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5月27日就满88周岁了。在迎来大寿十天之前,他出版了《关于中国(O n C h i n a)》一书,5月17日将在美国全境各大书店发行。以《纽约时报(N Y T)》为首的美国主要媒体不约而同地介绍了这本书,并称赞了他的慧眼和永无止境的研究热情。

基辛格居住在美国东部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的乡下,在与世隔绝的广阔私有领地上生活着。C B S电台15日拜访基辛格,在一同散步的途中问他“对于你来说是什么那么重要,让你放弃了城市而来到了这样的乡下?”基辛格简短地回答道:“(这里)很平静(t r a n q u i l)。”曾经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最有热情的外交官、国家战略家如今却崇尚在平静中思索的生活。他写了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却震惊美国,他深刻的省察力恐怕就是源于此吧。
在接受C B S 的采访中, 基辛格回顾了过往的生活,他说:“能与从约翰.F.肯尼迪(J o h n FK e n n e d y)开始的10名总统一起共事,那是我无尚的光荣。”他拥护启用自己为国务卿(1973~1977在任)、打开美中建交大门的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 i c h a d N i x on)。基辛格称:“在水门事件(W a t e r g a t e)导致尼克松离任前一天,我对他说‘今后的历史会比现在更友好地对待你的’。尼克松在外交政策上非常有创意,并且十分果断。”对于奠定了G2地位的中国的崛起,基辛格表示:“中国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如今她已经走出了那个被西方世界趁虚而入的时代,重新回到了传统强国的位置上来。”关于奥萨马.本.拉登被击毙事件,他评价称:“此次事件表明,对于曾给自己带来重大伤害的人,美国会追踪到底,并有能力对其进行惩罚。”但是,就美国进攻伊拉克事件他表示惋惜称:“驱逐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就足够了,而应该把国家重建等后续措施交给国际社会处理。”
当被要求评价过去数十年自己在美国外交政策上发挥的作用时,基辛格表示:“无论是谁,都不能断言自己为后世留下了诸如(写明方法的)烹饪书那样的遗产”,“无论是哪个政府,都应该发掘只属于他们自己的外交政策”。接着,他在说笑声中结束了自己的发言。他说:“别问像我这样过去活跃的人问留下了什么遗产。他们都有夸张的倾向。”
基辛格在自己的著作中公开了关于美中建交背后与普遍观念所不同的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据《香港明报》报道,基辛格回顾称:“至今为止,学界普遍认为尼克松总统为了扭转美国国内对越南战争的消极舆论,打出了积极促进美中外交的牌。可事实上,毛泽东对于关系改善更为积极。冷战初期追求亲苏反美路线的毛泽东在1969年与苏联发生了国境争端,认为要牵制苏联,于是便向美国抛出了橄榄枝。”
1971年首次踏上中国领土的基辛格此后先后访华80逾次。在此过程中,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四代国家领导人建立了交情。他曾见过毛泽东5次。毛泽东在年老体弱、身体欠佳时还曾与基辛格交谈了两个小时。基辛格在与毛泽东的会面中不仅仅只聊当时的美中关系,还涉及哲学、历史等话题,他描述毛泽东为“帝王哲学家”。回想与自己会面过15次的邓小平,他说:“他是一位有着忧郁眼神的勇敢的小个子巨人。”
对当时随时能够见面的周恩来总理,他描述道:“他是一位与孔子一样高尚而富有智慧的政治家。”他还说:“周恩来时常为了是否对毛泽东的政策提出反对意见而苦恼。”基辛格回顾说,总的来说,自己遇到的那些中国政治家都是重视现实的务实型“自我中心主义者”。
就美中关系的未来,基辛格认为“美中关系的未来是肯定且活跃的”。他强调:“若美中间发生冷战,太平洋两岸将有一代人的发展受到阻碍”,“两国间决不能发生‘零和博弈’(zero sum,一方受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害)关系”。他指出:“与中国的持续关系对美国的安保问题十分重要”,“对这样的国家采用‘替换不民主的政府’这一美国的一贯政策显然是不现实的”。
亨利.基辛格(88岁),德国出生的犹太人,因遭到纳粹迫害1938年移居美国。在哈佛大学教授国际关系学一段时间后,于1969年被理查德.尼克松总统相中,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之后,相继在尼克松和杰拉尔德.福特(G e r a l d F o r d)政府担任国务卿(1973~1977)。
自约翰.肯尼迪总统(1961~1963年)时代开始从事国策研究所咨询活动以来, 他经过了林登. 约翰逊(L y n d o n J o h n s o n,1963~1969)、尼克松( 1 9 6 9 ~ 1 9 7 4 ) 、福特( 1 9 7 4 ~ 1 9 7 7 ) 、吉米. 卡特(J i m m y C a r t e r,1977~1981)、罗纳德.里根(R o n a l d R e a g a n,1981~1989)、乔治.W.布什(2001~2009),再到现在的巴拉克.奥巴马(2009~至今)总统时期,他一直在外交界享有极大的影响力。
1973年因与北越南签署和平协定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40年前,理查德.尼克松总统派遣亨利.基辛格前往北京,与中国恢复接触。美国当时已有20多年没有与中国展开高层外交接触。自那以来,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中国的经济改革把这个贫困和教育水平低下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伟大强国,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中国仍是“暧昧的旁观者”
基辛格的新书《关于中国(O n C h i n a)》引人入胜,视角敏锐,时而显得执拗,不仅讲述了他在尼克松与中国建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还试图说明中国的古代和近代历史是如何影响了该国的外交政策和对西方的态度。这本书受惠于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史景迁等历史学家的开创性研究,但它对中国的刻画也源自基辛格对中国几代领导人近距离的亲身了解。
该书巧妙回顾了中国历史的律动与模式(从闭关锁国到投身于广阔世界的循环),同时还阐明了中国与美国的哲学差异。
基辛格对中国历史的思考隐藏着—种不那么微妙的弦外之音。如同他1994年的著作《大外交》一样,在本书中,这个有争议的人物也狡猾地试图炫耀他作为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以及国务卿的政治遗产。说到自己接触过的中国领导人,基辛格作为实用政治的顽固信徒,简直带有天真的狂热性。鉴于他把这些领导人描述成他本人所擅长的那种不动感情的强权政治的实践者,他对他们给予同情也就不足为奇了。基辛格说,通过这种手段,中国“尽管坚持固执的共产主义宣传,但从行为上看,其实是冷战中的地缘政治的‘自由球员’”,与美国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以遏制同为共产主义国家的苏联。基辛格说,这种务实的利己主义一直延续至今。他写道,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在整个穆斯林世界投射影响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布什政府宣布了民主变革的宏伟目标,中国却仍然是个态度暖昧的旁观者。北京仍然像以往一样,愿意根据力量调整和外国政府的构成来加以适应,同时却并不做出道德评判”。
基辛格近距离看毛周邓
说到在毛泽东执政时期失去生命的大批民众以及“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后果,基2011-06 ENERGY REVIEW 53○ 书讯辛格采取了令人不寒而栗的漠然态度。基辛格写到了—个令人痛苦的场面。
当时,“尼克松恭维毛泽东使一个文明古国改头换面。毛泽东答道,‘我改变不了它。我只能改变北京附近的—些地方。’”基辛格吃惊地表示:“在—生致力于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斗争之后,毛泽东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普遍生命力的屈从认识竟有许多哀婉之意。”
基辛格认同了毛泽东许多宣传,并称他为“王者哲学家”。“毛发表了‘持久战’的学说,但当中国国家利益需要的时候,他能够保持耐心,从长远出发,”他写道:“‘矛盾论’是他出名的战略,但这是为了从孔子的大同理念中演化而来的终极目标服务的。”
基辛格对毛泽东时代的领导人的描述体现出带有欣赏的亲密。他说,周恩来“在谈话时带有孔圣人般自然的优雅和过人的智慧。”他又说,优雅的周——他因“软化毛的一做法而不是抵制它们而受到批评”——面临着“王子顾问”通常会遇到的窘境,他得考虑“是否应当在政策决定性的关头提出反对意见”,因为他必须在“是维持有改变事件的能力这样的好处,或是可能被排挤出局”间相权衡。
至于邓小平,则是个“有着忧郁眼神的勇敢小个子”。基辛格说,邓小平及其家庭在文革期间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在重返政府工作岗位后,邓小平设法去除文革对意识形态纯正性的强调,代之以“秩序、专业和效率”的价值观。基辛格称赞他推动了将“毛泽东时代的农民公社”转变为繁忙的经济大国的现代化进程。
尽管基辛格并未深入探究当今美国所欠中国巨额债务引起的争议,以及日益崛起的中国将如何影响世界的问题,但他认为,如今中国“已不再有那种师从西方技术和制度的受限感”,并且 2008年的经济危机 “大大削弱了西方经济能力”在中国人眼中的“神秘感”。
基辛格说,这些发展使得“中国产生了一股新的舆论浪潮——特别是在乐于表达的年轻一代学生和网民,另外还可能有一小部分政治和军队领导人中——这样也导致一种国际体系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正在形成。”
在强调合作性的中美关系“对全球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的同时,基辛格警告说,两国也有可能形成冷战,而这会 “阻碍太平洋两岸整整一代的发展”,并在“核扩散、环境、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急需国际合作的时候使分歧扩散到每个地区的国内政治中”。
需要指出的是,基辛格现在是基辛格联合咨询公司的董事长,该公司与许多在中国有商业利益的公司都有业务。“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他写道:“不需要——也不应该——成为一场零和博弈。”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