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隐藏 显现 转化——新质生产力呼唤新型生产关系

2025-03-14 14:00:12 中国能源网

随着2024年中国全国两会拉开帷幕,连日来,世界目光凝视东方,聚焦中国首都北京。翘首以盼的不光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法定程序作出决策部署转化的实际行动,更是承载各行业亿万民众殷切期待,中国政策的未来走向。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排在首位的便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纵观当下,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新质生产力”这一名词的提出,不单单加深了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更对我国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同样为我国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引。

新质生产力,顾名思义就是以创新为主导。那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一定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形成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进而带动整个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归根溯源,这里不得不提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人类从刀耕火种启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便已显现。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之一,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表现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革就是要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因也是由原本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与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所以,中国人民要想缩小与其他国家综合国力差距以及为人民谋福祉,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当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这里有人会问,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之后为什么也会显现出疲软态势?

笔者认为计划经济能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它将一个个小劳动者聚集成了一个个“巨人”,“巨人”的力量要强于单个劳动者千百倍,社会从由一个个小小劳动者变成由一个个“巨人”所组成。但这个“巨人”是机械的将劳动者聚集到一起,伴随生产力发展,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不断发生改变,“巨人”的能力意识发生了滞后,从而变得“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显得笨手笨脚。

为了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的就是发挥单个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单个劳动者的素质,而这其中就包含能力和意识。当单个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再将其组合成“巨人”,其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将会是惊人的。

纵观人类发展史,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则是科学技术。无论是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还是19世纪中后期以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20世纪下半叶以半导体、计算机等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抑或是如今正经历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都是由科技革命的重大突破所引发的。

作为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目标要求,新质生产力自然需要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新”的劳动者,需要“新”的生产资料,有赖于“新”的劳动对象。这一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既包括变革现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也包括以新型生产关系构建推动未来生产力的进步。

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能源”被提及12次,成为高频词和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那么,从能源角度来分析,能源的新质生产力需要通过创新技术和产业模式,提高能源的开发、利用和转换效率,从而推动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这其中涵盖了非常多的领域。

在技术创新方面,例如太阳能领域,高效光伏电池和智能光伏系统等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太阳能发电效率和可靠性;在风能领域,大型化、智能化的风力发电机组能够更好地捕捉风能资源,提高发电效率。2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关于《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的通知可见一斑。

在产业融合方面,通过整合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多个产业领域的优势资源和技术,推动能源产业的创新升级。例如,利用新材料技术提升新能源设备的性能和寿命,通过智能制造技术提高能源设备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智能化方面,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对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可以实现对能源系统的精准调控和优化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安全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就提出,要适应能源转型需要,进一步建设好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加快构建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支撑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推动能源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同时注重对节能降碳效果量化考核和激励,建立全国碳市场,绿证绿电市场,并形成数字化的管理能力。

在市场拓展与产业升级方面,通过培育新能源市场、推动新能源产品和技术的普及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式,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升级,更好地服务于光伏、电动汽车、锂电池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促进绿证、绿电使用以及碳足迹与世界互通。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落地到各行各业都是综合性的概念,只有综合协同发展才能有助于各行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生产力隐藏在社会里,生产关系显现在家、国、世界,生产力可转化为体力、脑力、智力、科技力等,生产关系可转化为简单到复杂、缩小与膨大。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宁吉喆:传统产业改造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不仅包含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包括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符合数字化、绿色低碳特点的新设备,也可以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运营模式更好地结合。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要持续增强能源生产供应能力,提高自主保障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可靠动能。立足我国资源禀赋,按照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的原则,统筹推进新旧能源有序替代。发挥好化石能源兜底保障作用,加强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对能源低碳转型的支撑调节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近年来,新型能源体系逐渐建成,依赖化石能源的传统发展方式正在转变,这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注入强劲新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亿华通董事长张国强:氢能作为新一轮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鼓励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配置储能,以及独立储能建设,进一步完善电网调度机制,充分发挥源网荷侧的储能作用。根据供需实际情况科学优化确定配储比例,完善储能的高效利用机制,确保电网企业应调尽调分布式储能。真正利用储能系统的双向功率特性和灵活调节能力,提升光伏发电的可控性,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与可靠运行能力。推动我国分布式(户用)光伏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