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石油大学王曰才教授,地球物理测井专业奠基人。1923年5月15日出生于北京,195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8月至1946年7月在日本九州大学采矿系本科毕业;1946年9月至1947年10月在日本九州大学研究生院物探专业学习;1948年2月至1953年3月玉门油矿电测站工程师;1953年3月至1954年8月西安西北石油地质局测井工程师;1954年8月至1994年3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大学(北京)任教;1979年11月至1984年9月任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主任,1954年9月晋升为副教授,1980年11月晋升为教授,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3月退休。王曰才教授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四十余年。 他治学严谨,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勇于奉献,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热爱同志,关爱学生,为我国的石油工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石油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曰才,著名的石油地球物理测井专家、教育家、我国石油地球物理测井工程专业和教育的创建者之一,被尊称为我国石油测井界的泰斗。
1946年8月,王曰才毕业于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部采矿系,获工学士学位,并于9月在该校物理探矿研究室读研究生。1947年底回国后进入了中国石油公司,被分派到甘肃玉门油矿,从事测井工作和建站工作,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1950年被评为玉门油矿劳动模范。1954年开始任教于北京石油学院,1979年至1985年担任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主任,是山东省政协第一、第二届委员,中国石油学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
王曰才对中国石油测井事业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卓著功勋,特别是在创立中国石油测井专业方面,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与心血,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电测站,研制的“测井电模型”提高了油层的判断准确率,获石油部重大科技成果奖。
创建我国石油测井工程专业
1954年8月,王曰才调进刚建不久的北京石油学院,任副教授。1955年初,石油工业部根据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决定在北京石油学院创建第一个石油测井工程专业,7月,学院转来北京地质学院物探专业53、54级120名学生,招收新生60名,9月开课。学校把创建测井教研室、开设测井专业课的重担压在了来校工作不久的王曰才的肩上。
当时,国内还没有专门的测井专业,在大学建立测井专业,在我国是头一次,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面临的问题很多,一缺师资,二无教材,三无实验室。面对困难,王曰才暗下决心:“石油工业发展需要测井专业人才,困难再多再大,我们也要想办法克服。”4个教师中,只有王曰才是学采矿的,专业课除了放射性测井这一门课由另一位教师讲授外,其他的课几乎全由他“承包”了。他当时还要给北京地质学院学生上课,有时刚上完课就跑图书馆、书店、油田、厂矿、石油部。从接受任务那天起,他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一位教师回忆说:“白手起家谈何容易!那时,黑夜里工字楼闪着勤奋的亮光,其中就有王先生在读书写讲义。累了,他和衣在床上躺一会再干;困极了,用冷水冲冲头继续干;胃疼得厉害用桌子角顶着胃部坚持干。一次胃出血晕倒在厕所里……”。经过艰苦奋斗,他们建起了实验室,先后编写出《矿场地球物理方法及仪器设备》、《电法测井》、《非电法测井》、《测井资料综合地质解释》等教材。1957年,第一批测井专业学生毕业了,一部分留校,充实了地球物理教研室师资,大部分分配到全国各石油厂矿及地质部。
在随后的几年里,王曰才先后带领学生下现场,实行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1956年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组建了学生测井队,承担浅井测井任务。1958年在四川龙女寺参加川中石油会战,承担测井解释工作,开展放射性测井研究,师生共同研制了模拟试验井,绘制了考虑泥质影响的中子伽玛测井孔隙度图版。1960年,他和测井教研室部分师生去大庆油田收集编写教材的素材。回校后,与部分教师组成教材编写小组,编写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油矿地球物理》新教材。1963年底,王曰才和测井教研室的一些教师一起建成了测井电模型,1964年获石油部重大科技成果奖,并被四川和西安等单位使用,研究侧向测井电极系参数的选择及制作侧向测井解释图版。多年来,王曰才和同事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测井技术人才。
为石油测井工程专业育英才
王曰才作为教授,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博学多识,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测井技术人才;作为专家和学者,他兢兢业业,耕耘不息,呕心沥血,成果卓著,他带头研制的“测井电模型”提高了油层的判断准确率,获石油部重大科技成果奖;作为长者,他襟怀坦荡,谦虚谨慎,和蔼可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测井新人。
王曰才协助苏联专家指导了我国最早的3名地球物理测井专业的研究生,是我国地球物理测井专业最早的专业教授。他指导研究生,用26块岩心及一些人工压制的岩样进行实验,发现岩石的阳离子交换容量Qv值不仅和岩石孔隙的黏土水含量有关,还和黏土水之外的水动力学上不能流动的远水有关,这一发现解释了理想化Qv在泥质砂岩中的测井解释理论;他指导学生开展了单井测井相分析和区域测井相分析,提出了合并单井测井相分析结果形成区域性岩相库的方法,对于单井测井相分析,提出了主成分活度加权方差优化分层法和测井相与岩相广义对应原则,对于多井测井相分析,提出了先分后合的原则,并由此建立了一套微型机测井相分析系统。
“王先生总是尽力帮助我们,希望我们超过他”。测井教研室里人人都这么说。无论是不是他的学生,只要需要他的帮助,王曰才都有求必应。他不仅在工作、学习、生活上帮助年轻教师和学生,还把出国学习、编写教材等机会让给年轻人。王曰才从日本留学归来已经多年了,他当系主任时,报个出国机会很容易,他不报。后来,一位系主任考虑王先生的实际情况,热心热肠地要让他去英国一趟。他说:“我年纪大了,找个年轻人去吧,回来可以多干几年。”他没去,推荐他的研究生去了。又有一个去美国考察的机会提供给他,他依然是那句话:“还是找个年轻人去。”
王曰才教授的学生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的身边簇拥着中国一代又一代测井专家:大庆油田的副总工程师牛超群,胜利油田的副总工程师、国家级专家曾文冲,全国优秀企业家、西安石油勘探仪器厂厂长常林峰,还有遍撒在全国各油田的芬芳桃李……他们塑成一座群雕,伫立在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上。1960年王曰才出席了全国文教卫生群英会,其在石油地球物理测井专业的贡献和成绩得到了国家充分肯定和认可。
王曰才教授几十年来一直关注着中国测井事业的发展,是新中国地球物理测井技术从原始的手工操作到计算机控制逐步发展进步的见证人,也是我国地球物理测井专业教育的奠基人,被中外同行誉为“中国石油测井之父”。