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俄乌战争下的全球能源格局及其走向

2022-03-31 16:51:00 能源思考3月刊   作者: 国际能源战略专家 陆如泉  

1、假如俄罗斯断供,美国能填补欧盟的天然气缺口吗?

一直以来,俄罗斯通过北溪-1(年输气能力500亿方)、兄弟管道(年输气能力1000亿方)、进步管道(年输气能力260亿方)以及联盟管道(年输气能力260亿方)等,维持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其中,“兄弟管道”和“进步管道”过境乌克兰,兄弟管道当年象征着俄罗斯、乌克兰之间的“亲兄弟”关系,遗憾的是,兄弟现在反目成仇了。近几年,俄罗斯过境乌克兰输往欧洲的天然气大幅下降至350亿方/年左右,为高峰时期的30%。

近几年,随着欧洲天然气进口多元化战略的推进,以及能源转型的影响,欧洲从俄罗斯进口管道气的量稳中有降,但随着俄罗斯北极LNG项目投产,欧洲从俄罗斯进口的LNG量再增加,但总体是在下降。从2020及2021年的数据来看,欧洲年均进口俄罗斯的天然气(含LNG)总量在170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管道气1500亿方,LNG150亿方/1100万吨),约占整个欧洲年天然气消费量的35%左右,绝对是欧洲的天然气供应第一大户。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由于欧洲被美国裹胁,不得不发起对俄罗斯“毁灭性”制裁,导致俄欧天然气贸易中断,那么1700亿立方米的缺口量,美国及其产气盟国能够弥补吗?答案是不能。

不错,由于页岩革命取得巨大成功,美国的LNG出口量(美国没有管道气输往欧洲)这几年一直积极攀升。再得益于2022年即将投产的两个大型LNG项目——Venture Global公司的新 Calcasieu Pass LNG项目及Cheniere公司的Sabine Pass LNG项目第6条生产线,美国2022年全年的LNG出口量预计能达到8300万吨(折合1170亿立方米)。明眼人一看便知,即便上述出口量全部供往欧洲,也只能解决欧洲1700亿方缺口量的68%左右。更何况,上述LNG超过半数系按照长约协议(Take or pay),供往亚洲市场。

而根据睿德咨询的数据,2022年,欧洲全年的天然气消费量预计为5230亿方。美国对欧洲的LNG的供应量只是杯水车薪。除非,美欧能够协调飘在海上的全部现货LNG调转航线,一齐奔向欧洲。但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做到,30美元/MMbtu(折合7.5元/方)以上的高昂气价也是欧洲难以承受的。

2、假如欧盟不买俄气,中国能成新买家吗?

答案是中国成为不了新买家。主要原因在于,跨境天然气及LNG产业是一种集“气源—渠道—消费市场”相互衔接的系统工程。该系统工程的构建需要5~10年左右的时间,一旦建成投用形成供应链和价值链,则很难轻易放弃;供需量受生产能力或消费能力的限制,也很难轻易扩大或缩减;而且,替代成本也很高,一旦遭遇重大突发事件,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替代系统。这是为何欧洲与俄罗斯的能源供需关系难以轻易割舍的主要原因;也是俄罗斯天然气一打喷嚏,欧洲就感冒的原因;更是俄罗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耗费近二十年的时间,才慢慢摆脱乌克兰这个过境国的原因。

截至目前,中俄之间的天然气供需和贸易渠道就两个:一是中俄天然气东线管道,设计年输气能力380亿方,2021年的实际输量100亿方左右,要实现满输尚需数年;二是俄罗斯北极已投产的大型LNG项目,每年约有400万吨LNG(56亿方左右)出口到中国。也就是说,虽然俄罗斯采取了“东张西望”的左右平衡战略,但相比欧洲而言,对远东和中国市场的供气仍在起步和发展阶段,无法比拟对欧洲的成熟市场。尽管俄罗斯过去几年通过自身努力,已经实现了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天然气田和管网的相互贯通,实现国内紧急调配已没有问题,但仅凭现有的对华出口基础设施,中方是不可能成为替代进口方的。

下一步,即便俄罗斯进一步“向东看”,且中俄双方同意新建新的通道,要实现这一目标则至少要等到五年之后了。

3、俄乌战争对全球能源格局带来何种影响?

一是导致能源等大宗产品价格暴涨。事实也已经证明了,由于战争爆发,布伦特油价已经站上了100美元/桶的台阶,系2014年上一轮油价下跌以来的首次。石油“从2020年4月的一文不值甚至倒贴(-37.5美元/桶)转眼间升至100美元以上”,确实很魔幻。石油天然气作为基础性燃料和原料,其价格大幅上涨必然进一步加重美、欧、拉美和非洲等本已十分严重的通货膨胀。给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二是带来美国、沙特、伊朗等油气出口大国的“能源权力”显著提升。美国、沙特、俄罗斯目前是全球油气供给侧的“三驾马车”,美国下步即将取代沙特成为全球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取代俄罗斯成为第一大天然气出口国,这三个国家占到全球出口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如果俄罗斯因此次俄乌战争油气出口量大幅下降、或中断出口,且目前伊朗、委内瑞拉、利比亚等传统生产出口大国因遭受美国制裁或内乱而难以提升出口量,则美国及其盟国,包括沙特、澳大利亚(目前全球第一大LNG出口国)、卡塔尔(全球第二大LNG出口国)等,必将成为此次俄乌战争的主要赢家,其在全球市场上的“能源权力”将显著提升。全球油气供给侧和需求侧(东亚经济体+印度+西欧等)的结构性失衡将进一步加剧。

三是或将推动久拖不决的伊核协议(JCPOA)谈判加速解决,中东乱局有望迎来数十年来少有的“和平期”。如果美国不想看到已经落地的“史上最严”对俄制裁导致油气价格暴涨并加剧通货膨胀,两个可用的抓手:一是释放战略石油储备(SPR);二是在伊核协议谈判中放水,尽快解禁对伊朗石油制裁,让伊朗石油填补俄罗斯的空白。目前,美欧已经在战略石油储备和天然气储气库上做文章了;而伊核协议谈判也已经进入第八轮,当前的国际格局有利于推动伊核协议达成一致。其实,自2021年以来,中东地区各大国忙于发展自己的经济,该地区已经出现了近十年来少有的和平。若此次伊核协议快速达成使得美伊矛盾得以(短暂)消除的话,中东或将不再是世人眼中的“火药桶”。当然,伊朗和以色列这对老冤家的矛盾尚没有解决。

4、俄乌战争对中国能源安全有何影响?

清泉一直强调,中国的能源安全状况是“敏感但不脆弱”。所谓“敏感”,就是中国对依赖中东、俄罗斯中亚、拉美以及未来美国石油天然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一旦油气供应国(资源国)出现风吹草动,中国作为消费大国和首要进口国就感到“紧张”。之所以说“并不脆弱”,就是中国实际上并不需要作出战略性的让步和调整,并耗费巨大的资源和代价对应对外部油气供给减少这一问题。相关分析请参照清泉此前的文章“中国当前的能源安全:‘敏感’但不 ‘脆弱’”。

此次俄乌战争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大影响没有、小影响有。大影响没有,说的是中俄之间的能源投资与贸易过去八年已经构建起一套机制,基本可以规避美国施加的金融制裁。而且,中俄均为制造业大国,在能源项目合作建设过程中,不一定非要进口美欧的高端设备,一些关键的设备和零部件完全可以寻求国内替代。小影响有,是指随着油气价格的上涨,中国进口油气的成本将显著上升,从而消耗我国更多的外汇储备。另外,也不排除美国恼羞成怒,施加对中方企业的次级制裁,特别是中国金融机构面临美国次级制裁的潜在风险加大。

最后,再次回到此次俄乌冲突上来。国家间冲突与合作是千百年来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变迁的主线。但自从100年前“地缘政治”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由于地缘政治冲突爆发的战争显著增多。清泉前几天曾在朋友圈“抱怨”:当前的乌东局势,是布热津斯基的“乌鸦嘴”和他的《大棋局》让目前诸大国的领导人上了当。他非要说:“失去乌克兰,俄罗斯再也不是欧洲国家”“失去克里米亚,俄罗斯再也不是帝国;拥有克里米亚,俄罗斯再怂也是帝国(大意)”这样的“疯话”,数十年来,一直左右各大国领导人的地缘政治认知。如果没有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没有布氏的《大棋局》,世界可能不会这样糟糕。笑谈一下。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俄乌战争,全球能源格局,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