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1年上半年的“煤价飙升”,及下半年的“双碳”压力,电力企业的日子似乎越来越不好过。
2022年4月9日,据华电能源公告称,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预计2021年度期末净资产为负值,面临退市风险。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股票退市的有关规定,公司股票可能在2021年年度报告披露后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
早在2020年,华电能源实现净利润-11.0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60,235万元。净利润就已为负数。此前,据华电能源此前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2021年,华电能源实现净利润约-3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约-21亿元。
华电能源表示,2021年业绩预亏的主要原因:一是因煤价持续大涨,供应紧张,燃料成本同比增支约11亿元;二是公司主要参股单位金山股份利润下降,影响公司投资收益同比下降约4亿元;三是发电量同比下降减利约3亿元。
华电能源连年亏损
华电能源成立于1993年2月,1996年上市,是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国有大型电力上市公司,为黑龙江省最大的发电、供热企业。华电能源现有总资产约230亿元,全资、控股拥有九家发电供热企业、两家煤炭企业、四家专业公司,火电总装机容量615万千瓦。华电能源常年处于亏损状态,游离于退市边缘。
华电能源主要经营发电、供热和电表销售业务,是黑龙江省主要的电热供应来源。
煤炭价格的上涨,让华电能源为代表的火电企业成本大增,并最终导致公司近几年业绩出现连续亏损。华电能源的主要业务是向本公司发电资产所在的区域销售电力产品和热力产品,由于煤炭成本在火力发电成本中占据较大比重,面对收入端电价的刚性,煤炭价格波动对火电企业盈利的扰动十分明显。
2017-2018年,华电能源净利润分别亏损11.04亿元、7.62亿元,连续两年出现大额亏损,合计亏损18.66亿元。
2019年,华电能源实现净利润0.76亿元,扭亏为盈,2020年亏损11.07亿元。2021年煤价持续大幅上涨,导致发电燃料成本飙高,发电企业大面积亏损。
高煤价抑制电企利润
2021年以来,煤炭价格上涨导致发电企业利润下滑成为普遍现象。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50.05亿元,同比增长19.00%,而净利润则出现了91.42%的下滑。对此,华能国际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司的主要发电机组还是集中在燃煤这一块儿。前三季度,尤其是三季度煤价太高了。单论煤电这一块儿二季度就已经亏损了,三季度加剧了亏损的幅度。”
据了解,截至2021年6月30日,华能国际拥有可控发电装机容量114042兆瓦,权益发电装机容量99891兆瓦,风电、太阳能、水电、天然气和生物质发电等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21.07%。
显然,在此轮煤炭价格上涨的浪潮中,燃煤占比较高的华能国际首当其冲的受到了波及。
谨防高煤价成压垮煤电企业的稻草
2021年对中国能源界来说,最大的影响事件就是动力煤价格的飙升。整个下半年,煤炭价格从800元飙升至2600元。“煤超疯”对于煤电企业来说是致命的,严重影响发电企业的生存能力。
火电上市企业的亏损也在预料之中。华能国际2021年净亏损102.64亿元,中国电力净亏损为5.16亿元,华电国际亏损49.65亿元,大唐发电预计亏损90-108亿元,国电电力预计亏损16亿至23亿元。
燃料是火电厂最主要的生产成本,约占火力发电成本的70%至80%,因此煤炭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火电厂的盈亏。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今年1月披露的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021年因电煤价格上涨导致全国煤电企业电煤采购成本额外增加了6000亿元左右。
而高煤价带来的是中国煤电全行业陷入亏损,五大发电集团账面盈利基本都是负数,煤电基本面亏损高达几十亿甚至是上百亿。面对高昂的煤炭价格,有的发电企业干脆少开机,甚至是停机检修不发电。
尽管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强力干预下,煤电保供措施的退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煤炭价格,但是这种政策向的高压只是暂时的。待供暖季过后,煤电保供措施松绑,煤炭价格依然面临反弹。
早在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就提出了中国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因此在“双碳”目标影响下,我国五大发电集团作为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相关决策部署的指导下,纷纷推动绿色转型。
此前,国家宣布“十四五”规划开启数字经济,特别是针对绿电行业,华电能源转型数字能源,将作为数字能源的试点企业。在国家能源转型、火电效益下滑的背景下,清洁低碳化正在成为发电集团转型的共同选择。
结语:
煤价带来的成本上涨是所有火电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且“火电困局”还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在煤电矛盾延续,保供任务突出的当下,目前的政策若不足以实现煤电企业的成本疏导,那么传统火电企业的压力还将延续,不过这种困境并非火电企业自身的经营不善,而是能源转型过程中造成的阵痛。因此,未来需要通过电力体制改革,认清煤电企业定位和作用,进一步解决煤电企业的实际困难,确保煤电企业充当好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压舱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