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美丽与发展双赢——关注“呼伦贝尔模式”

2009-07-17 16:18:00 中国能源网

内蒙古呼伦贝尔的能源、地缘优势,煤水组合优势,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呼伦贝尔煤炭资源丰富,煤炭资源探明储量超过1000亿吨,远景资源量可能达到2000亿吨,相当于东北三省的总和,还有约10亿吨石油储量,加上地表水资源丰富,使之成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推行煤电一体化的理想地区。目前,内蒙古呼伦贝尔360万千瓦煤电基地项目已经正式开工。该项目是在一个地市一次开工规模最大的煤电项目群。整个项目工程总投资163.99亿元,其中电厂工程投资111.66亿元,配套煤矿投资52.33亿元。另外,呼伦贝尔至沈阳的输电线路采用500千伏直流线路,全长965公里,工程投资64.51亿元。

初看起来,这是一个优势互补的好项目,但人们不能不为那片美丽的草原是否真的能承受这样大规模的开发而深深的忧虑。目前,呼伦贝尔共有煤炭生产企业4个,其中在中俄边境附近的扎赉诺尔煤矿是沙皇末期开发的,是个老煤矿,旁边就是闻名遐迩的呼伦湖(达赉湖)。伊敏煤矿是中国四大露天煤矿之一,是我国第一个煤电联营试点企业。但问题是,呼伦贝尔的水资源经过多年的干旱少雨已经到了导致草原沙化的严重后果,而开采煤炭首先要抽干采区的地下水,这更加重了呼伦贝尔水资源的枯竭趋势。大规模的建设必然增加大量流动人口,而没有经过处理的生活用水肆意排放对地表水的污染更是叫人触目惊心。伊敏是从大兴安岭南端原始森林中冰雪融化后产生的水,从南至北流经呼伦贝尔草原的河流得名的,大河两岸曾是湿地,长满了美丽的树木,河流在树林的掩映下在草原上蜿蜒而下,汇入海拉尔河。伊敏电厂的生产用水也取自伊敏河,当初为建设露天煤矿,用了几年的时间才把地下水抽干,而干旱少雨的环境变化又促进了草原沙化,曾经绿树环绕、青草簇拥的河水日渐减少,小河干枯了,大河也变退化成了小河。

呼伦贝尔市是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约占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总量的73%。呼伦贝尔市境内共有3000多条大小河流。除克鲁伦河发源于蒙古国之外,其余河流都发源于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市水文局目前能够监测到的较大河流有21条。从去年开始,呼伦贝尔境内流量较大的根河、阿里河、甘河、绰尔河、伊敏河、乌尔逊河、莫日格勒河7条河流都在近两年陆续断流,其中甘河和阿里河两大河流是百年历史中首次断流。那些流量小的河流断流的更多,还没有详细统计。据悉,呼伦贝尔众多河流断流的客观原因,是这里出现降水量逐年降低的趋势,特别近两年来又遭受了近50年来罕见的严重干旱;有学者认为,大兴安岭森林过量采伐、大树减少,致使水源涵养能力减弱、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过度放牧致使沙化面积扩大,也是人类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

能源开发必须经过充分的、科学的研究,在保证当地生态持续性的前提下才能考虑有限的开发,如果人为的破坏性开发再次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加速草原荒漠化,那这样的开发就是不可取的杀鸡取卵的行为,必然给草原带来无法弥补的空前损失。大规模开发的可行性必须得到科学的论证,并且应该把不可测的自然原因纳入到严谨的论证中。

人们在为草原祈祷!所幸的是呼伦贝尔党政领导胸怀宽广,目光远大,感觉敏锐,是呼伦贝尔思想大解放的动力源头,当前呼伦贝尔“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的思路非常新颖,也非常科学,对呼伦贝尔的大发展和国家能源基地的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呼伦贝尔把发展的战略定位放在“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上。而把“退”字放在“进”字之前更是一种进步,因为只有大的后退才能有大的进步。呼伦贝尔要走生态发展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两者缺一不可。要对保护生态、保护环境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呼伦贝尔在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这两者之间,首先要把眼光统一放到发展上,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因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还是发展。要发展,不搞工业产业是绝对不行的。对于工业产业来讲,没有污染的产业,只有污染的技术、污染的观念和污染的管理体制。

让我们关注呼伦贝尔走出的新路,在美丽发展之路迈出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