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能源总量控制 GDP釜底抽薪

2010-12-31 18:57:00

为中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基调的中共十七大五中全会上,胡锦涛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此前,他在中央党校的一次对省部级干部的讲话中连续50次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然而,各地的“十二五”规划仍在不切实际地追求GDP翻番。近日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提出:“把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作为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用控制能源总量为GDP盲目扩张釜底抽薪。

从1982年起,中共中央就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能源和环境禀赋限制,一次次强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29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增速一直超越GDP的增速,造成中国的能源消耗直线上升,已经超跃美国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第一大国,由此也使中国成为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最严重的国家,成为全世界批评靶子。但是,各地政府依然对国家的处境不管不顾,我行我素,自说自话,继续追求所谓“高强度、超常规”的GDP疯狂增长,直接挑战国家“十二五”经济发展“调结构、促转型”的主题主线。

31个省市区相继公布了“十二五”规划建议,其中多个省区明确提出GDP总量或人均GDP等主要经济指标达到10%至15%,其中,黑龙江、广西、贵州、河南、江西、安徽、山西、福建、云南甚至均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GDP总量或人均5年翻番的“宏伟目标”。

还有一些省市提出了“数量型”发展目标,经济增速定位在8%~13%。海南省提出,今后5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江苏确定“十二五”全省经济年均增长10%左右。薄熙来在重庆提出“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的“五个重庆”,没有提GDP,受到全国称赞。但是,重庆市长黄奇帆却提出,到2015年,重庆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保持在12.5%左右,人均GDP翻番,达到8000美元的目标。

2010年11月全国都在为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而不得不“限电停产”,既便如此,占中国一次能源70%的煤炭仅当月从主要港口的发运量就为4964万吨,同比增长32.2%;其中供国内4850万吨,同比增加了1279万吨,增长了35.8%;当月煤炭还进口了1388万吨,同比增长9.72%。根据一些机构提供的数据,2010年全国煤炭消费增加了16%。2009年中国消费原煤30.5亿吨,同比增加16%就超过35亿吨。新增的4~5亿吨煤炭,已将北方主要运煤通道,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全部塞的满满的,年运力5000万吨的“大秦铁路”已经扩建到了4亿吨。11月京藏公路为了运输煤炭大堵车上百公里,为了运输如此大量的煤炭,中国不得不进口大量石油,用高品位稀缺的柴油大规模、长距离、高强度地运输低品位的煤炭,使中国石油需求急剧上升,2010年1至10月,进口同比增长了19.5%,对外依存度超过55%。如此发展,煤炭在哪里?运输通道在哪里?运煤的石油在哪里?环境空间在哪里?

不仅是各地方政府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高增长”,央企们也跟着“大干快上”。国家电网提出为了5年将投资5000亿建设“特高压电网”,一些央企也在盲目扩张,追求高速膨胀,一味强调“做大做强”,不讲效益,不计环境资源压力,不顾大局。将自己企业的利益超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只关注“发展”,不考虑“科学”。与各省区和各大央企增加GDP与“做大做强”的热忱相比,在对于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新指标的态度上却都在推三委四,强调困难。

张平主任在能源工作会议上语重心长地规劝大家在确定经济增长目标时,要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既要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速,同时也要考虑能源、资源的承载能力。目标不能定得太高,不能敞着口子用能源,各省要考虑能源、环境、水、土地等资源约束,合理制定“十二五”发展指标。

目前,全世界都在等待中国正式公布“十二五”的节能减排新指标,单位GDP能耗是下降16%,还是再下降20%,中国政府蒙受着巨大的国际压力。显而易见,让各地的封疆大吏和控制国家资源于股掌的“共和国长子”们为国分忧并非易事。“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已经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战略“着力点”,成为中央政府转变增长方式的“硬约束力”。

地方政府和央企必须在不增加或有限增加能源消费总量的前提下,实现GDP增长和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张;如果做不到,就要被约束,就要被不惜代价地“限电停产”,就要被“摘乌纱帽”。用总量控制,将地方政府和企业逼入正途是实现“调结构,转方式”的唯一的办法。当然,能源总量控制并非易事,不仅会得罪地方政府和央企,在具体实施中也会面临诸多困难和阻力,但是如果不能就此下定决心使用这一“武器”,“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会成为历史的笑话。共产党执政到今天,还从未有一个这样的战略目标未能实现,中国必须直面这场硬仗,这是全世界的期待,也是历史的责任。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