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是我国经济的主要运输方式,目前,世界上有近140个国家的铁路总营业里程约120万公里,遍布世界五大洲,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万公里的国家共有22个。截至2008年底,中国铁路现有营业里程7.9万公里,仅占世界铁路的6%,我国人均拥有铁路仅为6厘米,而每年春运铁路旅客发送总量则相当于世界第五人口大国巴西。铁路现状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跨越式发展。
首先,我国富煤少油的能源禀赋决定了我国必须跨越式发展铁路。中国有三大资源最为紧缺:油气能源资源、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淡水资源。就运输来讲,中国应该首先发展铁路还是公路?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必然要大量占用土地,汽车运输必然要消耗大量的汽油柴油。
中国的高速公路发展很快,但是相比而言铁路发展则比较滞后。据了解,中国55个海港的货物转运只有7%靠铁路,93%靠的是公路。这意味着商品一进来,都是汽车在跑,汽车烧的都是油,而中国最缺油。而且,铁路运输效率比公路运输效率高很多。从长远来讲,中国最多自己生产两亿五千万吨石油,进口两亿五千万吨,总共五亿吨石油。而铁路运输用的是电,电是由煤转化而来的。相比而言,我们国家煤炭储量比较丰富。因此,中国长距离的运输应该主要依靠铁路,然后靠公路转运到各个地区、各个企业和用户。现在的核心问题是铁路一家垄断发展相对缓慢。因此,从国家的发展战略来看,应当加快铁路改革的步伐。
其次,跨越式发展铁路事业也是我国国民收入和国民经济结构所决定的。我国目前进入了人均GDP由3000美元向1万美元过渡的重要时期。这既是一个交通发展的黄金时期,又是一个交通矛盾凸显期。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经济发展将步入加速成长阶段,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煤、电、油、运”4大制约因素,前3项已逐步缓解,唯有铁路运输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也是交通超常规发展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当工业产值每增长1%、铁路货运量增长0.5%,二者之比为1比0.5时,铁路运能供给比较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国每年春节农民工回家过年都会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人口流动潮,这也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数量如此众多的农民工是否一定要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去打工呢?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一条是发展县域经济。目前我国政府实行五个层级:中央、省、市、县和乡镇。市管县的结果往往是资源优先放在市里,县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改革的方向是应该逐步取消市这一级政府,省直管县;逐步取消乡这一级政府,在乡设立县政府的派驻机构。这样,以县为实体,县域经济就能充分发展起来。县域经济往往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和农产品加工结合在一起。可以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的现代化,从而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到县城打工,而不需要远距离跑到东南沿海去。
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方式相比,具有大运量、快捷、安全、方便、节能和准时等优势。由于现代机车使用清洁的电力作为能源动力,这对铁路周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低;铁路相对于公路交通更加节约能源;铁路很少受气候环境影响,一年四季可以不分昼夜地进行定期的、有规律的、准确的运转。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石油资源的进一步大量消耗,高价石油将在相当长时期内成为事实,其间油价可能有起有落,但总的高油价趋势不会改变,这对公路运输的成本构成直接影响,公路运输的竞争力进一步消弱。而以电气化为主的铁路运输的成本优势和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鉴于铁路运输运量大以及快捷、安全、节能、环保、高效等优势,我国铁路运输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因此,相对于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我国建设快捷、高效的铁路网对于确保国家运输安全,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更有战略意义。建议我国未来优先发展陆路轨道交通事业,加快各地铁路建设速度,进一步完善国家铁路网,用2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40万公里以上,使得我国各个地区的铁路网密度达到现在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全国98%左右的县市都有铁路与相邻县市连接的目标。
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实力来看,今后中国有必要、有能力将铁路建设速度由目前的年均3000多公里提高到1万公里。 目前中国铁路铁路运营里程不足8万公里,新中国成立以来年均修建铁路约为1300公里。尽管“十一五”期间拟建1.7万公里,年均3400公里,与过去相比是令人振奋的“大提速”,但这样的速度仍不及美国百年前的三分之一。大规模推进铁路建设对于一个象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大大缓解中国在交通方面的巨大压力,而且可以将东部沿海城市的富庶和发达带到西部内陆,而且可以缩小贫富差距。
19世纪下半叶,美国通过“私人投资、政府援助”的方式,铁路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西部开发和全国国民经济增长。铁路建设的成功为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奠定了坚实基础,是美国经济在20世纪初迅速赶上和超越欧洲传统强国、领先世界的重要原因。
美国1886年至1890年年均建设1.24万公里,仅1887年一年就铺轨2万多公里。美国早在1916年铁路里程就已经达到41万公里,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铁路网,是120年后中国“十一五”规划铁路年拟建规模的3.6倍。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考虑,中国现阶段有必要将铁路建设速度进一步提高到年均1万公里。美国的国土面积与中国相当,但目前铁路有效运营里程达45万多公里。据此估计,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应当高于美国才能满足运输需求。保守计算,中国尚有40万公里铁路等待建设。
中国铁路建设有必要在“十一五”规划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速。如果年建1万公里,也需35年才能建成,这已不能说很快了。青藏铁路的建设,表明中国铁路建设能力达到现代先进水平。以13亿人口、年产数亿吨钢铁、拥有现代化施工队伍等条件来看,中国完全有能力年均建成1万公里铁路。在火车一再提速的今天,我国铁路建设进程显得慢了许多。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实力来看,今后我国有必要、有能力将铁路建设速度,由目前年均3000多公里提高到一万公里。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表明我国铁路建设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当有能力加快铁路路网建设速度。可是,眼下我国铁路年均建设里程不足美国百年前年均建设量的1/3,铁路运营总里程不足美国的1/5。
目前我国铁路运营里程不足八万公里,新中国成立以来年均修建铁路约为1300公里。尽管已开始实施的“十一五”规划与上个五年计划时期相比,已是成倍地加大了铁路建设规模,五年拟建1.7万公里,年均3400公里,算得上是令人振奋的“大提速”。但这样的年均建设里程,还不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年平均建设量的1/3。
美国在1880年至1890年的10年间,铁路干线运营里程由15万公里增加到26.8万公里,年均建设1.18万公里。其中,1886年至1890年年均建设1.24万公里,是120年后我国“十一五”规划铁路年拟建规模的3.6倍。
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考虑,我国现阶段有必要也有可能将铁路建设速度进一步提高到年均一万公里目标。关于交通发展战略,前些年有一种观点认为,世界铁路建设高潮已过去,汽车和高速公路的大发展使铁路建设的必要性没有以前大了;现在人们的看法普遍发生了转变,重新看到铁路运输清洁环保、节能、快速、舒适等优点,以及与高速公路相比铁路节约土地等长处。
美国的国土面积与我国差不多,人口比我国少得多,公路很发达,尽管曾经废弃和拆除过一些铁路,但现在仍在有效运营的铁路达45万多公里。据此估计,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应当高于美国,才能满足运输需求。 进一步考虑世界石油短缺对汽车运输的制约,包括磁悬浮技术在内的铁路发展空间更大。按48万公里的保守计算,减去已有的八万公里,我国尚有40万公里的铁路等待建设。如果一个五年计划只建设1.7万至2万公里,年均建设3400公里至4000公里,需要经过100年到120年的时间才能建成较为完善的铁路网络。 这样的速度太漫长了。我国铁路建设有必要在现有的“十一五”规划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速。如果年建一万公里,也需40年才能建成,这已不能说很快了。其实,再过五至十年,我国铁路建设真正进入高峰期时,年建里程可能达到二万至三万公里。果真如此,那么从现在算起,大约20年至25年内,我国就可以建成完善的铁路体系。
经过一定的准备,主要是加快路网规划和勘察设计等项前期工作,今后我国完全有可能将铁路建设速度提高到年均一万公里。
拿我国目前的综合国力与120年前的美国进行粗线条比较,1885年的美国人口不到5000万,相当于半个河南省的人口;钢铁年产量不足200万吨,仅为我国目前年钢铁产量零头的零头;当时全美4350家银行总资产24亿美元,即使按1:1000的汇率折算,也仅为目前我国银行总资产的1/10。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120年前的美国竟能达到我国过去57年年均铁路建设量的10倍,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期拟建铁路量的3.6倍。青藏铁路的设计和施工表明,我国铁路建设能力已达到现代先进水平。以13亿人口、年产数亿吨钢铁、拥有现代化施工队伍等条件来看,我国完全有能力年均建成一万公里铁路,在数量上接近120年前的美国,在工程建设难度和质量上超过当时的美国。
尽管从我国当前国力来看,年建上万公里铁路并非难事,但在具体落实上却会遇到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建设规划的制定、线路勘察设计和项目评估、审批;其次是建设资金筹集问题;再次是我国目前铁路投资、融资与运营管理体制问题;还有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问题等。任何一个环节不通,都会制约铁路建设的“提速”。
从铁路建设长期发展来看,只有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才能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发展动力。在铁路行业市场竞争机制完全建立起来之前,加快铁路建设的最有效措施,是根据实际需要提出明确的发展规划,铁路部门千方百计予以实现。至于建设资金,铁路债券不愁没人买;借款不必担心银行惜贷;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投标者会挤破门槛;材料供货商也会争着抢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