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刘澜波(1904-1982)奉天凤凰(今辽宁凤城市)人。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东北军工委书记。建国后,历任电力工业部、水利电力部部长,电力工业部部长,国务院顾问。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刘澜波是中国电力工业主要领导者,在主持电力工业的近20年期间,他提出了“水火并举、因地制宜”的方针,正确处理了火电与水电的关系,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常言说:冬日里降生的孩子,有着像冰一样刚烈的性格,像雪一样宽广豁达的心胸。1904年11月16日鸡冠山镇茨林村一座庭院内传来阵阵响亮的啼哭声,一位可歌可颂为我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功臣在此诞生,他字澜波,名玉田。
刘澜波的童年是在茨林村度过的。1919年,他以优异成绩从高小毕业升入初中。就在这一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一天早自习,刘澜波与几个具有爱国激情的热血青年一起唱起了反日歌曲,被学校舍监兼教务主任张某斥为“有碍邦交”。刘澜波据理力争,竟被以“扰乱教学秩序,相撞师长”为由开除了学籍。
凤城鸡冠山镇茨林子村,是刘澜波同志的诞生地
10岁的刘澜波就离开村子,来到县城一所名为凤凰公学的县立高等小学读书,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喜欢领导组织大家,许多同学都喜欢和他在一起学习玩耍,16岁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南开中学。
从小就非常爱国的他,政治思想十分敏锐,1926年经安烈元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考入北京大学政治系,24岁那年他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6月20日,“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在北平成立,刘澜波任东总党组书记,全面领导东总的各项活动。东北抗日救亡总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规模最大、开展活动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众组织。刘澜波也是我们党的东北统战工作中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30年由于参加政治活动被当局逮捕,刘澜波的爱国热情并没有就此泯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受中国共产党派遣,去东北军工作。曾任东北军中国共产党工作委员会书记。因工作出色,深得张学良将军信任。刘澜波结识了原辽宁警务处长黄显声。协助黄显声组织民众抗日义勇军。并于1932年10月受命担任东北军骑兵2师师长、黄显声少校书记官兼任中共奇兵2师工委组织部长,开始秘密的发展党员,开展统战工作。1945年10月至1950年4月,先后任安东(今丹东)省政府主席、省委书记、省军区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纵队副政委等职,为坚持南满根据地和建设辽东,作出重要贡献。
1932年秋,黄显声部扩编为骑兵第二师,驻北平西苑。经中共河北省委决定,刘澜波继续留在骑二师,以黄显声的秘书身份为掩护,在骑二师开展党的军运工作,并建立了中共骑二师工委。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军中建立较早的组织之一。1936年4月,刘澜波任党的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
1936年4月任中共北方局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为了更好的开展统战工作,他努力团结黄显声、王以哲等一批东北军上层军官和阎宝航、高崇民、车向忱等一批社会名流,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突出贡献。
1937年4月他又受到中共指示来到北平任"东北民族抗日救亡会党团书记。"七七"事变后转战武汉开展救亡工作,由于对祖国的热忱,对革命事业的执着,他的工作成绩卓著,受到周恩来的高度赞赏。1938年组织培养他去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结业后到中央统战部工作。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他率200多人开赴东北,历任中共安东省委委员,安东省政府副主席、主席,省委副书记、书记,安东军区政委,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政委等职。
1946年1月任安东省政府主席期间终于重回故土,回乡安葬双亲,并把自己家乡的房产交公,把浮财分给当地群众,建立茨林子村小学,是村里惟一的一所小学。1945年11月3日,安东省民主政府成立,刘澜波任省政府副主席。1961年,任国家电力部部长的刘澜波回家乡探望亲友。刘澜波与乡亲们亲切地攀谈着,当他得知茨林子河每到雨季河水暴涨,河东岸的孩子们无法上学时,他沉思了很久。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刘澜波准备离开村时,乡亲们还是从各家各户凑了一小碗大酱和一碗酸汤子给刘澜波送去,老人们说那是刘澜波小时候最爱吃的东西。
当时,茨林子村出现两大困扰村民们的难题,一个是茨林子河,这条河将村子分割成东西两岸,河东岸有6个村民组,河西岸有3个村民组。每年的雨季,河水便会暴涨,将河面上的临时浮桥冲垮,河东岸的村民因此常常被困村内长达两三个月。另一个难题是,村里没有小学,孩子若要到县里上学,需要走近3个小时的路程,村里很多孩子因此都不愿上学。
村里的娃娃不爱上学,这让刘澜波寝食难安。1946年,刘澜波的小女儿受父亲委托,回到村里将自家的部分土地和房屋卖掉,随后利用卖房钱建成了九间房子的一所小学,在学校开学的那一天,刘澜波亲手为学校写了“次林子村小学校”的牌匾。这所小学现在还存在,名字改为了茨林子希望小学,是村里惟一的一所小学。
1982年,刘澜波逝世后,根据其生前遗愿,其夫人杨达和子女写信给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从简办理刘澜波的丧事。1983年,刘澜波的夫人杨达来到了茨林子村,那时乡亲们才知道,在刘澜波的遗嘱里特别提到了要给家乡修两座桥的遗愿,希望用简办丧事的钱用于修桥,以解决村民外出和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此事,引起了丹东市委领导的重视,经过多方协调,丹东水电六局在筹建太平湾电厂,资金和人力特别紧张的情况下,派出六名高级工程师并提供了大量施工材料,为茨林子村修建了两座水泥桥。这两座水泥桥,不仅解决了孩子们雨季上学难的问题,还为村里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没有刘澜波和其夫人的帮忙,根据当时的经济条件,还不知何时能建起这两座桥。
1945年11月3日,安东省民主政府成立,刘澜波任省政府副主席(主席高崇民此时未到任)。之后,他领导安东人民为清除敌伪残余势力,开展反奸清算斗争,建立和巩固民主政权做了大量的工作。1946年1月1日,刘澜波代表安东省政府在《安东日报》上发表文章-《在建设新东北的任务下,我们要做些什么?》,向人民明确阐明:“东北是东北人民的东北,民主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
1946年1月11日,他亲自参加了公审伪安奉铁路警护团长李毓明和伪安奉铁路警护团特务郑重芳的市民大会,并秉承民意,代表省政府当场决定处决李、郑二犯。
为了扩大党和民主政府的影响,进一步发运群众开展工作。1946年初,中共安东省委决定,要刘澜波夫妇回到凤城老家安葬其父母,并借机联络各界人士,宣传党的政策,扩大党的影响。刘澜波向妻子杨达明讲明此行目的后,属其与亲属们商量着办葬事,他却利用一切机会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人士,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还亲自拜访了一些社会名流。葬事办完后,他又与妻子商量,将老家的浮财分给了贫苦百姓,他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共产党高级干部的形象。
在安东土改运动中,他亲自带队深入凤城大堡等地蹲点,指导工作,并动员大批翻身农民参军。他还把自家的房屋交了公。家乡从没有学校,考虑到这里的孩子们必须读书,便又献出自家的土地和山林,建成九间房子的一所小学。1949年学校开学时,他亲手为学校写了“茨林子村小学校”的校牌。
1950年,任中央燃料工业部副部长和党组副书记,分管电力工业。抗美援朝期间,曾担任后勤领导工作。1955年任电力工业部部长和党组书记。1954年任电力部部长、党组书记,成为中国电力工业主要领导者,在主持电力工业的近20年期间,他提出了“水火并举、因地制宜”的方针,正确处理了火电与水电的关系,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主持电力工业的近20年期间,他提出了“水火并举、因地制宜”的方针,正确处理了火电与水电的关系;在指导电力生产与建设上,他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反对“超铭牌运行”和“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错误做法。他主持确定了西北大型水电站(如刘家峡水电站)和中国第一个33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建设。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黄河,历史上是一条“灾难河”。根治黄河,一直是中华民族历代先贤的梦想。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主席就亲临黄河视察,作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重要指示。根治黄河,这一造福千秋的伟业,再一次摆在了年轻共和国决策者的案头。刘澜波在这个历史性工程的立项、准备工作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建立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宏伟蓝图得到了前苏联的大力支持。前苏联把它作为援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根据毛泽东主席指示,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安排下,国家计划委员会于1953年6月17日召集水利部、燃料工业部等七部委单位领导,开会商讨苏联专家来华帮助制定黄河规划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会上决定成立以燃料工业部和水利部为主的黄河资料研究组,在国家计委的领导下负责调查、收集、整理与分析黄河规划所需的各项资料。时任燃料工业部副部长的刘澜波成为这个研究组的副组长。在刘澜波等的领导下,研究组集中了技术骨干39人,在浩如烟海的历代治黄典籍和散见于国外文献的有关黄河治理的片言只语中搜寻,历时半年多,整理、编写及翻译了黄河概况、查勘资料、主要坝址的地质、经济调查和水土保持等方面文献47篇和大量图表及统计数据。
1954年1月2日,来华援助黄河流域综合规划工作的苏联专家组抵京。专家组组长苏联电站部水电设计院列宁格勒设计分院副总工程师柯洛略夫看到中国同行在短时期内送来的“宏篇巨制”,惊叹不已。在细致研究了研究组提供的各项资料后,专家组满意地提出,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备,下一步应该进行现场查勘,并编制《黄河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以具体解决黄河水利枢纽的防洪、发电、水土保持、防沙、灌溉、航运及选择第一期工程问题。同年2月23日,黄河查勘团正式成立,刘澜波担任副组长。查勘团包括9位苏联专家和100余位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查勘团成立当天,便从北京赴济南,2月25日由河口溯源而上到达乌金峡、刘家峡,而后再由上而下进行查勘,于6月15日结束。在这次历时110多天的查勘中,刘澜波和国内外专家、同行一道,风餐露宿,在黄河两岸崎岖的小道上摸爬滚打,前后行程12万公里,查勘了从黄河入海口到兰州3300公里的河道以及黄河下游堤防险工1400公里,干支流坝址29处,灌区8处,还查勘了不同的水土保持类型4处。为了取得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在查勘途中,刘澜波组织多次召开座谈会,积极听取沿黄两岸省区对治黄的意见和要求。也正是通过这次实地考察,查勘组否定了在黄河其他几处建坝的可能性,从而最终敲定了在三门峡建立“万里黄河第一坝”。
大坝建设从原始准备进入规划阶段。1954年4月,国家计委决定改组黄河资料研究组为黄河流域规划委员会(以下简称“黄规会”),刘澜波担纲副主任委员。当年11月29日,国家计委邀请水利部、燃料工业部、黄规会等11部委领导和苏联专家,召开专门会议,集中听取苏联专家综合组的《黄河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会上,刘澜波发言认为:黄河洪水威胁太大,黄河一旦决口,就会威胁新中国的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因此他建议中央提早讨论批准在三门峡建立黄河大坝的报告。
1955年7月18日,国务院召开第15次全体会议,周恩来、陈云、陈毅等32位国务院主要领导参加会议。在会上,刘澜波对根治黄河和开发黄河水利综合规划报告作了说明。在刘澜波等有关专家的努力下,会议最终通过了这个报告,并决定由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代表国务院将此报告向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全体会议提交,提请大会审议。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顺利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规划中的第一期工程项目,就包括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报告通过时,中南海怀仁堂里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许多代表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梦寐以求根治黄河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1955年12月8日,刘澜波参加了黄规会在京召开的全体委员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三门峡工程局,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1957年4月12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坝址区鬼门岛上举行开工典礼,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
历史不应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刘澜波,这位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建设上的功臣。
1956年他出席了中共八大,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1979年2月恢复工作,任电力部部长、党组书记;9月在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委员。1950年5月调到中央后,曾任燃料工业部副部长、电力工业部部长、水利电力部副部长、电力工业部部长、国务院顾问、中共中央纪律检察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1956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58年起,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书记。1959年被选为政协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65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于1979年任电力工业部部长兼党组书记,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1981年3月,因年老主动要求退居第二线,后任国务院顾问。
刘澜波正是以自身坚韧的性格,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走出了令人景仰的一生。心胸豁达的他,在1981年3月主动从部长职位上退了下来,让位于年轻干部,并对新同志积极进行传帮带,大力支持新部长的工作,邓小平同志高兴地称赞他是“党内的有识之士、开明之士”。
刘澜波为国家的事业,为党为人民贡献了自己的一切,他以坚韧的意志,豁达的心胸,创造了令人尊崇辉煌一生。
全国解放后,刘澜波离开安东到北京任职,但他始终神牵梦绕着丹东这故土。1961年他由北京到辽宁检查水利电力工作,在省委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回到家乡茨林子,嘱咐家乡人要搞好粮食生产,靠山吃山造好林。特别要搞好板栗这个木本粮食的生产。他亲自到茨林子小学看望全体师生,回北京后,先后两次由书店购买大批教科书寄给学校,就连学生们雨季中过河难的问题,他也始终记挂在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他托当时的中共凤城县委副书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他托当时的中共凤城县委副书记,党的十一大中央候补委员吕需国带回两大包教学参考书,一包送给茨林子小学,一包送给他的母亲凤城一中,并委托吕需国同志要为茨林子村隔河的三个生产队的孩子们修一座方便上学的桥。晚年病中的刘澜波一直关心家乡的两个文明建设,他对前去探望他的原中共丹东市委书记刘仲文同志说,丹东地区适合发展柞蚕和板栗,板栗是铁杆庄稼,要在多种些板栗。他还特地把《北京日报》刊登的一条关于北京郊区种植榆林的消息亲自寄给刘仲文。
1982年3月5日刘澜波逝世后,按其遗嘱,其骨灰的一半安葬在锦江山麓,另一半则撒在他亲自领导修建的新安江水电站,有青山绿水相伴,正所谓“风范长存,精神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