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双碳目标下的清洁供暖新趋势

2022-01-07 11:03:04 中国能源网   作者: 张学坤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践的第一年,随着冬季的到来,北方地区正式进入供暖季,清洁供暖不仅事关广大人民温暖过冬,也是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工作,应对建筑领域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

据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CHIC)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北方地区供暖总面积218亿平方米(城镇148亿平方米,农村70亿平方米),其中清洁供热面积约142亿平方米,清洁供热率达65%。

我国火电机组中40%以上是供热机组,终端用户主要与建筑相关,全球终端能耗中供热占比50%左右。据测算,我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50%,粗略测算,北方地区城镇和农村供热碳排放约为10亿~12亿吨。

在双碳目标下,清洁取暖工作仍需要不断巩固取得的成果,未来应将减碳作为发展方向和重要抓手,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全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同时,为适应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工业余热、生物质、地热、太阳能等其他热源作为重要补充应因地制宜推广,宜用尽用。

目前,我国北方地区的清洁热源基本形成以清洁燃煤集中供热为主、天然气供热为辅,电供暖、工业余热和可再生能源供热等其他热源补充的格局,其中清洁燃煤集中供热中热电联产占比约为90%,燃气锅炉和分布式壁挂炉约分别占45%。

在北方农村地区,以分户式采暖为主,主要方式有生物质采暖、热泵、电暖器、热风机、燃气壁挂炉、地热等。在推进农村地区供热过程中,要统筹考虑经济性和低碳环保性,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应优先就地或就近利用生物质供热,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模式;其次是利用电供暖,优先考虑热泵等高能效电供暖方式,同时可与分布式光伏充分结合,并将地热等其他热源作为补充热源进行因地制宜的利用。洁净煤中短期主要起到兜底保障能源的作用。

在北方城镇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燃煤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占比会不断下降,但仍要承担基础性热源功能,尤其是在严寒、寒冷地区,预测在2060年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电力装机结构中仍会保留一定量的热电机组以保障供热需求,相应碳排放由负碳源抵消。

在“3060”目标下,建筑部门电气化水平提升潜力很大,如果以206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80%计算,我国清洁供暖需要大力发展工业余热、生物质、地热、太阳能等其他热源。

工业余热是工业生产的“尾部”产品,利用余热既不会影响生产工艺,也不会影响生产耗能,属于额外得来的“附加值”。我国北方地区高能耗产业聚集,生产过程中释放出来的余热资源非常丰富,主要以中低品位余热资源为主,占比约为60%。

我国余热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43%,其中高品位余热资源基本得到充分利用,已开发利用的比例超过80%,而中低品位热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可利用热泵、储热、移动式供热等技术推动余热资源可及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另外,在电能替代环节,热泵供热是使用电供热比较好的方式,利用高品位电能作为驱动,从低品位热源中提取更多的热量用来供热,能源利用效率高,运行成本低,在华北地区已有较多应用。但对于东北、南方等地区需要进一步解决结霜、能效等问题。

生物质能是分布式供热的重要方式。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能源化潜力大,截至2018年底,我国北方地区生物质能(含农林生物质和城镇垃圾)清洁供暖折合0.9亿吨标准煤。生物质热电联产可为城镇集中供暖提供稳定的零碳热源,分户式生物质供暖采用生物质成型颗粒+专用炉具的方式,具有非常明显的污染物减排效果。

以生物质能为核心建立城镇和农村的循环经济体系,可以满足热、电、气等部分需求,实现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的资源化、减量化、能源化利用,是未来构建农村低碳能源体系、低碳社区的重要内容。

在双碳模式下,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利用,多元互动、灵活高效的分布式能源将成为清洁供暖的重要形态,在此模式下,建筑的角色也在开始改变,建筑既可以是能源的消费者,也可以成为能源的生产者,产销一体、多能互补将成为我国清洁供暖的新趋势。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清洁供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