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中国煤炭工业的见证人——肖寒

2011-12-01 22:24:00 中国能源网

编者按:130年前即1879年上海才亮起中国的第一盏灯。但足足70年过去后,大多数中国人依然过着“除了星月,就是一片黑暗”的无电生活——1949年,全国的发电量按人均计算,一年的生活用电不足一度电。昏暗的煤油灯、背着煤气包的汽车、衰败的矿井……这些都是60年前的灰暗记忆。漫漫长路,中国从昔日的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到今天的活力四射、繁荣昌盛;中国人民熬过了多少阵痛,经历了多少风雨,最终进入今天小康生活的岁月……多少年沧桑巨变,多少年光辉历程,一代代能源人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谱写了中国能源的非凡篇章。中国能源人以能源报国,为民族复兴大业做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他们,就像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把把火炬照亮黑暗,他们就像共和国能源建设史中的一颗颗星辰高挂青天,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

在这艰苦卓绝、铸造辉煌岁月和历程里,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幻,中国创造了从梦想到光荣的辉煌。艾青脍炙人口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道出了每位中华儿女的心声。今天,《能源思考》特别推出“火炬与星辰”系列报道,让那些曾经在共和国能源建设史上做出贡献的人们彪炳史册!

原煤炭部长肖寒(1977年3月-1980年2月在任)

肖寒,河北馆陶人,1940年加入中共并参加革命工作,1942—1948年任县委宣传部干事,地委民运部干事;1948—1953 地委青委、团地委宣传部部长,地委青委副书记、书记;1953—1955.10团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1955.10—1957.01邯郸市委副书记;1957.01|—1963.10邯郸市委书记,邯郸钢铁厂厂长、副经理、党委副书记、书记;1963.10—1965.10峰峰矿务局党委书记;1975.10—1977.03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7.03—1979.10煤炭工业部党组书记、部长;1979.12—1982.05国家经委党组成员、副主任;1983.03—1998.04国务院山西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主任、神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肖部长今年已经85岁高龄,但仍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十分健谈。他的大半生,都与中国煤炭发展息息相关。从开滦煤矿到煤炭部担任部长,最后担任神华集团董事长,他亲自见证了中国煤炭工业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化工业的转变。一、情系唐山

肖寒和唐山、和中国第一个煤矿开滦有着很深的渊源,肖寒常常对人说,唐山留下了他这一生中最多的情愫。这种割舍不了的脐带联系,不仅是因为唐山大地震,还因为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在那里的开滦煤矿工作生活了10年。

1966年1月,刚刚32岁的肖寒,从峰峰矿务局调任开滦矿务局党委书记。1975年10月离开开滦,出任煤炭部第一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76年7月21日,肖寒在煤炭部主持日常工作。

据回忆,1976年7月27日的煤炭部生产工作会议开得很晚,次日凌晨,肖寒刚洗完澡躺下。突然觉得屋子里的电灯晃动得很厉害,肖寒意识到是哪儿发生地震了,于是赶紧给煤炭部调度室打电话,询问地震来自何处。不一会儿,从调度室反馈回来的消息说,石家庄、邯郸、张家口、北京各局的电话都能接通,惟有开滦的电话打不通。

肖寒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在肖寒心头,开滦地震了吗?肖寒不敢往下想,只是通知调度室通过铁路电话继续与开滦联系,但仍然音讯全无。

事态严重,肖寒急忙拨通了北京军区的电话。

“肖寒同志,开滦的大楼已经震平了,唐山驻军军部也统统震平了。”北京军区副政委万海峰在电话那头告诉肖寒。不能再等了,肖寒放下电话急奔煤炭部,到了部里才知道,刚才开滦工人李玉林来部里报告灾情,没找着肖寒,已经去了中南海。

等肖寒火急火燎地赶到中南海时,李先念、纪登奎、陈锡联、刘子厚等同志都聚在一个会议室里。灾情紧急,国务院当即决定,河北省的刘子厚、北京军区的万海峰、煤炭部的肖寒马上赶赴地震灾区。肖寒等几个人顾不上回家、吃饭,十万火急地登上一架军用直升机飞往唐山。上午10时左右,飞机降落在唐山机场。

下飞机后,刘子厚挽留肖寒住在机场临时搭建的指挥部帐篷里,但肖寒心里放不下开滦的工人们,便回答他:“肖寒要和开滦的工人们同吃同住。”由于路段戒严,刘子厚派了一名战士送肖寒前往开滦。

进入市区,车根本无法行进,眼前满目疮痍的景象让肖寒惊呆了:大街上到处是东倒西歪的房屋,道路两旁全是人,很多已经死亡,活着的人惊恐万状。

无奈,肖寒们只得下车步行。走到文化路口时,见到了开滦展览馆的大李,大李告诉肖寒,这里的一群人都是开滦的。人群马上围拢过来,有人奔跑着呼喊:“肖寒来了!肖寒来了!”那嘶声力竭的呼喊分明是在告诉大家,唐山地震的消息北京知道了,中央派人来了,人们有救了!

眼前有很多熟悉的面庞,不少人都缠着绷带,肖寒与工人们见了面只是相互拥抱,没有哭泣,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也许这一刻,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眼泪已经苍白无力。在开滦矿务局的废墟上,肖寒见到了赵成彬、温作荣等人,温作荣告诉肖寒,肖寒的两个儿子韩建平、韩玉平都被埋在废墟里。但是,看到眼前这么多工人伤的伤,残的残,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催促肖寒快点去矿上看看,肖寒怎么能舍下这么多急需帮助的工人去看自己的孩子。

“我们得赶紧去各矿看看。”肖寒对前来迎他的开滦人说。这时候天下起了大雨,不断有人找到肖寒报告各种消息,开滦矿务局某位领导已经遇难,开滦办公大楼已夷为平地等等,听到这些消息,肖寒的心情压抑到了极点。

在冒雨查看了唐山矿的灾情后,下午肖寒急着要去东矿。车行走在路上突然剧烈地摇晃起来,马路上裂开了将近一米宽的大缝。坚持着往前走,傍晚时分,到了范各庄矿,又遇到了一次大的余震。晚上,肖寒在范各庄矿吃上了一顿窝窝头,这是肖寒这一天来第一次吃饭喝水,吃完就躺在车上睡着了。

第二天肖寒又陆续跑到林西矿、赵各庄矿等地查看灾情。各矿都是知道大体损失情况,更具体的数据还在统计中。总体上来看,井下受伤的人少,在地面睡梦中受伤的人多,原来中央担心地震造成井下坍塌,会导致人员大量被困,现在看来并没有想像中的严重。在各矿,肖寒一面了解情况,一面与干部工人商量下一步怎么办。

随着对灾情的了解,心情也愈发沉重。更令人动容的还是开滦人面对灾难的那种无私奉献精神和英雄气概,几天来,无数催人泪下的动人事迹深深地感染着、鼓舞着肖寒:舍生忘死抢险救人的侯占友;至死握着刹把的吴显东;为了保护井下炮药库临危不惧的张勇;吕家坨矿吊车不能升井,正在井下的工人们临危不乱,排着队秩序良好地走出地面……

几天走访下来,肖寒形成了几条初步意见:一、全力以赴抢险救人,安排好职工生活;二、进一步了解井下震情,为恢复生产做准备;三、尽快召开开滦矿务局党委扩大会议。

8月2日,开滦第27次党委会、革委会扩大会议召开,肖寒主持了会议。除了震亡者和被困人员,参会人员都到齐了,在开滦大楼废墟旁的临时简易帐篷里,当肖寒在会议前宣布为震亡者默哀时,话音未落,台下顿时齐声痛哭。这次会议过后,开滦抗震救灾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了起来。

就在开滦抗震救灾工作有序开展起来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始料不及的情况,由于强烈地震造成井下全部断电不能排水,汹涌的地下水开始狂涨,抢险排水成为恢复生产中的头等大事。矿井中尤以林西矿的水最厉害,由于井下巷道相通,林西矿的水还直接威胁着周边的矿井。

肖寒和国家计委、河北省的有关领导同志在现场研究后决定,迅速遏制林西矿的水患,决定把全国的煤矿救护队连夜调到林西矿,肖寒从北京出发之前已经布置全国各地的煤矿救援队火速援助开滦。同时,全国煤炭系统的煤机制修战线已全部发动起来,开滦要什么给什么,该调的调,该修的修。

因为当时国家急需煤炭,受开滦地震影响,造成了很大的煤炭缺口,开滦工人提出边排水边恢复生产、把地震造成的损失补回来。马家沟矿震后第10天就出了第一车抗震煤。事后肖寒常常想,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啊,受那么大的灾,失去了那么多亲人朋友,没吃没住,啥也没了,工人们还冒着生命危险到井下恢复生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只有英雄的开滦人才能创造出如此壮举来。

可是,当时是什么样的政治气候,开滦工人顶着“四人帮”的巨大压力,开展抗震救灾、恢复生产,真是困难啊。开滦人对地下很精通,对地面建筑却不是那么熟悉,经历了地震劫难的开滦要人没人,要物没物,如何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这时,肖寒提出了一个设想,由全国的各大矿务局来对口援助开滦,每个矿务局承包一个矿,带设备、带队伍、带材料到开滦,帮助恢复地面上的工厂和房屋建设。



正文未完,请点击分页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