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能源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2023-12-11 14:14:38 中能传媒研究院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 许勤华 唐婉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十年间,能源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革命稳步推进,能源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从总体上看,我国能源国际合作在着力保障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服务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中国力量等方面都呈现出全面推进之势,国际角色定位逐渐清晰,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能源合作体系。
 
一、服务保障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一)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重点,持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能源领域的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能源投资合作、能源产能合作及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此实现能源国际合作全方位拓展。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我国积极服务对外开放大局,全面发展同世界各国能源交往合作,能源合作范围不断扩大,打造了东北、西北、西南、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实现了同俄罗斯、蒙古、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不仅拓展了能源国际合作领域、提高了能源联通效率,还保障了我国能源安全。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逐步形成了区域性能源产业合作格局。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我国与中东欧、欧盟国家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技术开发领域合作并取得众多成果。自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启动以来,双方企业在电网、核电、新能源发电、清洁化煤电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快速推进。我国不断推进与东盟、阿盟、非盟、中东欧等区域能源合作平台的构建,成功创办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推动能力建设与技术创新合作。2020年11月中国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促进了能源品种进出口便利化与多元化。我国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与29个国家共同发布《“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原则与务实行动》《“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青岛倡议》,致力于建设更加紧密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和开放包容伙伴关系。
 
我国能源企业国际化步伐持续加快,投资、服务、装备、技术全方位“走出去”,能源领域战略合作成果丰硕。2017年,中韩联网项目启动;巴西美丽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标志着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首次跨出了国门;中国与俄罗斯合作的亚马尔LNG项目是世界特大型天然气勘探开发、液化、运输、销售一体化项目,该项目投产不仅为未来北极地区的油气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也标志着两国能源合作的日渐深入。
 
(二)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促进能源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扩大能源领域对外开放,大幅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进能源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2022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发布,指出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未来,在政策支持下,能源国际合作市场环境将更加安全、稳定、自由,市场主体将迸发出更多生机与活力。
 
二、服务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一)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为全球能源转型作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能源生产发生巨大变革,能源结构由传统能源加速向多元化、清洁化转变,我国在推进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顾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装机规模连续多年世界领先。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11.18亿千瓦,光伏发电累计装机3.36亿千瓦。同时,2022年上半年新增装机中,80%都来源于可再生能源。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2.49万亿千瓦时,光伏、风电及水电发电平均利用率分别达97.7%、95.8%、98.6%。十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前景向好。十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增长近3倍,占世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30%以上。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我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不仅对自身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意义重大,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以技术创新引领能源国际交流与合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能源科技创新,能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成为推动能源发展变革的引擎,与全球多国积极开展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合作,共享科技创新成果。
 
我国全面掌握三代核电技术,国内外应用成果丰硕。2021年5月,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工程——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2号(K-2)机组完成100小时连续稳定运行验收,各项性能指标达标,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自主三代核电“走出去”的首台机组顺利建成。该项目对于优化巴基斯坦能源结构、推动实现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目前成功研发出全球最大单机容量10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具备最大单机容量达10兆瓦的全系列风电机组制造能力,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为全世界贡献了70%以上光伏产能,全球风电机组整机制造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6家来自中国。建成规模最大、安全可靠、全球领先的电网,供电可靠性位居世界前列。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是国家电网在海外中标的首个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标志着特高压技术“走出去”取得重大突破。
 
(三)推动建立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成为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成员国、国际能源宪章组织签约观察员国、国际能源署联盟国,是倡导区域能源合作的积极推动者,也是区域能源转型的积极引领者。我国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建立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在中国设立亚太经合组织可持续能源中心,推动设立金砖国家能源研究平台,并作为创始成员加入了国际能效中心。从2015年起,我国开始举办“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积极推动全球能源转型,打造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关系。在区域合作平台搭建方面,成立了中国—中东欧能源项目对话与合作中心、中国—阿盟清洁能源中心、APEC 可持续能源中心等多个区域合作平台,搭建中国—非盟能源伙伴关系,积极实施中国—东盟清洁能源能力建设计划等。
 
三、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一)积极参与全球能源合作机制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位列全球第一,产业规模优势突出。多方面的比较优势与制度方面的支持共同塑造了我国在国际能源产业链与全球能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在参与国际能源治理上,我国不断深化双多边能源合作,不断扩大在国际能源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完成了全球能源治理从“积极参与”再到“主动引领”的巨大转变,走上了绿色能源务实合作和全球能源治理变革双轮驱动的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下的能源国际合作,与全球50多个国家建立了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在能源贸易、投资、产能、装备、技术、标准等领域开展合作,与30多个能源领域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建立了合作关系。倡导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成功举办“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中俄能源商务论坛、G20能源部长会等国际性活动,通过第三方市场合作,推动建设更加公平公正、均衡普惠、开放共享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更多方案,进而推动形成开放透明、普惠共享、互利共赢的能源国际合作格局。
 
在国际上,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按照互利共赢原则开展双多边能源合作,积极支持国际能源组织和合作机制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发挥作用,在国际多边合作框架下积极推动全球能源市场稳定与供应安全、能源绿色转型发展,不断提升能源领域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构建开放竞争、高效稳定的能源市场,推动建设更加有序、更加包容的全球能源治理架构,为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二)构建中国能源国际合作话语体系
 
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地缘政治冲突影响下的能源危机引起了各经济体的重视。全球各国围绕能源资源的争夺、国际能源市场价格、能源战略通道控制、能源发展理念以及相关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国际博弈日趋激烈,构建我国对外能源话语体系是应对当下复杂深刻变化国际形势的有力举措。
 
在着力保障能源安全方面,我国坚持底线思维,持续提升能源战略安全保障能力,加大国内油气增储上产力度,加快储备能力建设,建立煤制油气产能储备和技术储备,多措并举增强油气供应保障能力,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不断增强能源系统平稳运行能力,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发挥好煤炭煤电安全托底保障作用,化解区域性、时段性能源供需矛盾。健全能源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强化超大特大城市、核心区域和重要用户的电力安全保障,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加强电力应急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大面积停电防范应对能力。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坚持多边主义,全力维护区域与全球能源供应链稳定,捍卫国际能源秩序,打造能源合作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在能源转型方面,2014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显著优化,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下降。在绿色能源合作上,我国与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和德国等国家协作,着眼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断通过能源转型技术交流、能源治理经验研讨、能源合作项目对接等方式,同相关合作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低碳城市示范等领域开展广泛而持续的双多边合作。特别是在水电和核电领域,以“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中国建设”为特征的整体解决方案与创新合作模式日渐成熟,这既缓解了“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国家能源基础设施匮乏、能源设施投资资金不足、能源效率低下和能源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又给我国高端装备跨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国际市场份额、增强出口竞争力等方面带来了新机遇。



责任编辑: 江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