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加快推进能源标准化建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023-04-25 16:55:41 中国能源网

黄少中1 张葵叶2 张学坤3

(1.中国能源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主任;2.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政策研究部主任、研究员;3.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政策研究部分析师)

标准是国家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通行的技术经济交流语言。持续深化能源标准化工作改革,建立能源新型标准体系,是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双碳”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2020年12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能源领域新型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新能源、传统能源及电工装备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导向,并要求做好现行标准体系与新型标准体系机制的衔接和过渡。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能源、交通、工业等多个领域,是一场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关键词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标准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和指引作用。本文将梳理分析我国能源领域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现状及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落实国家指导意见、加快能源标准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加快能源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双碳”目标的推进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大考,抓住“十四五”起步的关键时期,围绕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扎实推进各项标准建设工作,是确保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一)标准化建设是能源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包括促进能源供给侧结构调整,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非化石能源占比大幅提高,工业、交通、建筑等终端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在能源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新电力装备领域同步推进标准化建设。如在电力、煤炭、油气等领域,需要对国家标准与能源行业标准进行统筹和优化。而在新能源和新型电力装备领域,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能源融合发展中,将实施效果良好的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使之转化成为国家标准以促进市场竞争和技术换代。

统筹煤炭、油气及电力等传统领域标准体系,可以很好地实现现行标准体系及标准化管理机制与新型体系机制的衔接和过渡。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增量的能源新兴领域需要系统梳理现有标准,并且加快构建能源新兴领域的迭代标准,从而有利于发挥标准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同时,在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储能、氢能等新兴领域,推进新型标准体系建设,可以积极发挥标准的指引示范带动作用,大力促进各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和有机融合。

(二)标准化引领是重点行业节能降碳的重要前提

确定明确和量化的标准是能源、工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依据,也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做好能源、工业等领域的节能降碳需要摸清行业的能耗水平,确定合理的碳排放标准和能效标准,对比国内和国际标准,寻找差距和确定目标,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202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的通知》,明确了通过能效约束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的总体要求,设定高耗能行业领域的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科学有序地推动节能技术改造,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带动重点领域低碳转型。该《通知》的首项任务即为突出标准引领作用,提高高耗能行业能效标杆水平,对标国内外生产企业先进能效水平。其中,能效基准水平的确定主要参考国家现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确定的准入值和限定值,根据行业实际情况、发展预期、生产装置整体能效水平等,统筹考虑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保持生产供给平稳、便于企业操作实施等因素,并科学地划定了多个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

(三)标准化规范是能源技术推广的根本保障

标准是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标准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负排放技术等绿色低碳创新技术迭代升级的基础,也是创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通行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将面临能源生产和消费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新兴的能源技术是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关键。

能源技术创新包含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应用等阶段,设立明确、具体的约束性指标可以为技术进步提供方向,加快构建能源新兴领域的标准,可以发挥标准在推动能源技术研发、推广、应用阶段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同时,能源设备的安装、调试、审批都需要更统一和简化的标准,能源系统之间的耦合、衔接需要标准规范才能保证更高效的运行。

此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涉及能源、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能效、能耗、温室气体及节能等多个领域和产业,制订新的能耗限额、产品能效国家标准,可以提升能源设备的能效水平,进而降低行业的排放水平。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等配套标准,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重点技术的升级速度。将能源行业执行的强制性标准严格限定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满足社会经济管理基本要求的范围之内,可以突出保证安全发展的底线作用。

(四)标准化融合是增加行业话语权的有效途径

在国际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的标准已经覆盖了能源管理、环境管理、循环经济、建筑、交通等众多行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相关标准达到1100余项,其中强制性的能耗限额标准有112项,强制性的能效标准有75项,主要用作支撑各国节能降碳减污工作。在能源领域,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了1700多项标准,涉及电工电气、汽轮机、光伏、风电、智能电网、海洋航空运输、燃料电池等诸多细目。健全的能源标准体系使得相关国家在行业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具备更强的话语权。而加大我国能源标准化建设与世界的交流融合,则是提高我国在国际上减碳降污、应对气候变化话语权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能源领域标准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我国能源领域标准化建设现状

我国能源领域标准化建设工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滞后于国际发达国家,1981年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全国能标委”)正式成立,全国能标委成立后组织制定了能源体系单位换算、术语、图形、符号、能耗计算方法等一批基础性国家标准,工作重点在于统一对能源的基本认识,奠定能源标准建设的理论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能源行业的进步发展,能源标准化工作全面升级,能耗限额标准为淘汰落后产能、节能监察、提高高耗能行业能效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能源管理体系、能源审计、能效对标、能源绩效评估、能耗在线监测等系列标准为各类用能单位夯实能源数据基础、客观评估能源绩效、全面提升能源管理水平、持续降本增效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同时,我国还制定了水泥、钢铁、火力发电及化工等12个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系列国家标准,对促进相关行业用能单位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加强组织节能管理和能效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双碳”目标在能源标准化建设中的约束作用愈加明显,此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2021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相关政策文件均对强化能源标准化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到2021年底,我国“双碳”相关标准涉及传统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等多个领域,其中涉及绿色、节能、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能效、能耗、温室气体等多个领域的国家标准共计990余项(其中强标190余项),行业标准700余项,地方标准1900余项,团体标准200余项,我国能源领域标准化建设基本形成覆盖广、多维度、多层次的标准体系。但是,我国能源领域的标准与国际相关标准建设仍存在一定差距,加之我国经济体量大、发展速度快、用能需求高,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碳达峰,再用30年左右时间实现碳中和,意味着要用更短的时间实现社会经济和能源的转型升级,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推进能源标准化工作,提升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行业话语权迫在眉睫。

(二)我国能源领域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积极推进能源标准化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双碳”目标的愿景下,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与发展不相适应。

一是各级政府推荐性标准界限不清,标准化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当前,能源行业各级政府推荐性标准界限不清,分支领域沿用的标准并不一致,导致很多产品的通用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有效推广。因此,需要国家能源局、标委会等部门联合行业龙头企业,统筹规范产品设计标准,增加能源产品系列化、模块化设计,实现标准共享,推动和指导能源行业标准升级迭代。

二是技术研发与标准结合不紧密。技术标准的背后是对科技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能源技术标准进步是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能源标准体系和技术研发体系的结构、层次合理化和升级迭代的体现。目前,国内能源技术研发和标准建设结合不紧密,导致能源技术标准内容缺失和权威性不强,在国际能源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加强能源技术标准建设,对能源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占领意义重大。

三是国际与区域标准化参与度不高。标准是行业发展的通用语言,权威的标准可以推动能源技术创新、消除技术壁垒,也是先进产业水平、质量、技术的风向标。但国内能源标准化工作滞后于发达国家,且对国际标准化参与度不高,无法有效对标行业先进水平,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需要能源相关部门抓住机遇,主动对标先进国家,以开放和适应的心态提高行业的竞争水平和能力。

三、加快能源标准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

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能源标准化工作需要统筹考虑、重点突破、持续推进。

(一)基本思路

1.系统布局,统筹推进。加强“双碳”与能源标准化顶层设计,实现国家、行业、地方、团体各类标准的协调布局,统筹政府与市场等各方资源,系统推进标准化工作,有效衔接碳达峰碳中和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需求。

2.夯实基础,强化协同。加快碳排放核算与报告、高耗能行业能耗限额等重点基础共性标准制修订,提升重点领域标准水平。结合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跨行业、跨领域、系统融合等特点,推动减污降碳、循环降碳协同标准制定。

3.创新引领,国际接轨。加快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科技创新,及时更新和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框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标准合作。

(二)主要举措

加快能源标准化建设要以“双碳”目标为导向,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形成对“双碳”目标及产业链绿色发展的有力支撑。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大力度推进能源标准化建设工作:

一是厘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科学界定能源领域通用标准,以及能源标准的层次,使标准体系层级适当、划分清楚。

二是规范电力、油气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项目提出、组织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复审修订等工作。积极支持有关部门制定涉及能源的环保、能效、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工程建设等强制性标准。全面梳理能源行业执行的强制性标准,强化组织实施和监督。

三是对各类用能单位的节能设计、节能建设、节能运行、节能评估、节能优化等方面提供技术规范。重点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提升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能效标准;完善能源核算、能源检测认证、节能和能源绩效评估、能源审计、能源管理体系、节能监测等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配套标准,重点突破能源管理体系、节能服务、区域能源等国际标准。

四是提高新能源标准建设力度,推进支撑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等开发利用的标准建设,包括工程建设标准、系统和装备标准、运行维护标准等。重点修订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

五是加强新型电力系统标准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标准可有效支撑电力系统的建设、运营、管理。重点修订火电灵活性改造、高比例新能源的消纳、绿电替代、需求响应、储能、新能源汽车以及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方面的标准。

总之,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大目标,加快构建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需要扩大能源标准覆盖面,提高标准技术水平,强化标准的实施监督,进而实现能源绿色转型,推动能源产业升级,充分发挥能源标准化建设在“双碳”目标实现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能源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