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12月15日在电视直播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新政府能源环境团队名单,其中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被正式提名为能源部长。奥巴马同时提名新泽西州州长办公室主任杰克逊(女)为新政府环境保护署署长,任命前环保署署长布朗内(女)为白宫能源和环境政策主管,以及任命洛杉矶市负责环境的副市长萨特利(女)为白宫环境质量委员会主席。
奥巴马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能源问题与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他表示,刚刚任命的这些团队成员都是能源环境领域的一流专家和管理者,将帮助美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新能源的挑战,以增进美国的繁荣和安全。他说,能源和环境问题是美国当前面临的具有决定ENERGY REVIEW2009-01 ENERGY REVIEW 51○ 人物性意义的重大考验,将成为他在总统任期内的优先议题。
他还说,虽然发展新型能源经济和保护环境是长期任务,但必须从现在开始付诸行动。加入奥巴马内阁后,朱棣文将与另外3名能源“队友”共事。前新泽西州环境保护局局长莉萨·杰克逊有望成为美国首位非洲裔环境保护署署长。洛杉矶市主管能源与环境的副市长南希·苏特利可能负责白宫环境质量委员会。奥巴马还将任命前环境保护署署长卡罗尔·布朗领导一个新设立的委员会,协调能源、气候和环境政策。克林顿执政期间,这3人均在环境保护署任职。
“减排先锋”朱棣文美国环保人士推崇奥巴马选择朱棣文出任能源部长,认为这将是全球能源与环保界一大胜利。斯坦福大学的环境科学家施耐德说:“朱棣文是世界级的知识分子。当我听到他的名字(被提名为能源部长)时,我笑了。”认识朱棣文的施耐德相信,他会在奥巴马政府内大力推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朱棣文是第二代中国移民,从未学说过中文。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004年,朱棣文出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他主推生物燃料和太阳能研究,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有力代言人。
朱棣文对于环境能源政策的态度与一般学者相似,都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主义倾向,区别在于他似乎更加苛刻。他不仅反对化石燃料的滥用,甚至对某些新能源也提出了批评。例如,他承认核能与传统的煤电相比具有更高的风险收益比,但他却坚持寻找“这两个魔鬼”之外的更低污染能源。他对时兴的生物能源同样抱有警惕的态度,他认为用于生产酒精的玉米本身就是石油工业的产物,并非“二氧化碳中性”。
也许是科学家过于严谨的态度,他迷恋一种“闭合循环”的理想状态,他认为水、二氧化碳、阳光和一些营养物共同作用将能量“锁定”在碳载体之中,反向存在逆过程,理论上这一循环应该是闭合的,不会有新的二氧化碳产生。而目前的温室效应难题在于我们将1亿年时间形成的碳燃料在200~400年之间就释放出来,因此他钟情于“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希望以此能够实现“闭合循环”
的理想状态。他希望通过生物自身的某种特性,将各种纤维直接转化为能源。他时常举出白蚁和沼气的例子,白蚁转化纤维的能力惊人,但目前却难以让其释放出超过自身使用的能量。沼气则是相对容易的能源,问题在于常常被浪费在空气中。
作为学者的朱棣文当然可以想象理想状况下的能源构成,但在能源部长的政治身份下,他的态度应该会有改变。虽然发展新能源的方向还应会保持核能与太阳能的主体地位,但他的能源部长身份也将会促进其所青睐的合成生物学的发展。
2009年世界大多数国家将共同探讨并签署新一阶段《京都议定书》,按照奥巴马总统此前提出的温室气体减排计划,我们可以期待布朗内与朱棣文能够给这一困扰人类多年的国际协作计划提供一个崭新的契机。而中国同样面对减排和国际合作方面的难题,朱棣文的华裔身份无疑使我们对中美合作产生了新的期待。
能源部长一职将是奥巴马内阁最具挑战的职位之一。
提名确认后,朱棣文将负责维护和改良美国核武库,推进美国电力供给系统现代化。此外,他还将主持替代能源研发工作,以减少美国碳排放量。
从奥巴马的提名可以看出,他想以此来表示他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是认真的。为此,他将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大幅增加开支来提高能源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
同时,朱棣文的科学家背景将给一个以前经常由原政界人士担任的职位带来极高的可信度。
朱棣文曾担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主任,他从1994年起担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National Laboratory)主任。这所实验室是能源部属下历史最悠久的研究机构,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园内,有4000名员工,年预算达6亿5000万美元(约9亿7000万新元)。实验室主要进行非保密性研究。
实验室的网站说,朱棣文很早就开始注意到全球暖化问题,并一直积极倡议为气候变化寻找科学解决办法。
他认为,避免依赖化石燃料,是对抗全球暖化的最根本方法。
在他的带领下,该实验室成为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方面的全球领跑者,特别是在发展碳中和能源领域成就卓著。朱棣文希望找到可以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例如源于植物的生物燃料及转化太阳能为燃料。他在今年3月的演说中指出,生物能源的未来不在于玉米,而是一般人不会注意的绿草。这些经历有助于他胜任下一届能源部长,因为奥巴马准备兴资数以十亿计美元推广替代能源,同时创造数百万与环保有关的就业机会。
华裔背景受关注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祖籍江苏太仓。他的父亲朱汝瑾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43年留美获麻省理工学院化工博士。母亲李静贞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工商管理。在朱棣文的父兄辈中,至少有12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大学教授职位。1970年,朱棣文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87年,朱棣文当上了斯坦福大学教授。
朱棣文最早发明了一套利用激光冷却并捕捉原子的方法。打个比方,犹如以喷水的方式来使一个行进当中的小球静止下来,让它悬浮在空中,把它看个够。这项成就可使科学家在前人所无法到达的领域内操控物质。1997年,朱棣文在得知他获得诺奖的消息后却平静得异乎寻常。
朱棣文在科学领域的成绩确是有目共睹。他长年投身实验物理学,并在1997年获得诺贝尔奖。同时,他在行政管理上也有相当经验,曾在斯坦福大学领导物理学系,又曾在贝尔实验室领导电子化研究工作。自2004年起,他出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负责人,该实验室辖下有4000个员工。朱棣文在他的事业生涯中一直致力于环保工作。比如掌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后,即把研究重点转到新型的生化能源等一系列“绿色工程”上。
朱棣文七八岁的时候,父母曾想过送他去学中文,但那时的他不想每个星期天早上到学校去,所以很反抗。
“现在想起来,我希望那时的我能进行中文学习。”现在60岁的朱棣文,几乎每年都要应中国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邀请回中国一两次。
中学时,朱棣文的成绩不算拔尖,倒是他哥哥的成绩一直排名第一。但上了大学以后,朱棣文说:“我不光是学书本上的东西,而是自己想学的就下工夫学。”结果,朱棣文成了最优秀的学生,而他哥哥的名字反而无人知晓了。1970年,朱棣文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他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任研究员。1987年,朱棣文当上了斯坦福大学教授。
朱棣文于1997年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04年,56岁的朱棣文接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一职,成为首位掌管这个美国能源部下属国家实验室的亚裔人士。朱棣文在得知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后却平静得异乎寻常。他说:“我不希望因这个奖励打断我的时间表,我仍会像往常一样地去学校上课。”
朱棣文坦言,他一生有一个很大的遗憾,就是没学好中文。朱棣文七八岁的时候,父母曾想过送他去学中文,但那时的他不想和周围的人不一样,也不想每个星期天早上到中文学校去,所以他很反抗。“现在回想起来,我希望那时父母能和我说中文,也希望当时我能继续上华语学校,或者进行类似的中文学习。”1998年,朱棣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在60岁的朱棣文,几乎每年都要应中国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邀请回中国来一两次,对此他说:我只想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朱棣文是美国历史上,继现任劳工部长赵小兰之后第二位华裔部长,并且将成为美国第一位亚裔能源部长。了解提名情况的人士透露,朱棣文可能将重点关注能源部的核心使命:基础科学、核武器和清理一处冷战以来发生污染的核武器制造区。
朱棣文的科学家背景将让一个过去经常由政界人士担任的职位带来极高的可信度。同时,他的亚裔身份也将为奥巴马内阁增添更多的种族多元化色彩。 据介绍,1978年至1987年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期间,朱棣文和两位同事研究发现,将原子冷却至负273摄氏度,原子的运动会变得非常缓慢,他们就可以利用激光来捕捉和操纵原子。他们凭此研究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因此成为第五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现年60岁的朱棣文祖籍江苏太仓,1948年生于美国圣路易市,在纽约皇后区长大。他的父亲拥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学位,是化学工程教授,在上世纪60年代当选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他的母亲在1943年抵达美国,两年后因当时中国政局混乱而决定留在美国。
朱棣文一家可说是一门豪杰——几乎每一位叔叔和姑姑都是理科或工程系博士;哥哥也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教授;多位堂兄弟姐妹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即使是外曾祖父也曾在康奈尔大学深造。
《纽约时报》认为,朱棣文在科学研究与管理领域的履历毫无瑕疵,他的亚裔背景也有助新内阁呈现多元面孔。美国多家媒体报道,奥巴马打算下周在芝加哥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名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朱棣文出任能源部长。这项提名一旦获得确认,朱棣文将成为美国能源部有史以来首位亚裔部长兼专家型部长。
●获提名评语《纽约时报》评论说,在科学研究与管理领域的履历毫无瑕疵,他的亚裔背景也有助新内阁呈现多元面孔。
●工作中即将遇到的挑战首先是他对部门辖下的石油业以及核子武器生产、维修行业不够熟悉。此外在政策层面,他与奥巴马一样对在拉斯维加斯附近兴建核废料储存站的方案不甚热衷,这点与国会立场并不一致。
●精彩语录“气温改变5摄氏度将引发大范围争夺水和可耕地的资源战争,大量人口将流离失所。我们不是在谈论1万人,也不是在谈论1000万人。我们在谈论数以亿计将被洪水永远淹没的人。”
“我想,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对你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人脑当成一个容器,往里填东西;好的教育还在于让人批判性地思考,敢于质疑前人,这也是我在中国学生身上发现的不足地方。”
“我喜欢数学和物理,我的快乐在于把整个世界变成物理公式。”
链接 华人在美参政的“第一”
■赵小兰: 第1位进入内阁的华裔(2001年)布什曾力邀她出任劳工部长,但遭婉拒。直到老布什出面,她才欣然接受。
■邓悦宁: 第1位华裔州议员(1946年)美国早期仅有的8位华裔律师之一,1946年以民主党候选人资格竞选议员成功,成为第一个不在美国出生而当选为州议员的华人。
■邝友良:第1位华裔联邦参议员(1959年):夏威夷华侨首富。1959年夏威夷并入美国后当上国会参议员。
■余江月桂: 第1位华裔州务卿(1974年)1974年当选加州州务卿,而且是第一个女加州州务卿。
■陈李婉若:第1位华裔市长(1983年)为了拉票,她曾举着破伞在漫天风雨中敲开整个选区所有居民的家门。最终,她从一名医院社工成为南加州蒙特利公园市市长。
■骆家辉:第1位华裔州长(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