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油气
  • 石油
  • 石油权力:二战以来美国、沙特和阿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三角关系”透析

石油权力:二战以来美国、沙特和阿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三角关系”透析

2023-04-28 15:44:00 2023年能源思考4月刊

内容简介

《石油权力:二战以来美国、沙特和阿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三角关系”透析》构建了非常合理的理论框架,以石油权力特别是结构性权力为理论基础,以美沙石油关系史上的关键事件为分析对象,实际上是不同时期美国、沙特和阿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三角关系”组成的一系列案例。通过案例的对比分析,验证和修正结构性权力理论,并对三角关系的演变做出了更合理的解释。

《石油权力:二战以来美国、沙特和阿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三角关系”透析》还对石油权力的因果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使逻辑推理更为简洁、结论更直观形象,巩固和加深了定性分析的结论。

作者简介

陆如泉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教授级高级经济师,国际能源战略学者,《财经》《财新周刊》专栏作者,目前任某大型石油央企国际部副总经理。曾任某大型海外勘探开发公司战略发展部主任,曾分别在伊拉克石油项目和苏丹石油项目工作多年。2006年至今主要从事战略管理、政策研究、管理变革、“一带一路”等方面的工作。已出版《感悟石油》《“一带一路”话石油》《战略十年》《“一带一路”:中国油气与世界》等著作,已发表关于海外油气投资与跨国经营战略等各类文章超过200篇。

精彩书评本书别出心裁,找到美国、沙特阿拉伯、阿美石油公司“三角关系”这一特别视角,提出了衡量石油权力的“七因子”,其分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本书是量化分析与定性论述的典范,是能源政治领域的优秀著作。

——张力 著名国际安全问题专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作者勤奋苦练,成就此书。量化分析石油权力是本书的一大创新之处,打破了国内学术界泛泛地定性描述国际石油政治的习惯。总之,这是一部优秀的著作。

——李绍先 著名中东问题专家,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央党校特聘教授、研究员

深刻剖析了石油权力,是一项具有原创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其一,理论意义强。本书较好地结合了国际政治与能源专业,并用“三角关系”验证了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理论;其二,方法论有创新,作者结合在石油行业的实战经验,回应了当前油价低位波动背景下能源产业的迫切需求;其三,“七因子”的打分方法具有实践价值。此外,本书的可读性也很强。总之,本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颇具创意。

——许勤华 著名能源研究与“一带一路”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本书富有创新性,跳出窠臼,尤其是对石油权力的量化分析让人眼前一亮。

——唐志超 著名西亚非洲问题专家,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东室主任、研究员

作者长期从事油气行业。本书是将实战经验与理论范式结合得近乎完美的典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著作。

——廖百智 著名沙特问题研究专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副所长、研究员

前言/序言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的跨国石油公司持续布局海外,持续加大在全球重点油气富集区的投资与贸易。中东在过去十年一直是中国企业油气投资和贸易的“高地”。特别是2008年伊拉克再次启动对外合作招标后,以及2015年美国和欧洲放松对伊朗的制裁后,中国石油企业在中东地区的投资和运营可谓举世瞩目。比如中国石油在伊拉克、伊朗和阿联酋,中国石化在沙特和伊朗,中国海油在伊拉克等,都是“教科书”级的跨国经营案例。

那么问题来了,中东石油政治对中国跨国企业在当地的投资有影响吗?这两者之间是如何互动的?历史上,美国和欧洲跨国石油企业在中东的投资与石油政治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一种说法是跨国石油公司是国家政治的一个工具,比如,美国的阿美石油公司(Aramco)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沙特阿拉伯(以下简称沙特)的投资与运行,实际上是为了维系美国和沙特之间的“特殊关系”。其背后的逻辑是,美国与沙特达成了一种默契和联盟,而阿美石油公司只不过是去践行、维持这种联盟,即国家在先、企业在后。

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企业在某一重要产油区有重大利益,所以国家力量要跟进,去保护企业的利益。比如当年BP石油公司在伊朗,先是BP在伊朗有大量的投资与石油利益,而该利益逐步上升为英国的国家利益,使得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不断出面保护BP的利益免遭伊朗国有化运动的影响(尽管后来未成功),这是企业在先、国家在后。

那么问题来了,在石油政治中,国家与企业的利益是如何互动的?到底谁在前谁在后?如果没有固定的范式,那么什么情况下国家在前,什么情况下国家在后?

从经济学理论来说,对于沙特、伊拉克、委内瑞拉、俄罗斯、伊朗此类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国而言,其财政收入的50%左右(有的甚至高达90%以上)要依赖石油出口,只有按照经济规律来管理石油,石油收入才会确保该国的长期发展和稳定。而我们看到的是,产油国也会(甚至常常会)把石油当作政治工具和“武器”,比如1973年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对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实施的“石油禁运”。

照此情况,产油国把石油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是一种常态吗?有一种观点认为,越是依赖石油出口的国家,越要避免把石油作为一种政治工具,一旦石油被“政治化”,其实对该国的经济是很不利的,相当于产油国“自废武功”。那么问题来了,于产油国而言,石油与政治挂钩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情况下挂钩?什么情况下脱钩?

在石油政治(制裁与反制裁,禁运与反禁运)里面,到底是产油国更脆弱,还是消费国更脆弱?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消费国更脆弱,因此总是担心能源安全的问题,特别是在油气储量较少的亚洲地区,“能源安全”问题被有意无意放大了。

因此在过去至少20年,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总是为“亚洲溢价”所困,付出了更多代价去进口油气。然而,从历史上看,真实的情况是,产油国更脆弱,因为历史上大多数石油制裁,都是发达的消费国对产油国施加的。看一看美国对产油国发起的制裁就知道了。过去20年,美国维持了对伊朗的制裁,发起或重新发起了对伊拉克、俄罗斯、委内瑞拉、苏丹、缅甸等产油(气)国的制裁。那么,到底谁更脆弱?

以上问题实际上均跟一个关键词有关,那就是“石油权力”。

作为我的博士研究生,陆如泉在过去数年投入大量精力来研究我上文提到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关于石油权力的问题。通读本书后,我欣喜地发现,陆如泉在上述关键问题上,均有了清晰的答案。这是一部高质量的研究论著,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理论方面,围绕石油权力,二战以后近八十年来,产油国(资源国)、消费国和石油公司之间的关系在不断演变,对其进行理论总结和提升非常有意义,而本书正是这方面工作的先驱。

现实方面,美国、沙特作为全球重要的石油生产国、消费国,阿美石油公司(及后来的沙特阿美)作为全球关键的石油公司,它们的行为模式影响美国、沙特甚至全球,很有必要探寻这种“三角关系”的内在逻辑及其演变。

本书构建了非常合理的理论框架,以石油权力特别是结构性权力为理论基础,以美沙石油关系史上的关键事件为分析对象,实际上是不同时期美国、沙特和阿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三角关系”组成的一系列案例。通过案例的对比分析,验证和修正结构性权力理论,并对三角关系的演变做出了更合理的解释。

本书还对石油权力的因果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使逻辑推理更为简洁、结论更直观形象,巩固和加深了定性分析的结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虽然是学术著作,但读起来更像通俗的畅销书,这主要得益于陆如泉本人的文字功底和深入浅出的解读。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石油公司,“三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