

一年新增装机2000万千瓦的时候我们国家刚刚开始搞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比较快,外事活动中见到外国人都挺自豪的,我们就讲在建规模多少,发展速度多快等等,挺自豪的。后来我们有人到德国去开会,那里却在游行,游行中有一个内容就是“中国每年建了20个100万千瓦的污染源”。你是当作社会主义建设成绩去讲,人家却从另一个角度说你是在污染环境。应当说,当时我们看问题的角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后来国际上召开了一系列关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方面的会议,中国在这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现在有美国排位在前面,如果没有美国在前面挡着,中国马上会成为第一目标。当然我们有两张“王牌”,就是人均多少和单位GDP的能耗多少。但是老打这两张牌是不行的。

另外,我国的环保部门对硫排放什么的还比较重视,每个省都有指标,但是在国家的有关报告里,很少谈及二氧化碳排放,很少谈温室气体,这在国际上影响很不好。因为温室气体影响的范围是全球性的,二氧化硫带来的酸雨等多为区域性的。因此,在这方面我国面临的国际压力是比较大的。

在环境保护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一个排放贸易问题,就是发达国家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但减排的指标要算他们的。美国的企业曾到中国来谈,愿意帮助我们的企业搞减排,指标算他的,我们坚决不同意,因此排放贸易也没搞起来。这很快就转化到政治上了,有将近30多个海岛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对中国有意见,这在外交上就成为一个难题。

现在世界上,比如欧盟,尤其是德国,为什么把环境保护这面旗帜举得那么高,我看主要是因为政治领袖在占领政治高地。现在,人权民主问题和环境生态问题是各国政治家极为关注的两个问题。布什不在《京都协议书》上签字,现在就相当被动。

很早以前我去德国时看到,柏林墙倒塌之后,将东德10万千瓦左右的电厂统统关掉,然后搞联合循环大机组,还专门搞了一个安装2台100万千瓦机组的21世纪示范电厂。

关于风力发电,一开始美国发展最快,达到240多万千瓦,后来荷兰和丹麦成为最快的,当时丹麦的风电装机已经占全国装机容量的5%,但是最近这些年德国一下子就跑到第一了。因此可以认为,德国政府在环保方面确实做了很多工作,他们之所以要高举环保这面旗帜,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个问题涉及到全人类,不分穷国富国,不分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不分穷人富人,地球造成的环境污染,或者是温度升高带来的灾害是每个人都躲不掉的,因此环境保护是全世界都拥护的。

第二,这里面隐含着巨大的商机。一方面,环保产业本身就有很大的商机,这次在国务院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我就讲了,全国将近3000个县,如果每个县都建一个污水处理厂,那是多大的环保产业呀!又有GDP,又有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在国际贸易中可以打环保牌、清洁牌,限制所谓高污染、“不清洁”产品进入市场。这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旗帜下,发达国家就占据了先发优势。

第三,就是政治需要了。打环境牌可以取得政治高地、可持续发展高地、人权高地,因为环境污染也是对人权的一种伤害。基于这些,明智的政治家都在高举环境保护这面旗帜。

在环境保护方面,欧盟是比较积极的,美国就不行了,但是估计美国很快也会改变态度。白宫的环境顾问到水利部跟我交谈时,我问美国为什么不在《京都协议书》上签字,他一方面回避布什不签字的问题,一方面讲美国现在实际上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包括研究燃煤二氧化碳零排放技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只要美国一签字,中国在国际上面临的压力就会最大,对这个形势我们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

我再讲讲国内的压力。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要确定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到底是什么。譬如,现在制定了一个节能减排的规划,其中一条是要对中国耗能最大的一千个企业签订节能降耗合同,我认为更关键的问题是中国要不要办这一千个企业!

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加工厂,其实是把最宝贵的水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都出口了,却把污染留下了。因此我们国家的出口结构一定要进行调整,最近两年已经在做这样的调整。就拿宏观调控来讲,我们这些年经济指标非常的好,但是太好了说明里面隐含着问题。比如说,前年财政收入增加5千亿,去年财政收入增加7千亿,问题是这5千亿、7千亿是从哪里来的,实际上主要是由需要进行调控的五大行业挣来的。煤炭产能达到20亿吨就让人吓一跳了,去年又增加了近3亿吨,加上在建的7亿吨,再过几年就要达到30亿吨了。当达到30亿吨的时候,二氧化碳排放量该是多少啊!我们讲降耗20%,当时在讨论时,我就问有关部门这个数是怎么出来的,因为我知道降耗20%太难了,但是既然目标确定了,就应该努力去做。

这里还有一个弹性系数的问题。就拿电力发展情况来说,我国2004年电力发展速度为15%,GDP的发展速度为9.5%,电力弹性系数是1.6左右。对于电力弹性系数,从我们国家50余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大家普遍认为0.8比较合适,历史上也很少超过1。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来看,大家也都认为0.8左右是合适的。而2004年我国电力弹性系数已经接近正常值的一倍,舆论上还在讲电力紧缺,说明我们的经济结构存在问题。能源弹性系数一般认为0.5~0.55比较合适,这些年我们都超过了!应该说问题是严重的。

电力也是宏观调控里面在建规模过大的行业之一,去年投产1亿千瓦,总装机达6亿2000万千万,今年总装机将突破7亿千瓦。一年投产1亿千万,其中水电是1000万千瓦,9000万千瓦是火电,二氧化碳排放量怎么会不增长呢!

对搞电力的人来讲,电力发展得快当然很高兴,但是我跟电力系统的人讲,不要简单地认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少电能你就满足供应多少电能就是对历史的贡献,不一定,再过50年,100年,回过头来总结历史的时候,人家可能会说,中国的环境都是你电力系统污染的。

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应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这是最重要的,现在不管是抓节能也好,抓降耗也好,第一位的问题应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也就是说,看到了问题,要开什么药方。

讲中国的环境问题,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能够真正见实效。我看最重要的有两条:第一,根据我国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规划,走自律式发展道路;第二,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运用市场手段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改革就是要调整生产关系,而调整生产关系必然触及方方面面的利益,政府首先要有改革的决心。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再次处于关键阶段,一定要抓住历史机遇,果断地深化改革,真正使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于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这些年已经明显看出来了。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之一是引起区域性的水资源状况的变化。现在有两种学派,一种认为澳大利亚、中国这两个大的板块的气候变化趋势,总的来讲是温度上升,干旱加重,水资源短缺,而澳大利亚和中国现在已经是水资源比较紧缺的国家了。还有一部分学者持另一种观点,就是认为中国的气候是冷暖气流交界带,南方的气流强则降雨往北推,北方的气流强则降雨往南推,于是往往出现南涝北旱或北涝南旱。整个地球气候变暖以后这个交界带会往北移,黄河流域雨量会增加,珠江流域会出现干旱。最近这三年的实际情况似乎印证了这个观点。

这两年新疆、甘肃、宁夏、内蒙、陕西雨量普遍比以前多,林业局非常高兴,退耕还林后种的树成活率比较高。珠江连续两年出现低水位,导致海水倒灌,我们只好从1300公里以外的水库给它调水压咸,保证澳门和珠海的供水。这是讲区域性的变化。对于这一点,水利系统开会时我都强调,无论是防洪还是抗旱工作,必须都从最坏处着眼。

还有一个特点更明显,就是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发生,这是全球性的。这些年经常在几个平方公里范围一下子降几百毫米的雨,就像黑龙江那所学校,暴雨集中在一个地方下,一下子死了一百多名学生,而它上游14公里处就有一个水库却无水。去年的4号台风上岸以后不往北走,就停留在东江水库的库区不停地下了三天,所有的山沟全部产生滑坡,死的人也比较多。去年8号超强台风风力达17级,1万多艘船虽已停泊在福建沙埕港,但超强台风穿堂而过,导致1000多艘船沉没,损失惨重。

极端气候事件的不断发生是我们非常担心的。我们特别强调病险水库治理问题,因为如果在某一个地方大量降雨,水库很容易出事造成灾难性后果。近些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十分重视病险水库的治理和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大了投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因此,为了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对中国政府来讲,主要是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研究怎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二是为中国如何应对由于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性问题寻找对策。我们都要为此作出努力。

二00七年四月七日

注:这是2007年4月7日上午,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