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寒风打在脸上,好象要让人的思维也裹紧厚重的棉衣。
但是国家电监会信息中心统计分析处处长杨名舟,却象烈火一样点燃了《能源思考》记者的心!面对全国一片支持声中上马的特高压项目,惟独杨名舟处长毅然站在反对阵营的最前列,向党中央、国务院三次上书叫停特高压项目!
据国网公司公布的“特高压工程大事记”,第一次提出“建设以特高压为核心的坚强国家电网”的构想,是在2004 年12 月27 日的国网公司党组会议上。从构想到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前后不到20 个月。
期间,反对之声一直不绝于耳。资深电力专家杨名舟更是上书中央,力陈建特高压电网的危害,呼吁立即中止实验工程,已引起高层关注。这是杨名舟继去年以“中国电力改革基本不成功”论断一石激起千层浪后,三次上书中央。
当记者走进杨名舟朴素的办公室,虽然寒风仍旧扑打在窗前,但是他那果敢而坚毅的脸庞荡漾出的微笑,却是深深打动了记者那久违的勇气。
“你不怕吗”记者问。
“今天正好是我第一次上书的满周年”,他反道这样告诉我。
第二次上书 激呼电力改革失败2005 年11 月,一份《中国电力工业体制改革基本上不成功》的报告上书至国务院。报告称,中国电力工业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成为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主要阻滞因素,垄断日深、体制扭曲、机制复旧……改革付出了巨大成本,却离市场化的方向愈走愈远。半个月后,2005 年12 月29 日,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将迎来它的3 周岁生日。
“四年前改革启动的方向是正确的。”杨名舟指出,2002 年国务院电力工业体制改革“5号文件”是一个推动市场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向传统计划经济堡垒发起的一场重大冲击,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推动的。
杨回忆说,早在2001 年初,他就联合了时任华能集团计划发展战略研究室主任的孙耀唯,向中央上呈了第一封书面意见,提出电力工业改革八点建议。该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自批示,对后来的电力工业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在想起来,当时他们最大的忧虑是,1997 年以来国家电力公司推行的一系列维护计划经济体制的动作,实际上强化了垄断。“当时的担心是改革决心不大,改革的步子太慢,最终形成妥协的改革方案。”
方案还确定了“十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行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建立电力市场运行规则和政府监管体制,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实行新的电价机制……
“方案的方向是正确的,但随后的改革进程有些脱离了轨道,甚至发生了逆转。”杨名舟认为,在四年来的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推动和监督力量,缺乏法律支撑,改革阻力重重,形成了目前电力改革停滞、僵持和反复的局面。
杨认为,这主要表现在,电力发展仍没有走出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以及高电价、低效率的泥潭;厂网未能真正分开,输配分开搁浅,公司化改组被“阉割”,电源发展盲目扩张,电网发展思路混乱,垄断日益深重。
杨认为,这种弊端集中体现在了厂网分开的不彻底。他认为,厂网分开本来是2002 年改革的主攻方向,但由于改革不到位,如今全国绝大部分中央国有电网资产,以及3600 多万千瓦的发电资产都集中在一家公司。
他认为,虽然按照“5 号文件”精神,成立了华北、华中、华东、东北、西北等5 大区域电网公司,但原本应该成为电力市场最主要推动者的区域电网公司,在垂直一体化的体制下日渐势微;供电公司作为电力市场最大的购售电主体,却不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和市场主体,使得电力市场主体单边化,资源优化配置成为无本之末。
“这样以来,直接的结果是发电、输电、配电、售电等环节仍集于一体,厂网不分,垄断依然存在。”
他给记者列举了一些数据,2004 年国有全资的“两网、五公司”七家电力巨头,两大电网公司总资产为13603.37 亿元,实现总利润仅146.97 亿元;五大发电集团总资产6000 多亿元,实现总利润仅为140 亿元。
“近 2 万亿的电力资产,占国有资产总量的1/4,在全国电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每年只有200 多亿元的微薄利润,1%的资金回报率。投资回报甚至低于银行贷款利率。而发达国家电力工业的资金回报率高达9%至11%。”
“效率奇低。”他总结说。因此他决定第二次上书中央。
在杨撰写的第二份报告中指出,电力体制改革以来,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科学有序的推动实体和决策机制。国资委负责资产监管,发改委负责全盘规划,而作为日常监管机构的是电监会,政府部门与负责电力市场秩序、电力行政执法监管的机构之间的职责和关系亟待理顺,新的行政管理机制亟待建立。
资料显示,2002 年以来,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短缺局面日趋严峻,缺电以后的盲目投资、无序建设形成了难以控制的大起大落趋势。
“正是由于改革后的电力体制无法应对电力工业周期性波动的负面影响,宏观调控乏力,电力供应走向了短缺、过剩、再短缺、再过剩的循环泥潭。”杨认为近年来电力供应大幅波动的症结在此。有关数据显示,“十五”期间全国新增1.8 亿千瓦电力装机容量,“十一五”前三年将再增2.6 亿千瓦电力装机容量,预计到2010 年总的装机容量将达7 亿—8 亿千瓦。“这一发展速度是古今中外都没有的”,杨认为,中央和地方各投资主体的投资85%来自国有银行贷款,一旦电力供过于求,电价下降,企业投资回报率和效益下降,无法还本息,将可能形成几千亿乃至上万亿的不良资产。
杨在报告中指出,以上这些并没有动摇某些部门维护现状的决心。“他们千方百计地阻挠区域电网公司的发展,阻碍市场化进程。其目的就是要维护全国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管理格局。”此外,杨名舟还特别向记者提到,在电网发展滞后、电网企业负债日深的情况下,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电网,“实质是要搞垮区域电网公司,搞全国一张网,加强垄断。”据介绍,1993 年国家曾成立五大电力企业集团,在国家计划单列,尔后三年,五大区域电网公司发展势头迅猛,仅华中电力集团财务公司三年就从几千万元资本发展到100 多亿资产。“这种担心,正是2002 年开始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之后,区域电网人权、财权仍被牢牢控制的症结所在。”
杨名舟认为:“厂网分开和输配分开是建立电力市场的两大支撑,厂网分开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输配分开是改革的灵魂。输配分开不取得真正突破,厂网分开和输配分开不同时推进,根本无法建立电力市场和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
第三次上书 反对特高压垄断10 月30 日,国家电网公司和山西、河南、湖北同时召开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建设誓师动员大会。而此时,以个性刚直敢言的电力专家杨名舟再次上书国务院直指国家电网公司垄断,报告立即引起了国务院高层的关注。“推进派”和“反对派”围绕着“特高压电网上马与否”的一场激辩,注定成为2006 年秋冬之交最引人注目的电力事件。
“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巨额工程,并未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但竟然越过国务院和全国人大的决策与监督,直接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准。”一开篇,杨名舟就质疑“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获批的程序。
杨名舟毫不客气地指出,如果全国铺开特高压交流电网,全国一张网即宣告形成,垄断在技术上就形成了。这与“5 号文件”确定的发展区域电网、实行输配分开的目标相悖。1000千伏的特高压会使目前区域电网的500 千伏网架解列成为配电电网,从体制上、技术上彻底堵死了区域电网公司的发展之路,其最根本的目的是维护垄断管理体制。“责令国家电网公司停止一切有关 1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电网的试验和推广行为,从战略的高度确定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思想。”杨名舟斩钉截铁地说。杨名舟告诉《能源思考》,“应不应该建设特高压电网,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之争,而是体制之争、改革路径之争。这不仅关乎电力体制改革的未来走向,也关乎中国未来的能源规划与战略发展、人民生活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等深层次问题。”
他告诉《能源思考》,建特高压交流电网,中国电力工业体制改革将面临全面危机,国家电网公司违背科学发展观,教条地不顾电力工业自身发展规律和国际电网发展的大潮流,强推全国一张网,其主要手段是“釜底抽薪”,从技术上真正削弱区域电网公司的主体地位,以达到维护电网垄断体制的目的。
有关专家认为电网并非越大越好,也并非电压越高越强,关键在于能否保证安全稳定、质优价廉地输配电力;专家们沉痛陈言,建设交流同步特高压大电网是要出大问题的,是非常危险的,交流同步大电网必然导致全国电网的瓦解,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结果,今年的“7.1” 华中电网河南大事故的影响和教训就是最沉重的例证。问题的严重性还不仅仅是现在花几百亿、几千亿,而在造成电网结构的混乱,美国电网即是如此,将来越陷越深,事故频仍,改也改不回来,再多的资金也无可挽回,损失更大,将给子孙后代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历史将对此作出沉重的回答。”
当星光缀满华夜的时候,《能源思考》记者要告辞这位令人尊敬的国家干部,杨名舟却让留步,然后展开纸卷,挥毫重墨,写下了四行遒劲如松的大字:
血性文章血写成,为国为民为子孙。
疾风板荡知劲草,铁肩道义识忠诚。
杨名舟简介:国家电监会信息中心统计分析处处长、资深电力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