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迈出关键一步
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10月2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上述文件的发布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原则、主要目标,2030年非化石能源、抽水蓄能装机等具体目标,还确立了“碳达峰十大行动”,为我国加速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迈出了关键一步。
2、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在上海环交所正式启动,采取协议转让(挂牌交易、大宗交易)、单向竞价交易方式。首日交易410.4万吨、2.1亿元、价格51元/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为2021年1月1日到12月31日,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3、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0亿千瓦
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装机均超3亿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中国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中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4、电力市场化改革加速
2021年10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四项重要改革措施:一是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二是扩大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三是推动工商业用户都进入市场。四是保持居民、农业、公益性事业用电价格稳定。此次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提高产能和用能的效率,促进全社会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
5、我国油气主干管网资产整合全面完成
2021年3月31日24时,国家管网集团正式接管原中国石油昆仑能源下属北京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和大连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股权,标志着我国油气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油气主干管网资产整合全面完成。
6、国家能源局公布全国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名单
2021年6月20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使得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迎来重要发展机会。该通知对屋顶资源丰富,具备安装光伏能力且符合消纳能力的建筑屋顶进行分布式光伏安装试点,共有676个地点入围,按照全国2860个县级行政区计算,试点数量占比24%。
7、我国正式启动绿色电力交易试点
2021年9月7日,来自17个省的259家市场主体,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完成了79.35亿千瓦时的绿色电力交易,标志着我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正式启动。其中,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成交电量68.98亿千瓦时,南方电网公司经营区域成交电量10.37亿千瓦时。本次交易预计将减少标煤燃烧243.6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07.18万吨。
8、我国原油期权在上海正式挂牌交易
2021年6月21日9时,原油期权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交易。上市首日成交4475手,成交金额5068.57万元。自此,我国原油市场形成了现货、期货、期权“三位一体”的有机格局。
9、国家第一批大型风光基地有序开工
2021年10月中下旬,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四省区率先集中组织开工了多个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规模近3000万千瓦,拉开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序幕。根据规划,第一批项目总规模高达1亿千瓦。我国正在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决心。
10、全国各地限电停产席卷10余省
2021年,全国电力供需格局趋向于全局平衡、局部紧张并存,导致今年多地出现拉闸限电现象。一季度受寒潮天气影响,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出现电力缺口,实施有序用电;二季度受来水偏枯、电煤紧张、用电需求增长迅猛等因素影响,广东、云南、广西等地实施有序用电;三季度电煤供应紧张叠加能耗双控影响,全国超20个省份实施有序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