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应对的思考

2010-12-31 18:33:00

编者按:气候是不是真的在持续变暖?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到底哪个大?气候变暖对人类究竟有利还是有害?利用气候模式预测未来气候的可信度有多大……这些有关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争论一直存在。部分科学家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质疑,甚至否认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核心结论。有的极端意见甚至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场“闹剧”和“骗局”。

如今,争论还在持续。不过,有一点确定无疑: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能犹疑,必须携手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正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启程赴墨西哥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坎昆会议前所说:“我们不能拿人类的生存和长远的发展作赌注!

去寻找更凉爽的栖息地。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生物学家通过对1500种生物的跟踪调查发现,其中40%都改变了它们的活动范围,多数都在向高纬度地区迁徙。在英国北部,十多种鸟类的栖息地向北迁徙了19公里,北美和欧洲的39种蝴蝶向北迁徙了200公里。

数百万只原本生活在地中海的水母现在出现在北爱尔兰和苏格兰。能长到2米的洪堡水母也向北迁徙,进入加利福尼亚沿岸海域,有的甚至还游到了阿拉斯加。

此外,60%的动物和植物在每年春天的繁殖期也提早到来。这使得原有的生物链被打破,如植物授粉,昆虫繁殖和鸟类迁徙之间平衡会因为其中一方的变化而被打乱。

预言一6.34亿人面临洪水淹没研究人员预测说。随着海平面上升,全球大约6.34亿生活在海拔10米以下地区的居民有被洪水和风暴淹没的危险。IPCC报告指出,到2080年,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可能遭受洪水的威胁。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2月4日公布的一份评估报告则指出,到2070年,沿海城市约有1.5亿人可能成为洪灾受害者,这近乎是现在的4倍;并将造成高达35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是现在的10倍多。

报告根据IPCC的数据,假设2070年全球海平面比目前上升50厘米,并综合OECD调查的城市人口密度等数据,推测出全球约130个主要港口城市在遇到百年一遇的洪水时的受灾情况。研究预测受灾最严重的城市将是美国迈阿密,目前该市的财产损失估算为4000亿美元,到2070年,其受灾损失将达到3.5万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广州、上海、天津、香港等亚洲城市。东京的损失将达1.2万亿美元,位居第8。

以国家来看,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将是中国——11万亿美元,其后依次是美国——9万亿美元,之后是印度和日本。灾民人数最多的是印度加尔各答—将有1400万人受灾,其次为印度孟买、孟加拉首都达卡等城市。

洪灾的增加并不意味水资源的充裕,相反,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紧缺的状况。科学家指出,强降雨天气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更多的淡水资源,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在极端风暴天气的间歇,会出现更长时间的干旱。IPCC的报告也就此指出,到本世纪末,遭遇干旱气候的地区将比现在增加30%。

在很多地区,高原雪山和冰川是淡水的主要来源,由于气温升高,这些陆地冰川将在21世纪加速融化。这将减少淡水资源,影响水力发电。特别是一些河水流量发生季节性变化的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这将使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受到影响。

由于降雨量减少,蒸发量上升,干旱地区的旱情将进一步加剧。同时东南亚等一些地区的地表径流,也就是未被土壤吸收的降雨量将上升,预计将在本世纪中叶增加10%-40%。但是这一变化带来的害处要远远超出其好处。径流可能引发洪水,影响水质。

预言二极端气候随时光临美国东部海岸地区极端天气的数量在过去60年中就增加了42%。未来气候将会更加极端,到2100年,全美的风暴数量可能增加一倍。

12月5日,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市民们终于等到了雨停的一天。持续多天的暴雨引发的洪水淹没了道路,大风将电线杆和大树连根拔倒,整个州已经进入紧急状态,救援人员动用直升机和船只营救被洪水围困的人们。

在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西雅图两次经历了冬季洪水的洗礼。前后两次都是破纪录的风暴,而该市的排水系统根本无法应对如此狂暴的降雨。市长格雷格·尼科尔斯说:“风暴本是自然现象,但是这两年来,我们经历的不再是温柔的西北冬季毛毛雨了。”

而这也许仅仅只是个开端,美国普度大学的科学家和多个环保组织在12月初先后公布的几份报告中指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强降雨等极端天气的数量增加了24%。有40个州的恶劣天气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如包括宾夕法尼亚州在内的美国东部海岸地区极端天气的数量在过去60年中就增加了42%。

这些发现和全球变暖的预测结果是相一致的。

全球变暖将使美国本土一些地区的降雨大幅度增加,另一些地区则减少。但总体的趋势是气候将会更加极端。到2100年,全美的风暴数量可能增加一倍,东部沿海和墨西哥湾将成为风暴最常光顾的地区。

科学家指出,当地表聚集有温暖潮湿的空气时,就容易导致风暴天气的发生,随着全球变暖的发生,强降雨天气数量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

预言三海洋酸化加剧在21世纪内,全球海水将继续酸化,其pH值可能降低0.14到0.35个单位。海洋酸化意味着澳大利亚大堡礁等天然珊瑚群落面临消失的危险,这将对整个海洋生态链产生重大影响。

除了改变地球气候,温室气体排放同样对海洋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海洋酸化。IPCC在报告中指出,科学家们一致认为,人类活动正促使海洋的化学物质发生2000万年以来最大的变化,这将破坏海洋的整个生命系统,并加剧气候变化的负面后果。

科学家发现,自1750年工业革命时期开始,海洋已经吸收了大约一半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5万亿吨。这暂时帮助减缓了全球变暖,否则如果这些二氧化碳均保留在大气之中的话,气候变暖将会比现在快得多。但是也让海洋付出沉重的代价。

报告指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已经将海平面的酸性增加了三成,在21世纪内,全球海水将继续酸化,其pH值可能降低0.14到0.35个单位。由此可能对海洋生态造成难以预测的破坏。

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之后,形成稀释的碳酸,这种碳酸不断酸化天然的碱性海水,同时吞噬海洋中原本丰富的碳酸钙,珊瑚等海洋生物正是依靠碳酸钙才能生长出外壳。因此海洋酸化意味着澳大利亚大堡礁等天然珊瑚群落正面临消失的危险,这将对整个海洋生态链产生重大影响。鱼类等生物的生存越来越艰难,10亿人的蛋白质来源将受到影响。此外,海平面附近的酸性最高,而海平面正是海洋生物比较聚集的地方。

英国科学家指出,由于污染,全球海洋目前的酸度达到了“数千万年”以来的最高点,即便二氧化碳的释放从现在开始停止,海水也需要数万年才能恢复原样。同时,随着海水的酸性越来越高,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在下降,因此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将会滞留在空气之中,导致全球变暖进一步加速。

※对策缓解与适应双管齐下IPCC指出,虽然全球变暖已成难以逆转的趋势,各国仍能通过节能减排方法缓解这一过程。

在能源方面,需要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将燃煤改为燃气、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同时推广温室气体的捕捉和贮存(CCS)技术。在交通领域,应增加混合能源、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的比例,将交通形式从公路交通转为轨道和公共交通。建筑节能同样也是重要的节能手段,科学的采光和市内温度调节系统能大量降低能源消耗。

在工业企业,采用更高效节能的设备,严格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农业领域,应通过对牧场和农田的有效管理来加强土壤的二氧化碳储存量;提高氮肥生产技术,降低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增加甘蔗等能源性农作物的种植,以替代石油的使用。此外,各国还需要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森林砍伐。重新利用甲烷等垃圾填埋气体,科学地燃烧垃圾方法,利用垃圾发电。

与此同时,各国政府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适应全球变暖带来的环境变化。如为应对水资源短缺,提高生活和灌溉用水的效率,收集更多雨水;调整农作物的种类和耕种日期;在沿海地区建造更坚固的堤坝以抵御海平面上升;加强地下交通和空中轨道公路交通,实现能源多样化等。

IPCC还强调说,加强国际地区间合作也是应对全球变暖的重要部分,而《京都议定书》应当被视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工具。

全球变暖给各地带来的影响亚洲:到2050年,中亚、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大河流域的淡水资源将会减少。亚洲的沿海地区,特别是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将受到海平面上升以及洪水的威胁。在东南亚地区,洪水和干旱将导致传染病和死亡率上升。这些地区的水循环系统也会发生改变。

澳洲:2020年,大堡礁等海域的生态多样性将受到严重威胁。到2030年,澳大利亚东部和南部以及新西兰的北部将出现水资源危机。由于干旱和森林大火,农业和林业产量将出现下降。

非洲:到2020年,非洲大陆将有7500万到2.5亿人口面临水资源危机。2080年,非洲的荒地或半荒地的面积将增加5%-8%.到21世纪末,海平面上升会影响到非洲那些海拔低的沿海地区,这将导致这些地区GDP下降5%-10%。

欧洲:全球变暖会扩大欧洲的自然资源不平衡。山区的冰川会逐渐消融,这将导致严重的生物种群灭亡。在南欧,全球变暖将加剧高温和干旱状况,由此造成水资源紧缺,粮食减产,水力发电和夏季旅游业受影响。夏季热浪和森林大火还将带来更多健康危险。

拉丁美洲:由于气温的上升和土壤中水分的减少,到本世纪中叶,东部亚马逊的热带雨林将逐渐被热带稀树雨林取代,半荒漠地带将被荒漠地带取代。

随之而来的是热带雨林物种大量消失。一些重要农作物和畜牧业产量将持续下降,拉美地区出现粮食短缺的可能性将持续上升。

北美:在北美西部山区,气温上升将造成降雪减少,冬季洪灾更加频繁,夏天河流流量减少,导致水资源更加紧缺。一些需要大量水资源的农作物将减产。北美那些夏季高温的城市在本世纪还将经历更多次热浪的袭击。沿海城市将遭遇更多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

南北两极:两极冰层的融化将给大量生物生存造成危机,如候鸟,哺乳动物,以及北极熊等高级捕食者。由于气温下降,外来入侵物种更容易在两极繁衍,这使得生态平衡更加脆弱。生活在两极附近的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小型海岛:海平面上升将带来更多洪水、风暴等灾害性气候。珊瑚礁将遭到更大破坏,这意味着海洋资源将严重受损。到本世纪中叶,气候变化将使得旱季更长,小型海岛上的淡水资源更加紧缺,特别是加勒比海和太平洋上的海岛。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