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COP15)在举世期待下,只抛出一份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便草草收场,谈判各方都表示失望。在此后的一年里,谈判各方又重新回到谈判桌前,分别在德国波恩和中国天津展开了四次会谈,继续《京都议定书》和《公约》两条轨道下的谈判。哥本哈根后一年来,各项谈判进展缓慢。发达国家仍没有明确承诺量化指标,谈判文本充斥诸多争议选项,甚至对谈判应该“双轨”体制还是“并轨”问题上分歧严重。气候谈判仅在气候基金方面达成较多的共识。有NGO组织认为,今年的四场会谈下来,谈判进度比哥本哈根时甚至有所倒退。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欧盟已经基本丧失在气候谈判中的领导地位。于是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前两位的中国和美国,被看成决定气候谈判成败与否的两个主要角色。而目前的问题是,美国希望通过将《哥本哈根协议》纳入联合国正式文件,从而彻底抛弃《京都议定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让发展中国家与其承担相等或类似的减排责任。美国发言人还多次以“某些发展中大国”来称呼中国,试图将中国从“有区别”的一方扯向“共同”的一方。
美国指摘中国忽视《哥本哈根协议》的政治共识;中国批评美国不仅没有为气候变化做出应有贡献,反而要求发展中国家做得更多——热热闹闹的天津会议没有就关键议题取得任何实质进展。而这次会议更多的是为坎昆大会准备平衡的一揽子“决定”。
从联合国到主要缔约方,都对坎昆决定的构想提出了“建议”。包括NGO在内的气候谈判参与方,都将达成公平、雄心和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的希望似乎都放到了2011年南非会议上,这使得坎昆大会无比尴尬。
在今年的四轮会谈中,AWG-LCA的工作并非逐条谈判,而是几乎“重写”整个70页的谈判案文。“重写”就不是去掉方括号(未获共识的分歧内容),而是逐章摘录已经达成共识的条款,对分歧之处进行改写,去掉无法取得共识的部分。而AWG-KP的谈判,则是要将主席案文升级为谈判案文。但是如此起草的大会决定是否遂人愿将被打上问号。有NGO人士表示,发达国家所说的这种所谓的“平衡”实质上可能是一种退步。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在坎昆会议上达成有法律约束的协议已基本无望。
哥本哈根后一年时间里,气候谈判并没有取得太多进展,实际上这也是对我们来说并不意外的结果。
外媒打趣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名字里有三个C,是不是意味着要经历三届大会(哥本哈根Copenhagen,坎昆Cancun,开普敦CapeTown)
才能达成协议呢?事实上,环保NGO联合组织CAN发布的对一揽子决定的设想里,已经把达成“公平、有雄心、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的目标年定在了2011年。CAN认为,坎昆需要为明年在南非德班举办的COP17会议设立一个清晰的远景和达成协定的共识——这也是目前我们仅有可以期待的。距离《京都议定书》2012年的最后期限不足两年,留给谈判者们的时间已不多。因美国与中国仍存分歧,且有人担忧194国参加的联合国会议规模太庞大笨重,不便协调各方立场。专家们表示,今年11月29日-12月10日在坎昆召开的年度环境部长会议也许最多只能在新增气候援助资金与绿色技术共享方面达成一些共识,但会议存在陷入僵局的风险。
如果坎昆会议令人大失所望,一无收获或所获甚少,那么全球很多政府都会问:这个过程到底有何作用?如果各方在坎昆会议上仍是一味相互指责,全世界的人们都会感觉厌烦和反感。现在,坎昆会议连能否达成一些较小规模的协议都很难肯定。
坎昆会议不会在拟定新的气候协议方面取得任何重大进展,因为各方意见分歧依然严重。说实话,人们不对坎昆会议抱有多大期望,因为大家的意见太不统一,主要碳排放国之间也没有达成共识。在天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会议上,与会各方在筹款问题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未能消除人们对气候谈判可能陷入僵局的担忧。去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也以失望告终,未能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新协议来取代或扩展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坎昆会议将像哥本哈根会议一样戏剧性地结束,最大的经济体和最大的排放国,美国和中国将继续成为众矢之的,也没有国家成为胜利者。可以确定的是,没有人在坎昆再呼唤雄心勃勃的目标,一切转为低调和实际,该暴露的矛盾已经在哥本哈根充分暴露,而平衡的途径,至少目前还未真正呈现。
“命中注定”坎昆会议只是一个中途小站,人们已经把眼光停留在2011年南非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