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30年前即1879年上海才亮起中国的第一盏灯。但足足70年过去后,大多数中国人依然过着“除了星月,就是一片黑暗”的无电生活——1949年,全国的发电量按人均计算,一年的生活用电不足一度电。昏暗的煤油灯、背着煤气包的汽车、衰败的矿井……这些都是60年前的灰暗记忆。漫漫长路,中国从昔日的满目苍痍、百废待兴到今天的活力四射、繁荣昌盛;中国人民熬过了多少阵痛,经历了多少风雨,最终进入今天小康生活的岁月……多少年沧桑巨变,多少年光辉历程,一代代能源人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谱写了中国能源的非凡篇章。中国能源人以能源报国,为民族复兴大业做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他们,就像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把把火炬照亮黑暗,他们就像共和国能源建设史中的一颗颗星辰高挂青天,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
在这艰苦卓绝、铸造辉煌岁月和历程里,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幻,中国演绎了从梦想到光荣的辉煌。艾青脍炙人口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道出了每位中华儿女的心声。今天,《能源思考》特别推出“火炬与星辰”系列报道,让那些曾经在共和国能源建设史上做出贡献的人们彪炳史册!
欧阳予,这是个注定和秦山一起写入历史的名字,是核电工作者的一个标杆。这位从四川省乐山走出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被人们称为“中国核电之父”,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大影响力。
1927年7月26日,欧阳予出生于四川乐山城区大渡河畔的白塔街。他的家正对着世界最大的石刻弥勒坐像——通高71米的乐山大佛。抗日战争时期,欧阳予就读于乐山一中和武汉大学附中,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力系,他在大学期间就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组织,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57年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热工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欧阳予院士是中国第一座军用生产反应堆的总设计师,为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成的秦山核电站总设计师,该核电站于1991年12月首次并网发电成功,实现了我国核电技术的重大突破,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他是我国援建巴基斯坦核电站的总设计师,该电站是我国最大的高科技出口项目,已于2000年建成发电,运行良好,为国家赢得了声誉。
今年3月因为日本地震导致了福岛核电站事故,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在那一段时间格外忙。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访谈,坐着轮椅到中国科学技术馆向公众作科普讲座……作为我国核电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欧阳予在那一段时间总在回答人们关于核电的各种疑问。欧阳予告诉人们:“在坚持核安全第一的前提下,还是应该发展核电,它的优点比较多。”
欧阳予自1957年起从事核工程研究、设计、建造工作,他成功地设计了我国第一座军用生产核反应堆;主持研究、设计并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这两项开创性的工程,为我国反应堆和核电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军用生产核反应堆的技术,为各国军事战略机构所严密控制,50年代更为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所垄断。当时苏联曾答应为我国提供技术资料和帮助建设。但正当工作开始之际,1960年苏联却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带走资料,企图将我国军用生产核反应堆扼杀在摇篮里,使这项工作陷于极端困难的地步。当时我国又处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欧阳予知难而进,勇挑重担,带领科技人员,全面系统地摸清、攻破工程设计上的技术难关,排除了2000多个设计技术问题。其中解决吸收中子的控制棒所用的合金材料、核然装卸机构、可伸缩的密封组件、堆芯石墨砌体、铀燃料元件等关键技术课题360余项,包括重大技术关键30余个。在他主持和组织下,经有关单位大力协作,于1966年使我国第一座军用生产核反应堆建成并投入生产,为我国国防战线战略核武器提供了急需的钚-239和氚,打破了美、苏的技术垄断,被国家科委定为重大科技成果。
欧阳予是秦山核电站工程的总设计师,秦山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成功的核电站,已于1991年并网发电,1995年通过了国家验收。这是一项技术难度密集的重大工程项目。
它涉及反应堆物理、热工、流体力学、结构力学、机械、材料、焊接、电子、检测、自动控制、环境保护等多种学科。欧阳予全面研究和审定了所需要开展的380个项目科研中的试验,在科研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和工厂技术攻关与协作下完成了反应堆驱动线高温高压水冲蚀试验、控制棒驱动机构抗震试验、机棒联动试验、蒸汽发生器试验等重大试验,均达到国际水平。这些科研成果为反应堆的物理计算、热负荷与偏离泡核沸腾比值、堆芯流场分布等以及堆芯的安全设计提供了依据。完成了110项计算程序设计软件,从而在实际设计中达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NUSS规范系列以及国际通用的标准,使秦山核电站建立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之上,得到国家核安全局审查批准。
欧阳予主编的《秦山核电站最终安全分析报告》,共24册,200多万字,2000余张图表,400多份支持性材料。它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全面的有关核电站的安全报告,成为我国核电工业研究、设计、安全分析的技术总结。在设计、建设施工中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投资。秦山核电站全面建成后,国际原子能机构选派美国、法国、日本的10位专家来秦山进行安全审评,对建造质量和安全性能再次作了肯定的评价。在秦山核电站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获得国家级、部级科技成果奖142项。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以来,运行安全可靠,经测定,废水排入环境的放射性总量不到国家规定限值的千分之一,排放的惰性气体总量仅为国家规定限值的十万分之一,创造了国际原型核电站的先进水平。
选择压水堆型方案摆在欧阳予面前的第一个棘手难题,是核反应堆堆型的选择。当时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已经搞了一个熔盐堆型的方案,那是一部分技术人员根据国外一些报刊的介绍,认为这种堆型发电效益高,再生核燃料多,好比鸡生蛋,蛋又孵鸡。那年代,什么事情都要从政治方面“上纲上线”,虽然也有人主张选择别的堆型,但有人却以“赞不赞成搞熔盐堆是多快好省与少慢差费两条路线的斗争”来压制科学技术不同意见的争论。于是选择熔盐堆的方案便大致确定下来了。
欧阳予仔细读了这个方案,反复推敲,觉得把握性不大。他翻阅了大量资料,经过再三再四对比、论证,认为熔盐堆还处在试验阶段,离建工程还有很大距离。而压水堆型核电站占了世界已建核电站的一半以上,从技术上来讲,是迄今国际上最为成熟的堆型,具有设计所赋予的内在安全特性。当核能释放太快时,反应堆能自动限制核能释放的速度,使其功率维持在一个比较安全的水平上。在国内,也有用于小型核潜艇的军用压水堆型的实验可借鉴。
科学技术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方能取得成功。“应当选择压水堆型!”这是欧阳予从内心作出的斩钉截铁的决定。可是在那些年代知识分子动辄得咎的不正常政治空气中,要改变已经航行了一年多的航船方向,谈何容易。欧阳予不得不采取迂回的办法。
苏联的第一个核电站功率是5000千瓦,美国的第一个核电站为9万千瓦,英国的第一个核电站是5万千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上最大的压水堆型核电站的功率已经上升到了的60万千瓦,那么我国第一个核电站的规模多大为宜呢?“我们搞个30万千瓦的!”欧阳予果断地决定。
1973年10月,由上海市和二机部联合提出建设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型核电站的方案,呈进了中南海,摆到了周恩来的办公桌上。周总理阅罢,指示先搞个模型来。1974年3月31日,欧阳予终于盼来了中央关于核工业的专门委员会审议这个方案的时刻。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邓小平、谷牧等国家领导同志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听取欧阳予、彭士禄等人的汇报。欧阳予演示了带来的核反应堆模型,引起各位领导同志的浓厚兴趣。他详尽地就建设核电站的技术问题作了说明。
在1978年,欧阳予和王淦昌、连培生等著名科学家,联名给中央领导同志写了一封长信,请求中央过问我国核电发展的统一规划和集中领导问题,字字句句洋溢着他们对发展核电的紧迫之情和强烈的责任心。天有不测风云。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里岛压水堆核电站发生了堆芯熔毁的严重事故,世界上刮起了一股反对修建核电站的旋风,“728”工程也受到了这股旋风的冲击。
欧阳予仔细研读了关于三里岛事故的报道资料后认为:这次事故主要是由于错误操作所致,不是核电的本质问题。另一方面,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