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大清帝国的首任“能源部长”———王文韶

2011-12-30 00:11:00 中国能源网

众所周知,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重臣,但有一人,“凡是李鸿章做过的官,他都做过;李鸿章没做到的,他却做到了。”他就是历仕咸、同、光三朝,素有“不倒翁”、“末代宰相”之称的“紫禁城骑马”王文韶(1830-1908)。然而,世人皆知李鸿章,却不知比李鸿章更受当时清廷倚重的王文韶。

王文韶一生官运极佳,曾任湖南巡抚、云贵总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军机大臣、总理衙门、督办矿路大臣(相当于能源部部长)、户部尚书等要职。1900年,升至体仁阁大学士,成为继李鸿章之后慈禧最信任的重臣,后转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封至一品,可谓地位显赫、位极人臣、官至极品。

文韶于咸丰二年(1858年)进士,年仅28岁即被授予户部主事之职,后累迁郎中,出为湖北安襄郧荆道。才干得到左宗棠、李鸿章赏识,交相推荐,升湖北按察使,后迁任湖南布政使。同治十年(1871年),署理湖南巡抚,总共6年。期间曾多次军事镇压民众。此后任职兵部侍郎,并直军机。还曾担任礼部侍郎,兼总理衙门行走。光绪十五年(1889年),授云贵总督。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入赞军机,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正盛,他反对对外启衅。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是唯一一路随护皇室到西安的军机大臣,力主对外妥协,晋升体仁阁大学士。后历任外务部会办大臣、全权大臣、政务处大臣、督办路矿大臣,授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著作有《王文勤公全集》、《王文韶日记》等。

一、大清帝国不倒翁

中国首势王文韶光绪二十五年(199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王文韶随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西逃,回京后升体仁阁学士。后任政务处大臣,督办路矿大臣,官终时为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当时的王文韶已是权倾朝野,民间曾流传着“外国首势红毛教,中国首势王文韶”的说法足以说明内阁丞相王文韶权势之显赫。

而王文韶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生死关头,但史家却对他评论不多,不温不火,无大褒亦无大贬,原因何在?清代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帝党后党之争更使为官者如履薄冰,一不留意会落进万丈深渊,而王文韶在官场中能左右逢源、平步青云,靠的是他的一套高明的为官之道。据《清人逸事》记载:“王文勤(王文韶之溢号)之居相位也,时人皆以无毁无誉多之……京师士大夫艳传,文勤有油浸枇杷子之徽称,盍甚言其圆滑也。枇杷核固滑矣,若再加其油浸之,其为滑殆有不可以方物者。”据梁湖民间传说,王文韶在位时在梁湖也造了一座丞相府,地方官员路过都要下马落轿,即使路过曹娥江,也要拖船过坝,进内河至梁湖参拜。有一次绍兴府台上任,来到王家相府,王姓族长亲自远道相迎,府台大人诚惶诚恐,一不小心跃进河里。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走样,传到京城已变成是王文韶横行乡里十恶不赦了。

军机处权贵满人荣禄将此事向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奏上一本,说王文韶“营造河坝,从中渔利,侮辱朝庭命官,把绍兴府台逼入江河。”光绪怒斥王文韶,王文韶虽心感委屈,但不作丝毫辩解,只说:“荣相(荣禄)所奏事实,臣无话可说,臣愿领死罪。”慈禧见他一副厚道相,要他大胆辩答。王文韶才答辩说:“本人在京城每日操劳国事,对家乡顾之甚少,但自从当官以来时常告诫族人家眷要处处宽厚待人。

不料今天……”一直对他很是信任的慈禧太后,不等他把话讲完就要光绪派人细查。查得结果是拖坝费收入用作当地河坝水利工程,绍兴府台落水是因王家族长谦躬待客,府台一时慌乱失足落水。因王文韶深知朝中奥妙,只要老佛爷慈禧不发话,任何人都奈何不了他,故在复杂环境中驾重若轻,他既不得罪权贵荣禄,又不对抗光绪,还博得慈禧好感,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事后慈禧还当着满朝大臣的面夸奖他治家有方。

王文韶出生在嘉定,其父王又沂从小是孤儿,家境清贫,在嘉定城南的一家酱园司账,王文韶幼年就随父在酱园学徒,跟着店主的儿子读书。后来拜著名学者钱绎(钱大昭的儿子)为师。有名师教导,加上自小聪颖,王文韶的学业大有长进。钱绎十分看好这个好学生,甚至把女儿许配给他。

道光二十八年(1848)18岁的王文韶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规定,参加考试须有多人作保。王家清贫,无人作保。南翔人王叔彝此时正承办江浙漕运,于是王文韶到浙江仁和(杭州)求助王叔彝,王叔彝让王文韶冒充仁和盐商弟子参加科举考试。从此,王文韶的籍贯变成了仁和。其父王又沂的身份则变成了“盐商”。

咸丰二年(1853),23岁的王文韶考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后任陕西司郎中。同治三年(1864),出任湖北安襄郧荆道。此时,正逢曾国潘的湘军蒋凝学部因不愿入陇而中途溃散,王文韶便筹集粮饷,绥抚溃军,并且采取措施严防士兵逃逸。王文韶措置得宜,受到左宗棠、李鸿章的好评,两位大臣同时上奏清廷,保举王文韶“可大用”。同治六年(1867),升为湖北按察使,同年调署湖南布政使。同治十年(1871),任湖南巡抚。清史稿称其“抚湘六年,内治称静谧焉。”期间,多次军事镇压民众。其中,最著名的是镇压苗王张秀眉。

光绪四年(1878年),进京担任兵部左侍郎、军机处行走,还担任礼部侍郎,兼总理衙门行走。从此王文韶在官场上一发不可收。

晚清,可谓是政局险恶,政坛险恶,人心也险恶,在这“三险”中做官能混个善始善终,实在是件很牛很不易的事,能达到这一点的高官寥寥可数,而唯独王文韶做的确属圆满。

王文韶当过湖南巡抚、云贵总督,也曾在总理衙门当差,尚书、大学士的帽子都带过,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的大印拿过,军机也进过,不可谓不显赫。

可王文韶在近代史上留下的脚印却很清浅,人们对他的评论也不温不火,无大褒亦无大贬。何也?此人善于做官强过善于做事也。王文韶在斗争激烈关头,常能够左右逢源、上下缝合,为人说话更是圆通练达。

正是凭此王文韶才成为波谲云诡的晚清政坛上的不倒翁。

1898年6月,翁同龢被打发回常熟老家,王文韶虽被调离北洋,但却是到京任军机大臣,补了翁同龢的空位。义和团闹腾,慈禧跟着发昏,不自量力想和八国一决雌雄。开始,王文韶劝阻开战,差点被砍了脑袋。八国联军攻入北京,1900年8月14日,慈禧一天5次召见军机大臣,只有他一个人赶来报到。

临走,慈禧对他说:“尔年高,……可随后赶来。刚毅、赵舒翘素能骑马,必须同行。”可见,当时太后并不看好他,甚至要丢下他不管。

15日清晨,慈禧率光绪等仓皇出逃。这时,朝臣散的散、躲的躲,而70岁的王文韶却一路连滚带爬,连续几天追赶到怀来,感动得老佛爷大呼忠臣,甚至当场摘下一只玉佩赠送给他。关于这块玉,还有一个故事。由于走得匆忙,慈禧太后身上值钱的东西只有这块玉。它是有玉中之王之称的“脱胎”。

脱胎属羊脂白玉,如果把它浸入水中,可使一大缸清水映为通红。从此,得到“脱胎”之后的王文韶连连擢升。

与八国谈判求和时,王文韶被任命为外务部会办大臣,还是全权的,赏黄马褂,而担辛苦和挨骂名的却是李鸿章。事后,王文韶又得到双眼花翎奖赏。后来,获赏“紫禁城骑马”(皇帝对高官宠臣的特殊恩赐,并非真正让大臣在紫禁城里骑马,而是赏一根马鞭子以示恩宠。林则徐曾得到过。)1908年底,79岁的王文韶接到慈禧和光绪去世的消息,披麻戴孝跪倒在“老佛爷”和皇帝的画像前,谁知就此卧床不起,没几天便去世了。王文韶的葬礼成了当时杭州的一大新闻。为了给他发丧,北京专门来了32个抬棺材的人,出丧用的纸人、纸马、纸房不计其数,备极哀荣。浙江各地的人,包括邻近省份的人,听说杭州有这么一个大官要发丧,像看戏似的涌来,杭州城大小旅馆,一时全部爆满。钟毓龙在其著作《说杭州》中记载道:“宰相王文韶死后出殡,自清吟巷相府经江墅路,出凤山门,仪仗绵延十余里,万人空巷而观之,甚至有从外地专程来看者。”王文韶一生为人低调,谨言慎行。这从他的故居就可见一斑。相比地处杭州清吟巷127号的王文韶大学士府附近的另一座故居——胡雪岩故居,大学士府不仅雕工不及胡雪岩故居,材料也不如。胡雪岩故居的材料可讲究了,都是红木、花梨、紫檀等高档木料,但大学士府的木料,只是杉木而已。

堂堂大学士府还比不上一个商人的居所?不过,这却是事实。据记载,胡雪岩故居的始建年代不过比王文韶大学士府晚了一年(1872年),占地面积也均为十亩左右,但其奢华程度却大超学士府。



正文未完,请点击分页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