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面向碳中和的能源绿色转型,不仅仅是能源问题,也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全局性、系统性问题已经成为大众的共识。能源绿色转型的核心从基于自然禀赋的能源开发利用,向基于技术创新的新能源开发利用转变,以政策法律法规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已成为行业内公认的科学决策。但是,针对碳中和工作,我国现有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治理方式等仍然存在困难和挑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迫切要求,亟需形成完善的战略规划措施以及产业合作协同推进机制。
对于实现我国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的重点产业,业内统称为“碳中和产业”,包括碳中和牵引产业和转型产业。碳中和牵引产业包括战略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环保产业等,如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绿氢制备与多元应用等。碳中和转型产业主要指传统能源产业和高耗能产业,如传统能源、工业、交通、城市建筑等。实现碳中和目标,加强产业内部协同及合作是产业良性发展和有序实现产业碳中和的基础和必然要求。而加强产业外部协同及合作往往能够突破产业自身的局限性,打破行业瓶颈。为此,9月11~14日在江苏常州武进召开的第五届未来能源大会(以下简称“大会”)设立专题论坛板块,围绕碳中和产业合作,深入探讨其在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与会专家将分享对产业发展的前瞻性观察,阐述低碳产业化、产业低碳化、低碳价值化和低碳国际化,深入剖析碳中和产业合作的全局性战略意义,形成合力,助推能源和产业双转型。
本届大会选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其背后意义深刻。据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常州市动力电池规上企业完成产值超1700亿元,动力电池产量108.5千兆瓦时,全国排名前二,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江苏全省的二分之一。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完成产值超3000亿元,同比增长68.1%;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34万辆。常州市依托新能源全产业链优势正在“新能源之都”建设的赛道上保持领跑姿态。
武进区致力于打造常州“新能源之都”首位区,正以绿色动能谋求全域发展。该区借力借势生态中轴枢纽建设,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积极构建清洁能源体系、绿色制造体系、低碳生活体系、零碳经济体系,打造践行低碳城市理念的示范区。武进区积极引导企业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始终把节能减排工作贯穿到项目建设、生产服务全过程。在工业强镇礼嘉镇,目前已有22家企业安装了屋顶光伏发电板,总装机容量达到18兆瓦,每年可以产生1800万度绿电,减少1.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助力常州市创建无废城市为契机,在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加快产业低碳转型等方面集中发力。武进区坚持以产为先,壮大布局完整、优势集聚、配套成熟的地标产业;坚持重点突破,培育技术完备、产品领先、带动明显的龙头企业;坚持优势互补,建设合理布局、多域联动、区域协调的特色基地;坚持基建带动,打造特色明显、功能完善、价值驱动的场景模式,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首位区。
本届大会将依托武进区新能源产业强劲之力进一步提高大会品牌影响力,武进区也将通过本届大会让国内外更多目光聚焦武进,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合作、战略相通,提升武进区新能源产业贡献度、辨识度,助力其打造国内一流产业集群。
能源合作、科技合作、数字合作、碳市场合作、消费合作、金融合作、供应链合作、国际合作的碳中和产业合作八大典型模式。
能源合作是实现“双碳”发展的主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科技合作是推动“双碳”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国碳排放基数大、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短,现有绿色低碳技术不足以支撑我国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式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需加强碳中和产业链的前端、中端和后端的低碳科技创新与融合。
数字合作是推动“双碳”发展的加速器。一是利用数字经济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以此促进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减少;二是利用数字经济推进能源交易的市场化,通过提升能源的配置效率来减少碳排放。
碳市场合作是推动“双碳”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一是激励功能,即激励新能源产业或非化石能源产业,以解决减排的正外部性问题;二是约束功能,即约束抑制化石能源产业,解决碳排放的负外部性问题,从而,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地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治理环境污染。
消费合作是推动“双碳”发展的需求牵引力。以绿色消费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要在消费各领域全周期全链条全体系深度融入绿色理念,而且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谋划促进绿色消费,并以此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金融合作为推动“双碳”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构建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来支持国家的碳中和战略,加大对清洁能源、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消费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出针对碳资产、排放权等相关权益的信贷创新产品,支持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相关项目的技术创新与推广。
供应链合作是推动“双碳”发展的循环动力。为了更好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重要主体,企业在降低自身碳排放的同时,还要促进供应链成员共同实现碳减排。在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下,供应链各主体碳减排管理的协同变得更加重要。
国际合作是推动“双碳”发展的重要渠道。碳达峰碳中和国际合作体现在深度参与全球绿色低碳创新合作,构建与有关国家的双边和多边机制,组织实施碳中和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支持建设区域性低碳国际组织和绿色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平台,深入开展“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框架下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研发与示范国际合作,适时启动相关领域国际大科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